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T细胞白血病
本病于1976年首先由日本学者高月清提出,其临床特征为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浸润、间质性肺浸润及高钙血症。B超: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者可提示。(2)外周血必须有异常T淋巴细胞,包括典型成人T淋巴白血病细胞(亦称花细胞及小而成熟的T细胞,细胞核有切入的凹陷或分叶核)。④LTHV-1抗体阳性。
-
成人T细胞性白血病
本病于1976年首先由日本学者高月清提出,其临床特征为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浸润、间质性肺浸润及高钙血症。B超: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者可提示。(2)外周血必须有异常T淋巴细胞,包括典型成人T淋巴白血病细胞(亦称花细胞及小而成熟的T细胞,细胞核有切入的凹陷或分叶核)。④LTHV-1抗体阳性。
-
成人型T细胞性白血病
本病于1976年首先由日本学者高月清提出,其临床特征为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浸润、间质性肺浸润及高钙血症。B超: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者可提示。(2)外周血必须有异常T淋巴细胞,包括典型成人T淋巴白血病细胞(亦称花细胞及小而成熟的T细胞,细胞核有切入的凹陷或分叶核)。④LTHV-1抗体阳性。
-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本病于1976年首先由日本学者高月清提出,其临床特征为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浸润、间质性肺浸润及高钙血症。B超: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者可提示。(2)外周血必须有异常T淋巴细胞,包括典型成人T淋巴白血病细胞(亦称花细胞及小而成熟的T细胞,细胞核有切入的凹陷或分叶核)。④LTHV-1抗体阳性。
-
ATL
本病于1976年首先由日本学者高月清提出,其临床特征为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浸润、间质性肺浸润及高钙血症。B超: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者可提示。(2)外周血必须有异常T淋巴细胞,包括典型成人T淋巴白血病细胞(亦称花细胞及小而成熟的T细胞,细胞核有切入的凹陷或分叶核)。④LTHV-1抗体阳性。
-
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规范
《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1年4月18日(总局2011年第52号公告)印发,自2011年6月1日起实施,自施行之日起,其他相关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检疫管理规定与本规范不一致的,以本规范为准。(七)标签及说明书内容与报检前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供的样张和样本不一致;
-
位置效应
所谓S型效应,是指2个突变基因排列为顺式(ab/)和反式(a/b)时表型不同。关于V型位置效应,已知当正常基因位于异染色质附近时,有些细胞表现为正常性状,另有些细胞表现为突变性状。例如黄果蝇X染色体的w基因经过倒位占有靠近核仁形成区异染色质的位置时,其复眼表现为嵌合性,既有正常的小眼,也有白眼小眼。
-
顺反子
1955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Benzer)通过对大肠杆菌的噬菌体T4的rII区基因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基因内部的精细结构。他发现,在一个基因内部,可以发生若干不同位点的突变,倘若在一个基因内部发生两个以上位点的突变,其顺式和反式结构的表型效应是不同的。本泽分别把它们称为突变子(muton)和重组子(recon)。
-
GB 31625—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氢茉莉酮酸甲酯
2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2.1化学名称:(2-戊基-3-氧代-1-环戊基)-乙酸甲酯2.2分子式:C13H22O32.3结构式:2.4相对分子质量:226.32(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3技术要求: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2理化指标项目指标检验方法二氢茉莉酮酸甲酯含量(w)/%反式≥85附录A、附录B顺式≥9~
-
核苷
核苷是碱基的核糖苷,为核苷酸或核酸的成分。N-糖苷键对酸是不稳定的,虽然理论上嘌呤或嘧啶环形成的N-糖苷键可以自由转动,但事实上由于空间障碍限制其自由转动,在天然核苷中,反式(anti)较顺式(syn)更为合适。在A型和B型的多核苷酸链中,核苷均为反式。核苷构象的书写方式不严格,为了方便,习惯上常写成顺式。
-
维生素K1
(3)取本品,加三甲基戊烷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A)测定,在243nm、249nm、261nm与27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D)测定。另取维生素K1对照品,同法测定。2.静注出现面部潮红、出汗、胸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