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哌嗪
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标准: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5mg/m3(哌嗪己二酸盐)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4.硫双二氯酚或左旋咪唑与本品合用,有协同作用。
-
氟硼酸
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实验室监测方法:比色法(EPA方法340.1、340.3)等离子体光谱法(EPA方法200.7)环境标准:美国车间卫生标准2.5mg/m3[F]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
氟硅酸
国标编号:81025CAS号:16961-83-4中文名称:氟硅酸英文名称:Fluosilicicacid;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危险特性: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氟化物气体。实验室监测方法:参照氟分析方法环境标准:参照氟标准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
四氯化锆
实验室监测方法:等离子体光谱法(NIOSH方法7300)空气中的测定:样品用过滤器收集,用酸溶解后,再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标准:美国(1974)职业安全及卫生管理局标准空气时间加权平均值5mg/m3[Zr]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
三溴乙酸
国标编号:81608CAS号:75-96-7中文名称:三溴乙酸英文名称:Tribromoaceticacid别名:三溴醋酸分子式:C2HBr3O2;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溴化氢。69《分析化学文摘》1986.3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
苯酚钠
吸入后可引起肺水肿。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钠。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EPA方法8040、604)色谱/质谱法(EPA方法8250、8270、625)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
1,2-丙二胺
国标编号:82030CAS号:78-90-0中文名称:1,2-丙二胺英文名称:1,2-Propanediamine;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
-
丙酸
爆炸极限:2.9%-12.1%引燃温度:465℃燃烧热:1525.8kJ/mol(液体25℃)危险标记:20(酸性腐蚀品)主要用途:用作酯化剂、硝酸纤维素的溶剂、增塑剂、化学试剂和配制食品原料等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10%丙酸钠。
-
氨基磺酸
国标编号:81506CAS号:5329-14-6中文名称:氨基磺酸英文名称:Sulfamicacid;1204《分析化学文摘》1986.2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应该佩带防毒口罩。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
甲酸
人吸入750mg/m3(15秒),剧烈刺激粘膜引起咽痛,咳嗽,胸痛;人经口约30g,肾功能衰竭或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小鼠饮水中含0.01%~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
三亚乙基四胺
对皮肤有强致敏作用;805mg/kg(兔经皮)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实验室监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
WS 507—201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标准正文: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的管理要求、布局及设施、设备要求、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监测与记录等内容。2)可选用戊二醛、过氧乙酸,也可选用其他灭菌剂;3.消毒后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30s注1:表中所列的消毒(灭菌)剂,其具体使用条件与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
-
氯乙酸
皮肤接触本品溶液后,出现水疱伴有剧痛,随后,水疱吸收,出现过度角化,经数次脱皮治愈。255mg/kg(小鼠经口)LC50180mg/m3(大鼠吸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饲料中含1%的氯乙酸时,在200天实验期内,生长缓慢,发现肝糖元增加,其它无特殊损害。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
溴乙酸
国标编号:81607CAS号:79-08-3中文名称:溴乙酸英文名称:Bromoaceticacid别名:溴醋酸分子式:C2H3BrO2;急性毒性:LD50100mg/kg(小鼠经口)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猪经口10至54mg/(kg.天),28至105天内死亡,见明显胃肠炎、黄疸和肌无力,有肝、肌肉和有肾脏变性。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溴化氢。
-
1,3-丙二胺
H2NCH2CH2CH2NH2外观与性状:水白色液体,有氨的气味分子量:74.13蒸汽压:1.07kPa/20℃闪点:48℃熔点:-12℃沸点:139.7℃溶解性:易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醚密度:相对密度(水=1)0.89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20(碱性腐蚀品)主要用途: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溶剂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
三氯化铁
皮肤接触可致化学性灼伤。实验室监测方法:原子吸收法《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方法》,马家骧等译比色法(EPA方法9250)滴定法(EPA方法9252)环境标准:美国车间卫生标准1mg/m3[Fe]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
乙酸
爆炸极限:4.0%-17%引燃温度:463℃危险标记:20(酸性腐蚀品)主要用途:用于制造醋酸盐、醋酸纤维素、医药、颜料、酯类、塑料、香料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12年,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慢性咽炎,支气管炎。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700mg/kg(18天,产后),对新生鼠行为有影响。
-
1,2-乙二胺
国标编号:82028CAS号:107-15-3中文名称:1,2-乙二胺英文名称:1,2-Ethylenediamine;爆炸极限:2.7%-16.0%引燃温度:385℃燃烧热:1891.9kJ/mol(液体20℃)危险标记:20(碱性腐蚀品)34(易燃液体)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和农药、活性染料、医药、环氧树脂固化剂等的制取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
亚磷酸
国标编号:81502CAS号:13598-36-2中文名称:亚磷酸英文名称:Phosphorousacid分子式:H3PO3外观与性状: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有蒜味,易潮解分子量:82.00沸点:200℃(分解)熔点:73.6℃溶解性:易溶于水、醇密度:相对密度(水=1)1.65稳定性:稳定危险性:亚磷酸为可燃酸性腐蚀品,遇H发孔剂时能燃烧;
