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盏花
锦葵科植物木槿的花·《中医大辞典》·灯盏花:灯盏花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的木槿花之别名。茎圆柱形,长14~基生叶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状披针形、匙形、阔披针形或阔倒卵形,长1.5~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野黄芩苷(C21H18012)不得少于0.30%。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
灯盏细辛
茎圆柱形,长14~茎生叶互生,披针形,基部抱茎。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灯盏细辛药品说明书:别名:灯盏花,灯盏细辛适应症:本品可使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可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瘫痪)、缺血性卒中、风湿痛、胃痛、牙痛、感冒、骨髓炎等。
-
灯盏乙素
或用5%盐酸调节pH值至1~取沉淀,用注射用水洗至中性,再用90%乙醇洗涤,烘干,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顶空瓶气体1m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鉴别:(1)取本品约1mg,用甲醇1ml溶解,加少许镁粉及数滴盐酸,置水浴中稍加热,显橙红色。
-
灯乙素
或用5%盐酸调节pH值至1~取沉淀,用注射用水洗至中性,再用90%乙醇洗涤,烘干,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顶空瓶气体1m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鉴别:(1)取本品约1mg,用甲醇1ml溶解,加少许镁粉及数滴盐酸,置水浴中稍加热,显橙红色。
-
灯盏花素
或用5%盐酸调节pH值至1~取沉淀,用注射用水洗至中性,再用90%乙醇洗涤,烘干,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顶空瓶气体1m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鉴别:(1)取本品约1mg,用甲醇1ml溶解,加少许镁粉及数滴盐酸,置水浴中稍加热,显橙红色。
-
地朝阳
《中华本草》·地朝阳:拼音名:DìZhāoYánɡ别名:棉毛倒提壶、鬼马石、倒提壶、野葵花、野烟、野叶子烟、挖耳子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棉毛尼泊尔天名精的全草。冠整叶卵形至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侧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细锯齿,齿端有腺体状胼胝: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被疏柔毛;气香,味微苦。
-
地顶草
概述:地顶草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灯盏细辛之别名。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络止痛,消积。1.治感冒头痛、鼻塞,风湿痹痛,瘫痪,胃痛,小儿疳积,蛔虫病,跌打损伤。灯盏花乙素(黄芩素苷)能增加脑血流量,治疗脑血管病后瘫痪有效。
-
灯盏花素注射液
鉴别(1)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灯盏花乙素5mg),加稀盐酸数滴,酸化后,置水浴上蒸干,加甲醇3ml使残渣溶解。(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A)测定,在284nm和33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
注射用灯盏花素
注射用灯盏花素药典标准:品名:注射用灯盏花素ZhusheyongDengzhanhuasu本品为灯盏花素加入适宜的赋形剂,经冷冻干燥制成的无菌制品。检查:酸碱度: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含野黄芩苷5mg的溶液,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ⅦG),pH值应为6.0~其他: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U)。
-
灯盏细辛注射制剂
灯盏细辛注射制剂的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用于瘀血阻滞,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及胸痹心痛;注意事项:1.在大量临床应用中,仅极个别患者出现心悸、发热寒颤、皮肤瘙痒、潮红、头晕、头痛及血压下降等症状,若出现以上情况,请即刻停药并对症处理。3.脑出血急性期禁用。
-
木槿花
木槿花概述:木槿花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别名:篱障花、猪油花、灯盏花、白饭花、朝开暮落花。叶互生,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蒴果长圆形,长约2cm,顶端有短喙,密生星状毛。花柄、苞片、花萼外均有细毛;性味归经:甘、苦,凉。功能主治:清湿热,凉血,解毒。运用:木槿叶:煎服治痢疾,肠风。
-
红蓝地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蓝地花:拼音名:H nɡL nD Huā别名:长茎飞蓬、紫苞飞蓬来源:菊科红蓝多花ErigeronelongatusLedeb.,以全草、根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新疆、四川。性味:甘、微苦,平。主治结核型、瘤型麻风,视物模糊。总苞片3层,条状披针形,紫色,有腺毛;性平功能主治:解毒;
-
金盏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盏菊:拼音名:JīnZhǎnJ 别名:水涨菊、山金菊来源:菊科金盏菊CalendulaofficinalisL.,以根、花入药。生境分布:河北、江苏、福建。功能主治:根:活血散瘀,行气利尿。单叶互生;总苞具苞片1-2层,苞片线形,先端渐尖,边缘膜质;舌状花黄色或橘黄色,雌性,1-2层,孕育,舌片全缘或先端3齿裂;
-
白饭花
概述:白饭花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的木槿花之别名。来源及产地: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syriacusL.的花。性味归经:甘、苦,凉。入肺,脾,大肠经。功能主治:清湿热,凉血,解毒。运用:木槿叶:煎服治痢疾,肠风。药理作用:动物试验证明,木槿花粉有致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