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科
牛科(学名:Bovidae)又称洞角科,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的偶蹄目。高鼻羚羊族包括分布于中亚的高鼻羚羊Saigatatarica和分布于青藏高原的藏羚羊Pantholopshodgsonii,二者均可结成媲美非洲的大型羚羊群,但前者因为羚羊角的药用价值而被捕捉,在我国境内已经灭绝,后者因为产高质量的羊绒而被捕杀,日趋濒危。
-
羊胲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胲子:拼音名:YánɡHǎiZǐ别名:羊嚼子、羊咬子、山羊胃结石来源:偶蹄目牛科山羊CaprahircusL.,以胃中草结入药。《宦游笔记》载:军营于羊腹中得石子,名鲊答,形如鸭卵,色紫黄,两头有二白圈,圆如黄豆,腰有束带,宽如韭叶,色青蓝,束带上亦二白圈,质细如玉,滋润如水。性味归经:味淡;
-
羊肝
性味归经:甘、苦,凉。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从乙肝疫苗免疫山羊肝制取的抗乙肝Irna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Mφ)特异性吞噬功能,使HB-Sag致敬羊红细胞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羊肝的食疗功效:羊肝味甘、苦,性凉,入肝经;有益血、补肝、明目的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羸瘦、肝虚目暗昏花、雀目、青盲、障翳;
-
羊脂
功能主治:补虚,润燥,祛风,解毒。1.治虚劳羸瘦,肌肤枯憔,久痢,便秘。化学成分:主含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还含少量亚油酸、肉豆蔻酸。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羊脂:出处:出自《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拼音名:YánɡZhī英文名:Goatorsheepfat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脂肪油。
-
牦牛角
《全国中草药汇编》:牦牛角:拼音名:M oNi Jiǎo别名:毛犀、牦牛、旄牛来源: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grunniens(L.生境分布: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主治高热神昏,惊狂谵妄及热毒入血分、营分,斑疹,痈疡吐血,衄血等症。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熄风。各家论述:《本草纲目》:治惊痫,热毒,诸血病。
-
羊哀
《中医大辞典》·羊哀:羊哀为中药名,出《辍耕录》,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羊胲子之别名。性味归经:淡,温。《全国中草药汇编》·羊哀:拼音名:Yánɡāi别名:山羊胃结石来源:偶蹄目牛科山羊CaprahircusL.,以胃结石入药。附方:治反胃吐食:配丁香、白蔻。治噎膈病:配壁虎、地龙、牛胆。
-
牛角(角思)
是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bubalisL.角中的骨质角髓。 ^^的炮制:生牛角鳃:牛角鳃洗净后,劈成小条,日晒夜露至无腥为度,再晒干。肠风便血;(《中华本草》)各家论述:1.《本经》: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2.《药性论》:黄牛角鳃灰,能止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止冷痢、泻血。
-
山羊角
《中医大辞典》·山羊角:山羊角为中药名,出清·陈士铎《本草新编》。性味归经:咸,寒。功能主治:平肝,镇痉,清热,明目。治小儿惊风抽搐,癫痫,肝阳头晕、头痛,目赤肿痛,夜盲。药理作用:动物试验表明,山羊角的退热、镇静作用较羚羊角略差。原形态:详"山羊血"条。治小儿惊痫,头痛,产后腹痛,经痛。
-
羊外肾
治肾虚腰痛,遗精,滑精,带下,阳痿,消渴,小便频数,疝气,睾丸肿痛。治下部虚寒,遗精淋带,症瘕疝气,房劳内伤,阳痿阴寒,诸般隐疾。③《四川中药志》:益精助阳,补肾。治虚损盗汗,肾虚阳痿,消渴,小便频数,劳伤腰痛,下焦虚冷及睾丸肿痛。(《本事方》金锁丹,又名茴香丸)②治肾虚阳萎:雄羊外肾二对;
-
羊脬
