-
火绒草
《中医大辞典》·火绒草:火绒草为中药名,出自《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全国中草药汇编》·火绒草:拼音名:HuǒRónɡCǎo别名:老头草、薄雪草、老头艾来源:为菊科火绒草属植物火绒草Leontopodiumleontopodioides(Willd.)Beauv.,以地上全草入药。叶互生,无柄,披针形或条形。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凉血,利尿。
-
火绒草属
中文名火绒草属拼音名huorongcaoshu拉丁名Leontopodium中国植物志75:72描述LeontopodiumR.Br.exCass.火绒草属,菊科,约50种以上,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南美洲,我国有41种,产西南、西北至东北部。叶基生或互生,全缘;头状花序小,盘状,单性或两性,于枝顶密集成球状或伞房花序状,外面被星芒状的苞叶群所围绕;
-
老头草
《中医大辞典》·老头草:老头草为中药名,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火绒草之别名。别名:老头草、小矛香艾、薄雪草。性味:微苦,寒。4个苞叶,苞叶披针形或椭圆形,两面密生白色绵毛;"②《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凉血,消炎利尿。治急,慢性肾炎,对消失蛋白尿和血尿有效。
-
针叶火绒草
拼音名:ZhēnYèHuǒRónɡCǎo英文名:allgrassofAwlshapedleafEdelweiss别名:小火草、苦艾、羊毛火绒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钻叶火绒草的全草。苞叶多数,与茎部叶等长或远较长,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宽1.2-3mm,两面被白色或有时黄褐色厚茸毛,开燕尾服成径2-6cm的苞叶群。性味:味苦;散瘀止痛。跌打损伤;
-
蛾药
《全国中草药汇编》:蛾药:拼音名: Y o别名:火草、火把花来源:菊科火绒草属植物多枝火绒草LeontopodiumsinenseHemsl.,以根入药。根茎有数个簇生的花茎和与花茎同形的不育茎。苞叶多数,披针形,两面被白色密茸毛,较花葶长达4倍,开展成密集的径约3-6cm的苞叶群,或径达10cm,的复苞叶群。头状花序;扁桃体炎;
-
坤净栓
鉴别:(1)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A)测定,在366±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2)取本品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显褐绿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去腐生肌。用于湿热下注之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等。吉林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小矛香艾
概述:小矛香艾为中药名,出自《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火绒草之别名。别名:老头草、小矛香艾、薄雪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火绒草Leontopodiumleontopodioides(willd.)Beauv.的地上部分。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水。治急慢性肾炎,尿血。
-
分枝火绒草
拼音名:FēnZhīHuǒRónɡCǎo别名:火艾、火草、白蒿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的戟叶火绒草的全草。根状茎分枝短,骨数个至10余个簇生的花茎和少数与花茎同形的不育茎,无莲座状叶丛。雌花花冠丝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3500m的高山和亚高山的林、干燥灌丛、干燥草地和草地,常在片生长。性味:味淡;
-
兔耳子草
拼音名:TùěrZǐ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长叶火绒草的全草。苞叶多数,较茎上部叶短,卵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上面或两面被白色长柔毛状茸毛,开展成直径2-6cm的苞叶群或直径9cm的复苞叶群。总苞长约5mm,被长柔毛;冠毛白色,较花冠稍长,基部有细锯齿;性味:味辛;性凉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肺热咳嗽;
-
火把花
《中医大辞典》·火把花:火把花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蛾药之别名。性味:辛,凉。花萼管状钟形,长约6mm,外被星状毛,萼齿5,直伸,宽三角形,长约1mm;小坚果倒披针形,先端具鸡冠状的膜质翅。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50-3000m的多石草坡及灌丛中。主肝热目赤翳障。
-
小火草
菊科植物白背鼠曲草的全草·小火草:小火草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质问本草》记载的天青地白之别名。性味归经:甘、淡,凉。功能主治:解表,清热,明目,利湿。①治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热淋,白带。②治痈肿,疔疮,乳腺炎,蛇咬伤,捣敷。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消炎生肌,止咳驱虫。
-
薄雪草
拼音名:BáoXuěCǎo别名:小毛香、火绒草、小白头翁、小毛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薄雪火绒草的花。叶狭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下部叶倒卵状披针形,长2.5-5.5cm,宽0.5-1.3cm,基部急狭,无鞘部,先端尖,有长尖关,边缘平或稍波状反折,上面有疏蛛丝状毛或脱毛,下面被银白色或灰白色薄层密茸毛。花冠长约3mm;
-
砂漏芦
拼音名:ShāLòuLú英文名:RootofGmelinGlobethistle别名:刺甲盖、恶背火草、火绒草、刺头来源: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砂蓝刺头的全草。叶片条状披针形,长2-5cm,宽1-1.5cm,先端锐尖,基部半抱茎,边缘有白色硬刺,刺长约5mm,两面淡黄绿色,上部叶有腺毛,下部叶被绵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边沙丘地带。
-
黄菀
《*辞典》:黄菀: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拼音名:Hu nɡWǎn来源:为菊种植物森林千里光的全草。单叶互生;总苞1列,苞片革质,长6~化学成份:全草含生物碱:大叶千里光碱与瓶千里光碱等。性味:苦辛,寒。归经:入肝、脾经。治热痢,眼肿,痈疖疔毒。②治肝炎,结膜炎:黄菀配龙胆草或獐牙菜,水煎服。
-
火草
概述:火草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蛾药之别名。别名:火把花、火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华火绒草LeontopodiumsinenseHemsl.的根。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性味:辛,凉。化学成分:功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治扁桃体炎,咽喉炎。用法用量:研末吹喉。
-
沙漏芦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ShāL uL 别名:砂蓝刺头(《内蒙古中草药》),刺甲盖、恶背火草、刺头、火绒草(《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1.5厘米,锐尖,基部抱茎,边缘有白色的针刺状牙齿,针刺长达5毫米,两面谈绿色。性味:咸苦,寒。②治乳汁不下,乳房胀痛:砂蓝刺头、瓜蒌、蒲公英、土贝母各三钱。
-
小地松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地松:别名:星苞火绒草、绵蒿、细火草、黄花粑粑叶、火草、羊头火草、绵羊头来源:菊科小地松LeontopodiumwilsoniiBeauvd.,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四川。功能主治:止咳平喘,驱虫止泻。主治感冒,咳嗽,哮喘,蛔虫症,小儿腹泻。外用治外伤出血。还可治高血压,癫痫,风湿等症。
-
小毛香
出处:《陕西中草药》拼音名:XiǎoM oXiānɡ别名:火绒草、小白头翁来源:为菊科植物火艾的花。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茎丛生,细长,直立,被白色绵毛。叶互生,披针形至狭长椭圆形,长4~总苞钟状,3列,被白色绵毛;瘦果细小,圆柱形,冠毛1列。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性味:淡微甘,平。功能主治: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