-
二氯乙酸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实验室监测方法: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20版)环境标准: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4mg/m3[皮]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
三氯乙酸
实验室监测方法: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20版)环境标准: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5mg/m3美国(1976)农灌水标准0.2mg/L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
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第二版)
另一种可使脂肪皂化便于清洗的方法是将能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用低浓度碱溶液配成蛋白酶溶液。(二)评价方法按照GB/T38502制备实验用菌片(低温现场消毒效果评价时,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作为有机干扰物),使每个菌片的回收菌数为1×106CFU/片~
-
1,4-丁二胺
国标编号:61729CAS号:110-60-1中文名称:1,4-丁二胺英文名称:1,4-Butanediamine;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
氟化钾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现场应急监测方法:速测管法;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采用石灰乳和硫酸铝处理含氟废水时,pH应控制在6~⑶钙盐-磷酸盐法。本法是通过加入钙盐和磷酸盐从废水中除去氟化物。
-
1,4-苯二酚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2500mg/kg(孕1~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空气中:样品经滤器收集后,用酸洗脱,再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NIOSH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焦化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刊]/张万让等//新疆环境保护1989,(1).-49~
-
1,5-戊二胺
180℃溶解性:溶于水、乙醇密度:相对密度(水=1)0.87稳定性:稳定危险性:1,5-戊二胺,可燃助燃的毒害品,有毒,遇明火能燃烧,受热能放出有毒气体。健康危害:摄入、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中毒表现有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
氢氧化钾
国标编号:82002CAS号:1310-58-3中文名称:氢氧化钾英文名称:Potassiumhydroxide;实验室监测方法:混合指示剂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环境标准:美国车间卫生标准2mg/m3[上限值]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
1,2-苯二酚
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标准:美国车间卫生标准20mg/m3前苏联(1978)地面水中最高容许浓度0.1mg/L前苏联渔业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容许浓度0.004mg/L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
氨水
氨溶液[含氨10%~≤35%]分子式:NH4OH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分子量:35.05蒸汽压:1.59kPa(20℃)溶解性:溶于水、醇密度:相对密度(水=1)0.91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20(碱性腐蚀品)主要用途:用于制药工业,纱罩业,晒图,农业施肥等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防护服:穿工作服。
-
WS/T 21—1996 血中铅的微分电位溶出测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1—1996《血中铅的微分电位溶出测定方法》(Blood—Determinationoflead—Differentialpotentiometricstrippingmethod)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1996年10月14日发布,自1997年05月01日起实施。4.7氯化高汞溶液,0.01mol/L,取2.7g氯化高汞溶于2mL1+1硝酸中,用水稀释成1000mL。
-
发烟硫酸
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二乙胺分光光度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环境标准: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2mg/m3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
1,3-苯二酚
引燃温度:608℃,燃烧热:2847.8kJ/mol(固体25℃)危险标记:15(毒害品)主要用途:用于染料工业、塑料工业、医药、橡胶等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与酚类似,引起头痛、头昏、烦躁、嗜睡、紫绀(由于高铁血红蛋白症)、抽搐、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症状。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
间苯三酚
家兔经皮:20mg(24小时),中度刺激。实验室监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标准:前苏联(1978)生活饮用水和娱乐用水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0.1mg/L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
硫化钾
国标编号:82012CAS号:1312-73-8中文名称:硫化钾英文名称:Potassiumsulfide分子式:K2S外观与性状:红色结晶,易潮解分子量:110.30熔点:840℃溶解性: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乙醚密度:相对密度(水=1)1.80稳定性:稳定危险性:硫化钾[无水或含结晶水30%]为自燃物品,其粉尘在空气中可能自燃而发生爆炸;
-
硫化钠
遇酸分解,放出剧毒的易燃气体。检测管法;分光光度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实验室监测方法: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GB/T16489-1996,水质)(硫化物)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法(GB/T17133-1997,水质)(硫化物)5.环境标准:中国(GHZB1-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硫化物,mg/L)Ⅰ类0.05;
-
硝酸
国标编号:81002CAS号:7697-37-2中文名称:硝酸英文名称:Nitricacid别名:白雾硝酸;在硅、磷及微量元素的联合作用下,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更甚,可发生“水华”或“赤潮”现象。具有强腐蚀性。现场应急监测方法:速测管法;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