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心肾阳虚
心肾阳虚为证候名。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滥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治宜通阳利水或温肾行水。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别名: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
建参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nshenPian标准编号WS3-B-0767-91本品为建参清膏制成的片。注意孕妇忌服,阴虚阳亢及高血压患者慎服。贮藏密封。注:建参清膏取党参9g、附子(制)9g,桂枝9g、川芎6g,干姜3g、甘草(蜜炙)3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70~
-
黄芪通痹汤
处方:黄芪3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地黄15克,炙甘草6克。功能主治:温阳益气,滋补阴血,化瘀通络。主心肾阳虚,心血瘀阻。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刘玉瑛方
-
少阴寒化
少阴寒化为少阴病心肾阳虚阴盛,从阴化寒的病理变化。指心肾阳衰,阳不制阴,从阴化寒,虚寒内生。发生于外感热病后期的危重阶段。主要症状有精神委靡,蜷卧恶寒,面色苍白,脉微细或沉或数而无力,四肢不温,甚至厥逆,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严重者冷汗如油,晕厥,呼吸困难,脉微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