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花地丁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 nɡHuāD Dīnɡ别名:野豌豆、马口铃、猴丝草(《广西药植名录》),小响铃、狗响铃(《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豆科植物响铃豆的全草。单叶互生,叶倒披针形,大小不一,上面光滑,绿色,下面略被柔毛,青灰色,几无叶柄。小苞片着生于花萼基部;归经:《滇南本草》:入肺经。
-
中黄丸
概述:中黄丸为方剂名,出自《外科大成》卷二方。组成:缸砂(水浸半月,微煅)、黄花地丁、栀子各一两,黄芩(每斤用皂角仁、侧柏各四两,水煮半日,汁干为度)、黄连、皂角子各二两,青黛五钱。制备方法:上药为末,用大柿饼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治翻花痔。用法用量: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空腹清汤送下。
-
蒲公英
头状花序单一,顶生,长约3.5cm;蒲公英的功效与主治: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乳痈、瘰疬、疔疮肿毒、咽痛、肺痈、肠痈、目赤、湿热黄疸、热淋涩痛。醇提物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动物试验尚有健胃、轻泻、利胆及保肝作用。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咖啡酸(C9H8O4)不得少于0.020%。
-
丁壬汤
处方:金银花3钱,蒲公英1钱,紫花地丁1钱,羌活1钱,独活1钱,防风5分,当归1钱,生黄耆1钱,生甘草1钱。功能主治:对口,背疽。用法用量:蒲公英一名黄花地丁。方中有紫花、黄花二丁,又用二活行太阳经,属壬水,故有丁壬之名。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
夺命象皮丸
制法:上为末,白酒酵打(米山)米糊为丸,如龙眼大。功能主治:痘疮,气不足,空谷无脓。摘录:《寿世保元》卷八引益藩方
-
天下第一消发背方
《疡医大全》卷七:组成:紫花地丁1两,金银花1两,川连(酒制)1两,黄花地丁1两,槐花1两。主治:发背。用法用量:分4剂,水煎服。随用温水洗四肢,取微汗后,毒气下行,四肢生小疮而发背自消。
-
踏膀药
拼音名:T BǎnɡY o别名:黄花地丁、土细辛[云南]、黄花细辛来源: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灰叶堇菜VioladelavayiFranch.,以带根全草入药。秋冬采集,洗净晒干。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温经通络,消疳健脾。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疳积,气虚头晕。1钱,研粉,酒送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奶汁草
概述:奶汁草为中药名,出自《本经逢原》,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蒲公英之别名。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黄花三七。性味归经:苦、甘,寒。药理作用: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
外用消毒药
《御药院方》卷十:组成:黍黏子、葛根、升麻、地骨皮、黄花地丁、甘草、金银花各等分。主治:诸肿毒,坚硬不消。用法用量:每用5钱,水1升,煎10沸,于肿四畔热用,冷则再换。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溻肿汤
《御药院方》卷八:方名:溻肿汤组成:蒲翁盈(黄花地丁)、枸杞苗、鹭鸶藤、升麻、葛根各等分。主治:诸肿痛不消,或筋脉拘挛,不能屈伸。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外科精义》卷下:方名:溻肿汤组成:芍药、丹参、黄芩(去黑心)、白敛各等分。主治:外阴蚀,下疳痷疮肿痛。
-
雄麝汤
《梅氏验方新编》卷七:方名:雄麝汤组成:地丁根(或用黄花地丁,或用紫花地丁,用水洗净)2钱,白芷2钱,牡蛎2钱,牛蒡子2钱,金银花2钱,僵蚕2钱,山栀2钱,荆芥穗2钱,青木香2钱,茜草根2钱,甘草1钱。主治:疔疮。加减:如大便闭结,其人体气壮实者,再加生大黄2钱,芒消1钱。加减:欲利,倍加大黄、朴消2味,后下。
-
响铃豆
拼音名:XiǎnɡL nɡD u别名:黄花地丁、小响铃、马口铃来源:豆科野百合属植物响铃豆CrotalariaalbidaHeyne,以根及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切碎,晒干。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截疟。用于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肠炎,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疟疾;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地丁膏
处方:黄花地丁(即蒲公英)8两,紫花地丁8两。制法: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熬汁,去滓,又熬成膏。功能主治:乳吹,并一切毒。用法用量:摊贴。摘录:《惠直堂方》卷三
-
蒲公英黄色素
蒲公英黄色素可用于饮料、果酒、糖果、点心等保健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的着色。性质与指标:醇溶性色素,水溶性好。油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食用油、乙酸乙酯、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主要成分为胡萝卜素、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光谱数据:醇溶性色素最大吸收峰:420nm,430nm。蒲公草、黄花地丁等)的花为原料。
-
蒲公英色素
蒲公英黄色素可用于饮料、果酒、糖果、点心等保健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的着色。性质与指标:醇溶性色素,水溶性好。油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食用油、乙酸乙酯、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主要成分为胡萝卜素、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光谱数据:醇溶性色素最大吸收峰:420nm,430nm。蒲公草、黄花地丁等)的花为原料。
-
丝茅七
拼音名:SīMáoQī别名:鸦葱、茅草细辛、毛草七、倒扎草根、倒扎花、条参、水防风、仙茅参、猪尾巴、羊奶子、水风、独脚茅草、黄花地丁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茎鸦葱的根。基生叶丛生,窄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5-40cm,宽0.7-2cm,两端尖锐,基部有鞘状短柄,全缘,粉绿色,通常5脉,平行;凉血散瘀。月经不调;
-
胎发散
《万氏家抄方》卷三:方名:胎发散组成:胎发(煅秋存性)1钱,硼砂(煅过)7分,胆矾3分。用法用量:以棉花裹箸头,沾米醋,拈药末点疮上过宿;疮愈后,尚未除根,常以逼麝叶捣汁漱之,以茶柏散吹之。或用黄花地丁煎汤、或用金星草捣汁、或用吉祥草根捣汁漱俱可。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