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血反应
第三次用缓冲液洗涤,弃上清,取压积红细胞用缓冲液配制SRBC悬液,使用浓度一般为2%~由于补体溶血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均是比较精密的试验,其结果与溶血素的效价有关,所以试验需要滴定溶血素效价;按表14-3的要求在各管中加入试剂和反应物,一起放37℃水浴箱中温育30min。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水平下降;
-
补体结合反应
概述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质和病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察觉,如再加入红细胞和溶血素,即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来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如果该马是鼻疽病马,则血清中有抗鼻疽杆菌的抗体。抗原和抗体发生结合,吸附补体。
-
术中输血
(2)cpd保养液,以磷酸二氢钠为主,亦含有枸橼酸,ph为7.3,优于acd保养液。非紧急情况下,成人为5ml/min,小儿1ml/min左右。输血反应及并发症1、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多见,严重时可发生支气管痉挛或过敏性休克。发生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护肾功能,大量利尿(甘露醇、利尿剂),重新鉴定血型及交叉配合。
-
ABO血型交叉配合试验
概述: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前者称为交叉配血的主侧,后者为次侧,因为最常见的严重溶血反应,多因受血者血清中的血型抗体(凝集素)作用于输入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而引起,并非因输入血清中的血型抗体作用于受血者的红细胞所致。交叉配血的两侧均无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3)0.9%生理盐水。
-
交叉配血试验
概述: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前者称为交叉配血的主侧,后者为次侧,因为最常见的严重溶血反应,多因受血者血清中的血型抗体(凝集素)作用于输入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而引起,并非因输入血清中的血型抗体作用于受血者的红细胞所致。交叉配血的两侧均无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3)0.9%生理盐水。
-
免疫性输血并发症
免疫性输血并发症(immunologicaltransfusioncomplications)是指因输血导致,由抗原一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引发的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肺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
-
B链球菌群感染
在血碟上可呈甲型、乙型或丙型溶血反应,溶血菌株所产生的链球菌溶血素与A组菌的O与S不同,无抗原性。临床上可见有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软组织感染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严重并发症者病死率高有人报告为29%~有人报告,医院男工作人员鼻咽部带菌率为15.8%,女工作人员的鼻咽部及阴道带菌率为23.2%。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化验结果意义:增高:急慢性肝病,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衰,肺梗塞,流脑,SLE等。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肝功能检查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肝功能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肺梗塞流脑SLE乙肝
-
非免疫性输血并发症
非免疫性输血并发症(nonimmunologicaltransfusioncomplications)是指输血后由非免疫性因素导致的溶血反应、细菌性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反应、出血反应、枸橼酸盐或高血钾或高血氨中毒反应等。
-
免疫球蛋白M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是由5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为970kD,沉降系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膜表面IgM是B细胞识别抗原受体中一种主要的SmIg。(2)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IgA和IgG型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蛋白丧失性胃肠病等。
-
葡萄糖-6-磷酸酶(G-6-P)
别名:G-6-P正常值:0~12U/ml(IU=1μgPi/h)化验结果意义:增高:肝硬变,中毒性肝炎,溶血反应等显著增高,慢性肾衰时轻度增高。葡萄糖-6-磷酸酶(G-6-P)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酶学检测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酶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正常值:阴性。化验结果意义:阳性:红细胞膜上吸附有不完全抗体并可引起溶血反应;新生儿溶血者,如本试验阳性,说明不完全抗体来自母体。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血液其他检测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血液其他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血浆正铁白蛋白