《中医大辞典》·羊脬:羊脬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辞典》·羊脬:出处:《本草纲目》拼音名:YánɡPāo别名:羊胞(《备急千金要方》)。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膀胱。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功能主治:①孙思邈:治下虚遗尿。②《随息居饮食谱》:补脬损,摄下焦之气,凡虚人或产后患遗溺者宜之。
-
亚洲牛带绦虫
亚洲牛带绦虫的形态及生活史亚洲牛带绦虫的成虫与牛带绦虫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头节上均无顶突和小钩,虫体外形以及成熟节片的睾丸数目、分布以及孕节子宫的分支数目等都很相似;而牛带绦虫的自然中间宿主是牛科动物,囊尾蚴主要分布在中间宿主的全身肌肉组织,很少到内脏,囊尾蚴的发育时间需8~2000节头节直径1430~
-
羊肉
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脾胃虚寒,食少反胃,腹痛,寒疝,产后虚羸少气,缺乳。③孟诜:温。头肉:主风眩瘦疾,小儿惊痫,丈夫五劳七伤。头肉:治骨蒸,脑热,头眩,明目。2.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
-
羊乳
功能主治:补虚润燥,和胃,解毒。2.涂敷口疮,漆疮。《*辞典》·羊乳: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ánɡRǔ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乳汁。③《孟诜》:治卒心痛,可温服之。④《食疗本草》:补肺、肾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⑥《本草纲目》:治大人干呕及反胃,小儿哕啘及舌肿,并时时温服之。
-
羊肾
性味归经:甘、咸,温。治肾虚腰痛,遗精,滑精,带下,阳痿,消渴,小便频数,疝气,睾丸肿痛。附方:①治五劳七伤,阳气衰弱,腰脚无力:羊肾一对(去脂膜,细切),肉苁蓉一两(浸酒一宿,去皱皮,细切)。(《食医心镜》)③治肾虚劳损精竭:炮羊肾一双,去脂,细切,于豉汁中以五味、米糅如常法作羹食,作粥亦得。
-
牛脑
牛脑即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脑。牛脑的食疗功效牛脑味甘,性温、微毒,入肝、脾、胃经,具有养血息风,生津止渴,消食化积之功效,治眩晕,消渴,痞气。牛脑的食用建议小牛脑为淡粉红色且质地细嫩,烹调法通常是煎炒、切块油炸或磨成泥与奶油或牛奶混合。"功能主治治头风眩晕,消渴,痞气。"③《本经逢原》:"治脑漏。
-
牛角䚡
是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bubalisL.角中的骨质角髓。 ^^的炮制:生牛角鳃:牛角鳃洗净后,劈成小条,日晒夜露至无腥为度,再晒干。肠风便血;(《中华本草》)各家论述:1.《本经》: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2.《药性论》:黄牛角鳃灰,能止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止冷痢、泻血。
-
羊胆
化学成份:羊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汁酸盐、胆色素(主为胆红素和胆绿紊)、粘蛋白、胆甾醇、卵磷脂、碳酸氢钠等。治风热目赤,青盲,翳障,肺痨吐血,喉头红肿,黄疸,便秘,热毒疮疡。(《四川中药志》)⑥治黄疸:羊胆、茵陈、秦艽、白藓皮、大黄、木通。7次/日)、腹痛,或口干舌燥、咽喉部刺激感、胃部烧灼感等。
-
牛肺
牛肺即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肺。牛肺的食疗作用牛肺味咸,性平,入肺经;有补肺止咳的作用,治肺虚咳嗽。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补肺。"②《本草蒙筌》:"止咳逆。
-
牛髓
《中医大辞典》·牛髓:牛髓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化学成分:本品每100g含水3g,蛋白质0.5g,脂肪95.8g,灰分0.3g,维生素B1微量,维生素B20.01mg,尼克酸0.05mg。"④《纲目》:"润肺补肾,泽肌,悦面,理折伤,擦损痛。(《瑞竹堂经验方》)②治瘦病:黑牛髓和地黄汁,白蜜等分。
-
黄羊角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羊角:拼音名:Hu nɡY nɡJiǎo别名:蒙古瞪铃、蒙古原羚来源:牛科动物黄羊ProcapragutturosaPallas的角。用于小儿感冒高热,小儿惊风,中风,瘟病发热。3钱,水煎2~小鼠腹腔注射黄羊角水煎液80g/kg,未见有毒性反应,观察3天亦无死亡。性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平肝熄风;主温热病高热神昏痉厥;
