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檗科
叶互生,单叶或复叶;中国植物志29:50所有属Berberis.......小檗属Caulophyllum...红毛七属Diphylleia.....山荷叶属Dysosma........鬼臼属Epimedium......淫羊藿属Gymnospermium..牡丹草属Leontice.......囊果草属Mahonia........十大功劳属Nandina........南天竹属Plagiorhegma...鲜黄连属Sinopodophyllum桃儿七属
-
鲜黄连
《全国中草药汇编》:鲜黄连:拼音名:XiānHu nɡLi n别名:毛黄连、细辛幌子、假细辛来源:小檗科鲜黄连属植物鲜黄连Jeffersoniadubia(Maxim.表皮细胞1列,长圆形、长方形、外壁及径向壁微木栓化。(2)薄层色谱取上述滤液作供试品溶液。肺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注意:芜花为使,恶蘘草、牵牛子,畏大黄、黄连、藜芦。
-
八角金盘
小檗科六角莲或八角莲等的根茎·八角金盘:八角金盘为中药名,即八角莲的别名。八角莲又名鬼臼、一把伞、八角金盘、独叶一枝花。化学成分:六角莲和八角莲均含鬼臼毒素、去氧鬼臼毒素、山柰酚。五加科植物八角金盘的叶或根皮·八角金盘:出处:始载于《台湾药用植物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
-
十大功劳叶
以上3种植物的根(阔叶十大功劳、华南十大功劳的根名茨黄连,细叶十大功劳的根名刺黄柏)、茎(功劳木)、果实(功劳子)亦供药用。十大功劳叶的性状与鉴别:性状:阔叶十大功劳叶叶片阔卵形,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不对称,先端渐尖,边缘略反卷,两侧各有2~适用于潮热、骨蒸、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等证。”
-
木黄连
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或狭叶十大功劳的根及茎·木黄连:木黄连为中药名,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十大功劳之别名。1.治湿热泻痢,湿热淋浊,风湿痹痛,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牙痛。横切面近圆形,髓部淡黄色,木部黄色,射线清晰。
-
小檗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檗:拼音名:XiǎoB 别名:三颗针、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刺黄连、刺黄柏来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julianaeSchneid、小黄连刺B.wilsonaeHemsl.、细叶小檗B.poiretiiSchneid.、黄芦木(大叶小檗)B.amurensisRupr.或其同属植物其它种的根、根皮、茎及茎皮。花黄色,小苞片2,卵形;
-
十大功劳
概述:十大功劳,中药名。1.治湿热泻痢,湿热淋浊,风湿痹痛,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牙痛。拼音名:ShíDàGōnɡLáo别名:功劳木、黄天竹、土黄柏、刺黄柏、刺黄芩[四川]、木黄连来源:为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株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bealei(Fort.根、茎:清热解毒。
-
淫羊藿根
概述:淫羊藿根为小檗科淫羊藿属植物淫羊藿(EpimediumbrevicornumMaxim.)等的根及根茎。主治肾虚阳痿、小便淋沥、喘咳,风湿痹痛。治虚淋,白浊,白带,月经不调,雀盲,痈疽成脓不溃。女人白带,经水不调;附方:①治小儿雀目,至暮无所见:仙灵脾根半两,晚蚕蛾半两(微炒),射干一分,甘草一分(炙微亦,锉)。
-
牛角花
豆科植物百脉根的全草及根·牛角花:牛角花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四川常用中草药》记载的地羊鹊之别名。化学成分:全草含5,7,3’,4’-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半乳糖苷等黄酮苷,另含刀豆酸、齐墩果酸、皂苷等。治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健忘,慢性支气管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
-
功劳木
概述:功劳木为中药名,是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bealei(Fort.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l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异丙醇一浓氨试液(6:3:1-5:1.5:0.5)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钋光灯(365nm)下检视。
-
八月瓜
小檗科植物桃儿七的果实·八月瓜:八月瓜为中药名,又名墨地,见《四川中药志》。功能:健脾,理气,调经活血。木通科五风藤、宽叶八月瓜和小花八月瓜的果实·八月瓜:拼音名:BáYuèGuā别名:牛腰子果、六月瓜、小八瓜、哪瓜、黄狗肾、木王瓜、八月果、野人瓜、刺藤果、牛懒袋果。掌状复叶;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红毛七属
中文名红毛七属拼音名hongmaoqishu拉丁名Caulophyllum中国植物志29:304描述CaulophyllumMichx.红毛七属,小檗科,2种,产亚洲东北部和北美,其中C.robustumMaxim.我国东北、西北和东部亦产之。花黄色,为短的总状花序或穗状花序;雄蕊6枚,分离,花药顶部2活瓣开裂;蒴果膜质,成熟前把球形、核果状的种子露出。
-
细叶十大功劳
细叶十大功劳十大功劳──细叶十大功劳FoliumMahoniae(英)ChineseMahoniaLeaf别名木黄连、竹叶黄连。一回羽状复叶互生,长15~采制全年可采,晒干。化学成分含小檗碱、掌叶防已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木兰碱(magnoflorine)。性味及功能主治同阔叶十大功劳叶。附注根茎、果实亦入药。
-
小檗属
