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触后电位
也可称突触电位(synapticpoten-tial)。这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多数场合是超极化性质,并通过膜电导增加的短路效应使其它的电位变化减少。当这些突触后电位总和超过去极化侧的阈值时,便产生动作电位。
-
突触电位
也可称突触电位(synapticpoten-tial)。这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多数场合是超极化性质,并通过膜电导增加的短路效应使其它的电位变化减少。当这些突触后电位总和超过去极化侧的阈值时,便产生动作电位。
-
脑电波
产生脑电节律活动的条件脑中电场必须相当强,才能在头皮表面记录出电位变化,而欲使脑中电场达到相当强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同步化。故节律性的脑电波是许多神经元同时活动和同时抑制的结果。综上所述,一般认为,脑电图波形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后电位总和而形成,而其节律性活动的产生与丘脑有关。
-
脑电图
概述:脑电活动是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及其垂直树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并由丘脑中线部位的非特异性核起调节作用来完成的。用脑电图仪在着皮表面引导记录到的脑部生物电活动的波形图。④δ波:频率0.5~双极导联每个组1—2min,然后进行睁闭眼及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其他一些诱发试验可依病情在单导或双导联进行。
-
突触延搁
在化学传递性突触中,从兴奋到达突触前神经末梢起,即从发生去极化起,到在突触后细胞中产生突触后电位止,有一个时间延搁,称此为突触延搁。突触延搁是传递物质从神经末梢释放、向突触间隙扩散而作用于突触下膜所需要的时间,但其大部分是消耗在传递物质的释放上。
-
突触间隙
在化学传递性突触中,在突触前神经末梢和突触下膜之间,有与通常的细胞间隙同样的间隙存在,称此为突触间隙。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两者之间的距离是20—30毫微米,在神经肌肉接头约50毫微米。电子显微镜发现突触间隙比其它细胞间隙着色深。
-
级量反应
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感觉器官的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
-
总和
总和一般是在神经肌肉接头和突触的兴奋传递中进行,在反射中作为传导的一种特性的总和和易化都基于此。如上所述,总和可在终板电位、突触电位和感受器的发生器电位的阶段反应中见到,但是动作电位这种全或无的电位却不能由于总和再变大。由重复刺激引起的肌肉强直收缩是总和的一个例子,它是兴奋收缩耦合中的一种现象。
-
兴奋性接头电位
节肢动物运动神经和肌肉接头所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相当于脊椎动物的终板电位(EPP)。在节肢动物中,除兴奋性接头电位之外,还有来自抑制神经的,抑制性接头电位。在多数情况下,一条运动神经在肌纤维全长的许多地方形成接头,由于兴奋性接头的去极化电位而使肌肉收缩。通常,在节肢动物肌肉中不产生动作电位。
-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产生的中枢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上述神经元2的末梢由于先发生去极化而使动作电位幅度变小,从而使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神经元3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变小(仅为5mV左右),导致神经元3不易甚至不能发生兴奋,呈现了抑制效应。
-
抑制
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另一个是突触后膜,称突触后抑制。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而使所有与它形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呈现抑制。例如,当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内引起广泛地扩散并扩散到皮质下中枢时,就可引起睡眠。
-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稍或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前者称为发生器电位(generatorpotential),在后者称为感受器电位(receptorpotential)。在其他一些研究过的感受器,也看到了类似的两种信号转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