-
牛肉
3.水牛肉能安胎补神,黄牛肉能安中益气、健脾养胃、强筋壮骨。牛肉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适宜于生长发育、术后、病后调养的人、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黄目眩之人食用;山药(盐炒过),莲肉(去心,盐炒过,并去盐)、白茯苓、小茴香(炒)各四两,为末。
-
羊髓
功能主治:益阴补髓,润肺泽肤,清热解毒。治虚劳羸弱,肺痿,骨蒸,咳嗽,消渴,皮毛憔悴,痈疽,疮疡,目赤,目翳。附方:①治虚劳腰痛,咳嗽,肺痿骨蒸:熟羊脂五两,熟羊髓五两,白沙蜜五两(炼净),生姜汁一合,生地黄汁五合。(《饮膳正要》羊蜜膏)②治消渴口干,濡咽:羊髓二合,白蜜二合,甘草一两(炙,切)。
-
山羊血
《中医大辞典》·山羊血:山羊血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汇言》。《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羊血:拼音名:ShānYánɡXuè别名:青羊血来源:为牛科动物青羊NaemorhedusgoralHardwicke的血液干块。四季均可,鲜血晒干,切小块即得。2.北山羊,个体大,肩高约1m,尾长超过耳长,重40-50kg。无眶下腺,雄羊有尾下腺,前肢有足腺。
-
羊肺
性味:甘,平。②《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止渴,治小便多,伤中,补虚不足,去风邪。附方:①治久嗽肺燥、肺痿:羊肺一具,杏仁(净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两,白蜜二两。(《十药神书》辛字润肺膏)②治渴,止小便数:羊肺,并小豆叶,煮食之。(《唐本草》)③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莨菪子一升,羖羊肺一具。
-
牛肝
概述:牛肝为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bubalisL.的肝。补肝,养血,明目。治虚劳羸瘦,血虚萎黄,青盲,雀目。②孟诜:醋煮食之,治瘦,治痢。③《本草拾遗》:肝和腹内百叶(即重瓣胃),作生,姜、醋食之,主热气,水气,丹毒,解酒劳。(《太平圣惠方》牛肝散)摘录:《*辞典》
-
羊血
性味:咸,平。治吐血,衄血,肠风痔血,妇女崩漏,产后血晕,外伤出血,跌打损伤。①《唐本草》:主女人中风,血虚闷,产后血运、闷欲绝者,生饮一升。然后加入血余炭和黄芩细末,混匀。羊血的营养价值:1、主要成分除含有4/5的水分以外,则是多种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以及少量的纤维蛋白。
-
牛皮
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较短,蹄较大。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性味:味咸;性平归经:肺;膀胱经功能主治:利水消肿;各家论述:《食医心镜》:主水气大腹浮肿,小便涩少,水牛皮煮熟,切于豉汁中食之。
-
牛脾
《*辞典》:牛脾: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Ni P 别名:牛连贴(《滇南本草》)。功能主治:健脾消积。②《滇南本草》:水牛连贴,健肿开胃,消积磨宿食,宽中醒脾,消痞满、胸胀。附方:①治小儿脾胃不好,或吐或泻,伤食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目无睛光:水牛连贴(新瓦焙黄色)一两,鸡肫皮(焙黄色)一两。
-
牛蹄
牛蹄的食用建议小牛脚通常是整只或剁半出售,用来熬成浓稠的高汤、清炖肉汤或肉胶,也可以扒烤后搭配调味酱趁热吃,或加入肉冻和煨菜里以增加额外的粘稠度,并且可以淋肉胶冷食,或去骨塞馅料油炸。"附方治水浮气肿,腹肚胀满,小便涩少:水牛蹄一只,汤洗去毛,如食法,隔夜煮令烂熟,取汁作羹,蹄切,空心饱食。
-
牛蹄甲
《*辞典》:牛蹄甲:出处:《纲目》拼音名:Ni T Jiǎ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蹄甲。功能主治:《纲目》:烧灰服,治牛痫;和油涂臁疮;(《海上方》)②治玉茎生疮:牛蹄甲烧灰,油调敷之。(《奚囊备急方》)③治损伤接骨:牛蹄甲一个,乳香、没药各一钱,为末,入甲内烧灰,以黄米粉糊和成膏,敷之。
-
酥油
概述: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酥油适合的人群:一般人均可食用1.较适合缺乏维生素A的人和儿童食用;《全国中草药汇编》酥油:拼音名:SūYóu别名:奶油、牦牛油来源: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grunniens(L.功能主治:补五脏,益气血。主治肺痿咳喘,止吐血,止消渴,缩小便及泽肌肤。