中文名小檗属拼音名xiaoboshu拉丁名Berberis中国植物志29:54描述BerberisL.小檗属,小檗科,约500种,分布于南北美、亚洲、欧洲和非洲,我国约200种,大部产西部和西南部。木材和内皮黄色;枝有刺,刺为一种变态叶所变成;叶为单叶,叶片与叶柄接连处有节;萼片6,下有小苞片2-3;花瓣6,基部常有腺体2;
-
茨黄连
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C Hu nɡLi n别名:十大功劳根(《植物名实图考》),土黄连(《贵州民间方药集》),土黄柏(《福建民间草药》),石黄连(《陆川本草》),刺黄连(《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或华南十大功劳的根。治流感,热痢,腹泻,黄疸,吐血,目赤翳膜,喉痛,牙痛,疔疮。
-
鬼臼叶
出处:《纲目》拼音名:GuǐJi Y 别名:八角莲叶(《福建中草药》)。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叶。原形态:形态详鬼臼条功能主治:治哮喘,背痈溃烂。附方:①治哮喘:八角莲鲜叶一两,柿饼二个。水煎调红糖服。(《福建中草药》)②治背痈溃烂:八角莲鲜叶用针密刺细孔,以米汤泡软,贴患处,日换二次。
-
黑果小檗
《*辞典》:黑果小檗: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ēiGuǒXiǎoB 别名:刺黄柏、则热克(维名)。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根、根皮及茎皮。总状花序;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和森林地带的河谷以及山坡灌木丛中。性味:味苦,性寒,无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痢疾,肠炎,咽炎,口腔炎,湿疹,疖肿。
-
土黄柏
别名:木黄连、刺黄芩、土黄柏来源及产地: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bealei(Fort.性味:苦,寒。1.治湿热泻痢,湿热淋浊,风湿痹痛,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牙痛。狭叶十大功劳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小檗胺碱、木兰花碱、药根碱等,茎还含尖刺碱、小檗胺。
-
天竹叶
概述:天竹叶为中药名,出自《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南天竹叶之简称。性味:苦,寒,有毒。1.治感冒,风湿痹痛,肺热咳嗽,百日咳,血尿,小儿疳积,跌打损伤。2.治目赤肿痛,煎水洗;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
红毛七
概述:红毛七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性味归经:苦、辛,温。功能主治:功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治风湿痹痛,胃气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药理作用:根之浸剂或酊剂有收缩子宫和血管的作用,所含塔斯品碱对结核杆菌(H37及Academia株)呈显著抑菌作用。
-
天竺子
天竺子概述:天竺子为中药名,出自《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南天竹子之别名。叶互生,集生茎端,为三回羽状复叶,小叶革质,椭圆状披针形,长3~子房上位。性味归经:苦、涩、微甘,平,有小毒。药理作用:南天竹碱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反射活动亢进及肌肉痉挛,对离体及在体蛙心有抑制作用。
-
鬼臼
鬼臼鬼臼RhizomaDysosmaeVersipellis(英)CommonDysosmaRhizome别名八角莲、八角乌。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雌蕊1,子房上位。采制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性状根茎呈横生的小结节状,长2~性味性温,味苦、辛;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痰消肿。用于痈肿疔疮、瘰疬、咽喉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三棵针
《单验方》之三棵针:处方:三棵针(小檗)30克,野菊花15克,马齿苋30克,甘草9克。功能主治:据报道,用《单验方》之三棵针治疗口腔炎34例,全部治愈,一般服1~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将“三棵针”订正为“三颗针”。
-
安徽刺黄柏
拼音名:ānHuīCìHuánɡBò英文名:rootofAnhweiBarberry别名:黄柏、刺黄柏、三颗针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茎枝。花黄色,直径约1cm,花被6,内 花瓣基部有2枚腺体;髓约占直径的1/4,由薄壁细胞组成,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柱晶或方晶。性味:味苦;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咽喉肿痛;
-
安徽小檗
来源:小檗科安徽小檗BerberisanhweiensisAhnendt,以树枝、树皮入药。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利尿杀虫。主治黄疸,目疾,热痢下血,淋浊带下,疮疡热毒,毒蛇咬伤,小儿疳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刺黄柏茎叶
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C Hu nɡB JīnɡY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黄柏的茎叶。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药》:苦,寒。功能主治:①《峨嵋药植》:粉末治黄水疮。煎水服,治虫牙、火牙。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治湿热痢疾,目赤肿痛,痈肿疮毒,风湿红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
-
刺黄柏叶
