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常型天疱疮
常先有口干、咽干或吞吐咽时感到刺痛,1-2个或广泛发生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薄而透明,水疱易破、呈不规则的糜烂面;3、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和泼尼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以达到减少后者的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的目的。7、中医中药脾虚湿热型可选用补中益气汤、清脾除湿饮、五苓散等方加减;
-
寻常型天疱疮临床路径(2019年版)
5.抗菌药物。(3)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直接免疫荧光法、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天疱疮抗体及滴度;(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可选择泼尼松、甲基泼尼松龙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2.免疫抑制剂:选择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及环孢素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
寻常型天疱疮临床路径(2009年版)
5.抗菌药物。(3)皮肤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直接免疫荧光法、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天疱疮抗体及滴度;(4)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1.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可选择泼尼松、甲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2.免疫抑制剂:选择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环孢素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
增殖性脓皮病
疾病病因多种细菌感染。3、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和泼尼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以达到减少后者的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的目的。7、中医中药脾虚湿热型可选用补中益气汤、清脾除湿饮、五苓散等方加减;热毒炽热型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瘟毒软、清营汤、甘露消毒丹、玉女煎等方加减。
-
外阴疣状黄瘤
这3种形式的上皮表面均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化层常深陷于上皮深层,上皮角化周围可见深染的变性崩解的上皮细胞核碎片及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钉突增宽、向结缔组织内规则生长,上皮钉突之间的真皮乳头向上高突。鉴别诊断:外阴疣状黄瘤须与女阴尖锐湿疣,寻常疣、疣状癌等相鉴别。流行病学:临床少见。
-
类天疱疮
大疱发生在健康皮肤上或水肿性红斑上,小若樱桃,大如鸡蛋,呈半球形。疱破后糜烂面很快结痂干燥,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类天疱疮很少累及粘膜,即便发生,也不严重。症状体征:特点为结膜病变形成瘢痕,造成粘连,特别是下睑,以及睑内翻,倒睫等。(2)口服氨苯砜和免疫抑制剂对部分患者有效。
-
增殖型天疱疮
破溃后在糜烂面上渐渐出现乳头状的肉芽增殖,边缘常有新生水疱,使损害面积逐渐扩大。患者身体逐渐衰弱,常死于继发感染。疾病病因:天疱疮的病因不明,目前对自身免疫病因的研究较多,认为与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如青霉胺等)的刺激,使棘细胞层间的粘合物质成为自身抗原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
凝血因子活性和血浆含量
正常值:(1)活度:第Ⅱ因子:0.80~120%)(2)血浆含量:第Ⅰ因子:2000~②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常见于多种凝血因子同时减少,也见一种凝血因子减少(血循环中有抗凝因子)、第Ⅷ因子抗凝因子出现于胶原性疾病、寻常型天疱疮、癌症、妊娠、老年人。③后天性凝血因子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2009年版)
基本信息:《带状疱疹临床路径(2009年版)》由卫生部于2009年9月25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54号)印发。(3)X线胸片、心电图。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5.免疫调节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
(2)血液学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肌酶谱、ANA、ENA、dsDNA、RF、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沉、抗“O”、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X线胸片、心电图。2.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
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临床路径(2009年版)
基本信息:《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临床路径(2009年版)》由卫生部于2009年9月25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54号)印发。2.糖皮质激素。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3)胸片、心电图。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创面破溃疑有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