-
羊肚
羊肚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胃。尤适宜体质赢瘦,虚劳衰弱之人食用;适宜胃气虚弱,反胃,不食,以及盗汗,尿频之人食用。具有健脾补虚,益气健胃,固表止汗之功效;羊肚的食用建议1、治久病虚羸,不生肌肉,水气在胁下,不能饮食,四肢烦热:羊胃一枚,白术一升。(张文仲)2、治胃虚消渴:羊肚烂煮,空腹食之。
-
羊黄
《*辞典》:羊黄: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Y nɡHu nɡ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的胆囊结石。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性味:《陆川本草》:苦,平,有小毒。功能主治:《陆川本草》:代牛黄用。泻热,利痪,通窍,镇惊。治风痰闭窍,痰火昏迷,热病澹妄,小儿惊痫。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
-
羊皮
《*辞典》:羊皮: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Y nɡP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皮。构成表皮层的蛋白质主要为角蛋白,构成真皮层的,主要是胶原及网硬蛋白。此外,尚含弹性硬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粘蛋白等。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去毛,煮羹:补虚劳。②《纲目》:干皮烧服,治蛊毒下血。
-
羊须
《*辞典》:羊须:出处:《纲目》拼音名:Y nɡXū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的须。②《会约医镜》:治小儿疳疮,羊须疮。附方:①治香瓣疮(生面上),口吻疮,耳疮浸淫、水出久不愈:羖羊须、荆芥、干枣肉各二钱。烧存性,入轻粉半钱。(《圣惠方》)②治蠼螋尿疮,汁出疼痛:毁羊须不拘多少,烧灰,研细,以腊月猪脂和封之。
-
羊靥
《*辞典》:羊靥:出处:《纲目》拼音名:Y nɡY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甲状腺体。附方:①治气瘿气,胸膈满塞,咽喉项颈渐粗:昆布二两(洗去咸汁),通草一两,羊靥二具(炙),海蛤一两(研),马尾海藻一两(洗去咸汁)。上五味,蜜丸如弹子,细缅含咽汁。(《广济方》昆布丸)②治项下气瘿:羊靥、猪靥各二枚;
-
羊胰
《*辞典》:羊胰:出处:《纲目》拼音名:Y nɡY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胰脏。后3种,在胰液中原是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和羧基肽酶原,进入肠内后,前者被活化而成胰蛋白酶,后2者亦被胰蛋白酶激活而成糜蛋白酶和羧基肽酶。功能主治:治久咳,妇女带下。②《本经逢原》:与猪胰同功,而入肺祛痰尤捷。
-
牛皮胶
概述:牛皮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即《食疗本草》记载的黄明胶的别名。别名:牛皮胶、水胶、广胶来源: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的皮煎制而成的胶。性味归经:甘,平。入肺、大肠经。1.治虚劳肺痿,咳血,吐血,咯血,衄血,崩漏,血淋,跌打损伤。烊化后涂患处。其特点是不含胱氨酸和半胱氨酸。
-
牛腰子
牛腰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肾脏。治肾阳虚衰、髓海不足、头晕头昏、眼花耳鸣、腰膝酸软、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舌淡脉弱等症。牛腰子的食用建议治五劳七伤,阴萎气乏:牛肾一枚(去筋膜,细切),阳起石四两(布裹),粳米二合。(《圣惠方》牛肾粥)肾脏的腥味很强很特殊,许多人都认为非常美味,而小牛肾的肉质通常最嫩。
-
牛角胎
概述:牛角胎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牛角 的别名。别名:牛角胎、角心来源: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bubalisL.角中的骨质角髓。性味归经:苦,温。入心、肝经。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治经闭腹痛,血崩,赤白带下,便血,痢疾,水泻。或入散剂。
-
水胶