拼音名:CìHuánɡBò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叶。叶簇生,革质;苞片披针形;花瓣6,基部具2个圆形腺体;子房筒状,花柱先端盘状,胚珠6,有短柄。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及灌木丛中,平原河滩地上也有生长。功能主治:主肺结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
刺黄连
《*辞典》:刺黄连:出处:《陕西中草药》拼音名:C Hu nɡLi n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假豪猪刺的根及茎皮。原形态:常绿灌木,高0.5~叶簇生,厚革质,坚硬,长圆状披针形,长3.5~萼片6,下有小苞片2~雄蕊6,花药开裂;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多颗。生境分布:生于沟旁、河岸或山坡。性味:苦,寒。
-
刺黄芩
拼音名:CìHuánɡQín别名:十大功劳、老鼠刺、刺黄连。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刺黄柏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honiafargesiiTakeda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大叶刺黄柏常绿灌木,高1.5-2m。茎直立,粗壮。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或丛林中。性味:苦;湿热腹泻;目赤肿痛;
-
多花八角莲
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DuōHuāBāJiǎoLi n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多花八角莲的块茎。8裂,裂片三角状圆卵形,先端短尖,边缘具大小不等的细齿,齿尖有小突点,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浅绿色,主脉自叶中心射出,直达裂片尖顶端,叶柄长10~花梗长约3厘米,密生黄色短柔毛。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杂木林下阴湿处。
-
毛茛目
毛茛目(Ranunculales)包括毛茛科、罂粟科、小檗科(Berberidaceae)、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木通科(Lardizabal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等7科,这些科大多保持着离生的心皮,和木兰目有着明显的亲缘关系。从形态性状和分子性状(rbcL,atpB,18S等)推测该目是单系的,被置于真双子叶植物群的最基部。
-
黑石珠
拼音名:HēiShíZhū别名:三颗针、刺黄连、鸡脚刺、刺黄芩、刺黄檗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深黑小黑檗的根或茎。叶3-4片簇生,革质;子房上位,具短花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野荒坡灌丛中。化学成份:根含小檗碱(berberine)。性味:味苦;性寒归经:肝;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湿热泄泻;目赤肿痛;
-
巫山淫羊藿
巫山淫羊藿药典标准:品名:巫山淫羊藿WushanYinyanghuoEPIMEDIIWUSHANENSISFOLIUM来源:本品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wushanenseT.S.Ying的干燥叶。性状:本品为三出复叶,小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9~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用于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绝经期眩晕。
-
三枝九叶草
别名:仙灵脾、放杖草、三枝九叶草、牛角花来源及产地:小檗科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sagittatum(Sieb.etZucc.)Maxim.性味归经:辛、甘,温。祛风除湿。治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健忘,慢性支气管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亦治更年期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神经衰弱,小儿麻痹症。
-
毛黄连
《中医大辞典》·毛黄连:毛黄连为中药名,出自《辽宁经济植物志》,为《东北药用植物志》记载的鲜黄连之别名。黄连煎剂和小檗碱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后血浓度不易维持。《*辞典》·毛黄连:出处:《陕西中草药》拼音名:MáoHuánɡLián别名:毛连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蜀侧金盏花的全草。性味:昧苦,性凉,有小毒。
-
墨地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M D 别名:八月瓜(《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鬼臼的果实。功能主治:健脾,理气,安胎。治痢疾腹痛,劳伤咳喘,胎气不安,月经不调,白带。②《陕西中草药》:健脾理气,止咳平喘。(《四川中药志》)②治白带:墨地、白果根、奶参、糖果根。
-
南天竹
不良反应机制:含毒成分为南天竹碱,过量服用南天竹,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产生痉挛,严重时,血压下降,强直性惊厥,呼吸中枢麻痹,心力衰竭死亡。4.呼吸困难时,用呼吸中枢兴奋药,如尼克刹米、山梗菜碱等以及其他对症治疗。用于感冒发热,眼结膜炎,肺热咳嗽,湿热黄疸,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
-
南天竹根
《*辞典》:南天竹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N nTiānZh Gēn别名:土黄连(《广西中药志》),钻石黄、山黄连(《重庆草药》),鸡爪黄连、山黄芩(《湖南药物志》)。功能主治:祛风,清热,除湿,化痰。治风热头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风湿痹痛,火眼,疮疡,瘰疬。外用:煎水洗或点眼。水煎调酒服。