别名:血红白蛋白,MHA正常值:阴性。化验结果意义:阳性:(1)各种溶血性疾病: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严重溶血反应、黑尿热。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蛋白质测定化验类别一:血液生化检查化验类别二:蛋白质测定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血清补体旁路途径活性
概述:本试验阻断补体传统活化途径,加入兔红细胞使B因子活化,导致补体旁路激活,兔红细胞遭受损伤而发生溶血。(3)2u抗绵羊红细胞溶血素溶液:如溶血素的效价为1∶6000,则用巴比妥缓冲液稀释1∶3000即成。(4)标准管制备:2%羊红细胞悬液2ml,加蒸馏水8ml,使其全溶血为100%全溶血管。
-
延迟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延迟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elavedh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是指输血后几天到十几天,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体内相应抗体结合所导致的溶血反应。相应抗体大多为Rh、Kidd、Duffy血型系统的IgG抗体。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血红蛋白下降、血红蛋白尿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
IgM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是由5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为970kD,沉降系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膜表面IgM是B细胞识别抗原受体中一种主要的SmIg。(2)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IgA和IgG型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蛋白丧失性胃肠病等。
-
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检查
5.取患者输血前后的红细胞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在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时,输血后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往往为阳性;8.做血常规检查、胆红质测定、尿液检查。9.为了与其他原因的溶血相鉴别,患者及供血者的血液,可作细菌培养及细胞脆性等检查。10.输血后10-14d取患者血清滴定抗体效价。
-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是因为药物进入机体后,由于免疫等因素从而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临床上出现贫血、黄疸、酱油色尿等溶血表现。(3)药物对异常血红蛋白所致的溶血反应。2.控制溶血发生。4.严重病例,且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情况下可以选择血浆置换术。辅助检查1.单纯药物诱发溶血性贫血者以检查框限“A”、“B”为主;
-
动脉输血
在腹股沟韧带下扪得股动脉搏动点,用18号穿刺针斜向上方,然后刺入股动脉,刺入后即有血液随脉搏喷入注射器中,注入适量生理盐水,若局部无肿胀;即可接上动脉输血器加压快速输血。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3)溶血反应:多于输入少量血液后立即发生,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腰痛、血红蛋白尿、休克等现象。
-
血清总补体
概述:总补体活性是根据补体能使免抗羊红细胞抗体(溶血素)致敏的羊红细胞发生溶血,其溶血程度与总补体活性有关,但非直线关系。(3)2U抗绵羊红细胞溶血素溶液:如溶血素的效价为1∶6000,则用巴比妥缓冲液稀释1∶3000即成。(4)标准管制备:2%羊红细胞悬液2ml,加蒸馏水8ml,使其全溶血为100%全溶血管。
-
尿隐血
尿隐血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尿隐血分类:体液和排泄物检查尿液检查化验取材:尿液尿隐血的测定原理:利用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反应,使有机过氧化物和显色原显色,垫块桔黄、绿、深蓝表示隐血由少至多。附注:尿液被强氧化剂污染时,可呈假阳性,使用大量维生素C或尿中用甲醛防腐可呈假阴性。
-
B群链球菌感染
在血碟上可呈甲型、乙型或丙型溶血反应,溶血菌株所产生的链球菌溶血素与A组菌的O与S不同,无抗原性。临床上可见有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软组织感染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严重并发症者病死率高有人报告为29%~有人报告,医院男工作人员鼻咽部带菌率为15.8%,女工作人员的鼻咽部及阴道带菌率为23.2%。
-
无乳链球菌感染
在血碟上可呈甲型、乙型或丙型溶血反应,溶血菌株所产生的链球菌溶血素与A组菌的O与S不同,无抗原性。临床上可见有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软组织感染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严重并发症者病死率高有人报告为29%~有人报告,医院男工作人员鼻咽部带菌率为15.8%,女工作人员的鼻咽部及阴道带菌率为23.2%。
-
苯胺类除草剂
概述:苯胺类除草剂包括氟乐灵、乙丁氟灵、氨氟灵、地乐灵等18种,均属于低毒或微毒类除草剂。二甲戊灵:二甲戊灵又名二甲戊乐灵、施田补、胺硝草,化学名称为N-(乙基丙基)-3,4-二甲基-2,6-二硝基苯胺。2.无发绀或发绀不明显而血中高铁血红蛋白轻度增高(≤10%者),可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及50%GS等治疗;
-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nonimmunologich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是指受血者或献血者红细胞有缺陷或非免疫性损伤所致的溶血反应。
-
游离原卜琳
化验结果意义:增加:溶血反应,败血症,血型不合输血,药物或毒物中毒,体外回流等。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血液其他检测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血液其他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