概述:水胶为中药名,出自《外台秘要》,为《食疗本草》记载的黄明胶之别名。别名:牛皮胶、水胶、广胶。性味归经:甘,平。入肺、大肠经。功能主治:滋阴润燥,养血止血,消肿敛疮。1.治虚劳肺痿,咳血,吐血,咯血,衄血,崩漏,血淋,跌打损伤。烊化后涂患处。其特点是不含胱氨酸和半胱氨酸。
-
百草丹
概述:百草丹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羊胲子之别名。别名:羊哀、百草丹。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胃中的草结。性味归经:淡,温。功能主治:功在降逆止呕,解百草毒。主治反胃吐食,噎膈噫气,晕车、晕船呕吐,草药中毒。
-
羊石子
概述:羊石子为中药名,出《本事方》,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羊外肾之别名。别名:羊肾、羊石子。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睾丸。性味归经:甘、咸,温。功能主治:补肾,益精,助阳。治肾虚腰痛,遗精,滑精,带下,阳痿,消渴,小便频数,疝气,睾丸肿痛。用法用量:煮食或入丸剂。
-
羚羊角
入肝、心经。羚羊角的功效与主治:羚羊角具有平肝息风,清热镇惊,解毒的功效,治热病神昏,痉厥,谵语,狂躁,头痛,眩晕,惊痫,手足搐搦,血热出血,发癍,目赤翳膜。或镑片另煎冲服,0.9~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
清热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ngreWan标准编号:WS3-B-3683-98处方:香墨400g儿茶200g胡黄连200g黄连200g牛胆膏51g冰片12g牛黄10g制法:以上七味,冰片、牛黄分别粉碎成细粉,牛胆膏、香墨等五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冰片等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乙醇泛丸,打光,阴干,即得。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散瘀凉血,消肿。
-
霞天曲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tianQu标准编号:WS3-B-3732-98处方:党参200g霞天胶200g茯苓150g白术(炒)150g陈皮75g首草(炙)75g半夏(制)150g制法:以上七味,霞天胶加热水融化;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祛痰除湿。用于脾胃虚弱、痰饮积停引起的食少便溏、胸腔痞闷、恶心欲吐,用法与用量:包煎取汁服或用开水冲服,一次6~
-
藏羚角
雄兽吻部肿大,有角,角长而侧扁,长约60cm,形直,除角尖处外,具有明显而等距的横棱。其提取液2.5g/kg腹腔注射,对静注啤酒酵母液所致发热大鼠也有明显解热作用。2.镇静及抗惊厥作用,藏羚角提取液12.5g/kg能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性味:味咸;性凉归经:入胃、肝二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主甲状腺肿大;
-
牯牛卵囊
出处:《纲目》拼音名:GǔNi LuǎnN nɡ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睾丸及阴囊。化学成份:主要含雄性激素睾丸甾酮,牛睾丸100公斤得10毫克。功能主治:吴球:治疝气,牯牛卵囊一具,煮烂,入小茴香、盐少许,拌食。摘录:《*辞典》
-
牛胆
气腥臭,味苦。"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治风热目疾,黄疸,便秘,消渴,小儿惊风,痈肿痔疮。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大便之慢性秘结,肝胆性黄疸,胃部膨满。(《摄生众妙方》牛胆散)⑧治谷疸,食毕即头眩,心怫郁不安而发黄,因大饥后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两,牛胆一枚(干者)。
-
牛口涎
《*辞典》:牛口涎: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Ni KǒuXi n别名:牛涎(《千金方》)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唾涎。功能主治:治噎膈,反胃呕吐。②《纲目》:吮小儿,治客忤。灌一合,治小儿霍乱。入盐少许,顿服一盏,治喉闭口噤。(《千金方》)③治目睛损伤:牛涎,日二点,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