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规范
这种关系具有参考规格,这种具有参考规格的关系叫社会规范。简单地说,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社会成员活动和关系的作用。社会规范,可以是国家的法律,制度、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传统文化,也可以是组织的规章、守则和纪律,以及人们的行为和行为方式等。
-
品行障碍
(3)生化改变:对有冲动、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的个体的精神生化研究多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及其两种代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和单胺氧化酶(MAO)上。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
-
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
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指犯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不完全社会化与错误的社会化两方面。错误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反社会观念,养成恶劣的生活习惯(如流浪、吸毒、淫乱),形成反社会人格,以致同正常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
偏离行为
偏离行为是那些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活动或行为。个体的偏离行为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同团体或多数之间不相一致的观点、意见、态度、信念、情感、需要、行为、活动等等。因此,心理学家们认为,对偏离行为会导致严重后果的恐惧,是人们保持从众和放弃偏离行为的一种动力。
-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与人格格不入,法纪观念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常有犯罪行为,并趋向伴发药物或酒精滥用。
-
无情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与人格格不入,法纪观念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常有犯罪行为,并趋向伴发药物或酒精滥用。
-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与群体其他成员间形成的心理上的联系,即彼此间的认识、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关系。领导者的人际关系,既是领导者与群体其他成员间的直接角色联系,又是其与他人的个人情感关系;既受社会规范和角色规范的强制性调节,又受双方在交往中所产生的情感的调节;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社会病态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B 类人格障碍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心理病态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大群体
是人数众多,成员之间主要进行间接交往的群体。大群体是个体活动的宏观环境。个体掌握社会价值、社会需要、社会规范都是在大团体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产生的。由于稳定的大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稳定大群体的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心理和阶层心理)应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
攻击行为
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3)神经内分泌:雄性激素、学堂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对攻击行为具有较高预示性的有:过去有过冲动暴力行为、有无法控制的愤怒、处于妄想或躁狂状态、有伤害或杀人的念头、人格障碍、痴呆、谵妄、酒精、药物中毒等精神障碍。(3)教儿童学会控制敌意性攻击冲动。
-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简称DSM)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是一本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中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DSM-II于1968年出版。常见的第二轴违常包括边缘型人格异常、分裂型人格异常、反社会型人格异常、自恋型人格异常,以及心智迟缓智能障碍。
-
健康支持性环境
健康支持性环境(supportiveenvironmentsforhealth)是指在促进人群健康的过程中,合理制定和实施政策,倡导有利于健康的社会规范和共识,创造健康、安全、愉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物质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
犯罪危险期
(3)性的生理成熟与性意识萌发带来的性生理欲求和心理上的紧张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4)强烈的求知欲与辨别能力之间的矛盾;(5)内部心理结构的矛盾。如认识与情感、认识与意志、认识与行为的矛盾等。如果个体在此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良,则容易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而形成违法犯罪心理,发生犯罪行为。
-
攻击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通常还有以下特点。(3)补偿作用。当求治者开始做这一动作时,施治者口头指示求治者想象冲动事件层次中SUD程度最轻的事件,让求治者口头报告在该情境清晰地出现在头脑中时他所体验的SUD程度。
-
价值观
价值观(values)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的、逻辑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美学的、宗教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学龄初期儿童则倾向于同伴关系的协调和维护群体的规则;
-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在多变的社会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影响,难免在处理亲子关系上有意无意地执行着旧有的价值标准;
-
失个性化
失个性化又叫去个性化或去个体化,是集群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不考虑别人怎么想,不惧怕惩罚,失去自我控制,行动放肆,失去个人特点,淹没于群众之中,去个性化常包括摆脱正常社会约束和从事极端否定的行为。二是责任扩散。金巴尔多认为,一旦失个性化开始并聚集力量,就难以逆转或是停止。
-
个性的社会化过程
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人可学习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包括价值观、信念、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意识、社会角色、社会职能等。
-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疾病分类:精神科疾病概述: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指在过分强烈的欲望驱使下,采取某些不当行为的精神障碍,这些行为系社会规范所不容或给自己造成危害,其行为目的仅仅在于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不包括偏离正常的性欲和性行为。病理性赌博可能是应付抑郁焦虑的方法,也可能是情绪障碍的结果。
-
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
集群行为
集群是无组织的乌合之众,是在可以耳闻目睹范围的一群人,如球场观众台上的观众。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的、无明确目的的、已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人的狂热行为。集群行为是由一时情绪冲动产生的,因此,只要发泄了情绪,减轻了心理紧张,行动就结束了。
-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指犯罪者因社会化过程中的失误而形成的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亦称不健全人格。它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5)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并采取一厢情愿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不能抑制消极减力情绪的滋生蔓延;(8)缺少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10)具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智力和特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