-
南天竹梗
《*辞典》:南天竹梗: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N nTiānZh Gěnɡ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茎枝。化学成份:茎含木兰花碱、小檗碱、药根碱、蝙蝠葛碱、南天竹碱、南天竹碱甲醚、南天青碱、异波尔定碱,而未发现有南丁宁碱。药理作用:小檗碱见黄连条。附方:治目亦疼痛:南天竹梗五钱,路边荆、马兰、冬桑叶各三钱。
-
南天竹叶
《*辞典》:南天竹叶: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N nTiānZh Y 别名:南竹叶(《百草镜》),天竹叶(《上海常用中草药》)。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叶片。性味:《广西中药志》:味苦,性寒,无毒。功能主治:治感冒,百日咳,目赤肿痛,瘰疬,血尿,小儿疳疾。(《纲目拾遗》)③治小儿疳病:南天竹叶,煎汤代茶服。
-
南天竹子
《*辞典》:南天竹子: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N nTiānZh Zi别名:红杷子(王玷桂《不药良方》),天烛子(《三奇方》),红枸子(《现代实用中药》),南竹子(《广西中药志》),钻石黄(《上海常用中草药》)。(《福建中草药》)文堂集验方》)④治下疳久而溃烂,名蜡烛疳:红把子烧存性一钱,梅花冰片五厘。
-
山荷叶
拼音名:ShānH Y 别名:阿儿七、窝儿七、旱荷、一碗水[陕西]来源:为小檗科山荷叶属植物山荷叶(南方山荷叶)DiphylleiasinensisLi,以根状茎入药。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月经不调,小腹疼痛;2钱,水煎或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山李子
新疆农村、牧区用黑果小檗的果(山李子),治疗高血压。拼音名:ShānLǐZi英文名:RootorbarkofTurbestanBarberry别名:刺黄柏、则热克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黑小檗的果实。苞片披针形;花瓣6,基部具2个圆形腺体;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及灌木丛中,平原河滩地上也有生长。性味:苦;
-
水八角莲
拼音名:ShuǐBāJiǎoLián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水八角莲的全草。戏直立,细弱,无毛,基部有黄棕色薄纸质的鳞叶包被。叶互生,薄纸质;子房上位,一室。种子多数。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生海拔800-1800m的山坡林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角膜炎;鼻炎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摘录:《中华本草》
-
台湾三颗针
拼音名:TáiWānSānKēZhēn别名:川上氏小檗、黑实檗木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台湾小檗的根或叶。叶数片簇生;木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化学成份:根含小檗碱(berber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小檗胺(berbamine),异粉防已碱(isotetrandrine)及木兰花碱(magnoflorine)。
-
桃儿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桃儿七:拼音名:T o rQī别名:桃耳七、小叶莲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鬼臼Sinopodophyllumemodi(Wall.),以根及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性味:苦,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咳止痛,活血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心胃痛,风寒咳嗽,月经不调,解铁棒锤中毒。2钱,水煎或泡酒服。
-
桃儿七果
拼音名:TáoérQīGuǒ别名:墨地、八月瓜、鸡嗉台果。叶盾状着生,直径约25cm,掌状3-5深裂至中下部或几达基部,小裂片先端渐尖,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长柔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草丛中或林下。
-
桃耳七
气置,味苦。药理作用:早年有人报告,鬼臼树酯对兔细胞和人类皮肤与秋水仙碱具有相类似的抑制有丝分裂作用,以后分离出本脂体-鬼臼毒素,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于中期,对动物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治疗指数低,对人的毒性大,没有药用价值。其中1例Ⅰ期菜花型宫颈癌患者,经治两个月后,局部肿瘤消失,宫颈恢复正常;
-
窝儿七
子房上位,由1心皮组成;化学成份:根含鬼臼素、去氢鬼臼素和山柰酚间属植物山荷叶的根含山柰酚、槲皮素、鬼臼素、β-去水鬼臼苦素、山荷叶素、鬼臼苦素、鬼臼素、去氢鬼臼素、去水鬼臼苦素、山荷叶素、鬼臼苦素都是木脂体类物质。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骨蒸劳热,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少腹结痛,痈肿。
-
小黄连刺
拼音名:XiǎoHuánɡLiánCì英文名:rootofSoulieBarberry别名:刺黄芩、老鼠刺、黄檗刺、小黄檗刺、猫儿刺、三颗针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锥花小檗的根及茎枝。花期5-6月,果期7-9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m的山谷灌丛中或山坡林缘。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湿热泻痢;热淋,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