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芦科
叶互生,通常单叶而常深裂,有时复叶;萼管与子房合生,5裂;子房下位,有侧膜胎座;
-
节瓜
Vegetablemarrow节瓜又名毛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是冬瓜的一个变种,所以又名小冬瓜,原产中国南部,是中国的特产蔬菜之一。节瓜的别名毛瓜节瓜的使用提示每次100克节瓜的选购在果实形状上,节瓜从短圆柱形到长圆柱形,果皮颜色从浓绿色、绿色到黄绿色都有,品种不少。单叶互生;种子多数,长卵形。
-
冬瓜藤
《中医大辞典》·冬瓜藤:冬瓜藤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性味:苦,寒。《*辞典》·冬瓜藤: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DōnɡGuāTénɡ来源:为葫芦科槐物冬瓜的茎。"②《纲目》:"捣汁服,解木耳毒,煎水洗脱肛。"④《随息居饮食谱》:"秋后齐根截断,插瓶中,取汁服,治肺热,痰火,内痈诸证。
-
天萝水
《中医大辞典》·天萝水:天萝水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别名:丝瓜水来源: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性味:甘,寒。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治双单蛾,又可消痰火,解毒,兼清内热,治肺痈、肺痿。"②《中国药植图鉴》:"加白糖煮沸内服,可镇咳,又治头痛,腹痛,感冒,脚气,水肿,酒中毒等。
-
冬瓜叶
《中医大辞典》·冬瓜叶:冬瓜叶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功能主治:功在清暑,解毒。主治消渴,疟疾,泄泻,痢疾。《*辞典》·冬瓜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DōnɡGuāYè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叶片。夏季采取。又焙研敷多年恶疮。附方:治积热泻痢:冬瓜叶嫩心,拖面煎饼食之。
-
黄瓜叶
《*辞典》:黄瓜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u nɡGuā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叶片。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平,小毒。功能主治:治腹泻,痢疾。②《分类草药性》:治小儿水泻,消食积,痢疾。附方:治小儿风热腹泻,湿热痢疾:黄瓜叶一大把,搓汁,兑开水加白糖服。(《重庆草药》)摘录:《*辞典》
-
酱瓜
拼音名:JiànɡGuā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菜瓜的果实腌制品。原形态:一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萼狭钟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裂片近钻形;子房长椭圆形,柱头靠合。花、果期夏季。性味:味甘;性微寒归经: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胃和中;消渴用法用量:内服:适量,作食品。摘录:《中华本草》
-
金丝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丝莲:拼音名:JīnSīLi n来源:葫芦科金丝莲TrichosanthesobtusilobaC.Y.Wu,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苦、腥、涩,凉。功能主治:消炎解毒。主治疮毒。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
苦瓜花
《*辞典》:苦瓜花: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拼音名:KǔGuāHu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性味:《闽南民间草药》:苦,寒,无毒。功能主治:①《闽南民间草药》:止痢疾。②江西《草药手册》:治胃气疼。附方:治急性痢疾:取鲜苦瓜花十二个,捣烂取汁。和蜜适量;赤痢加入红曲一钱,白痢加入六一散三钱,开水冲服。
-
苦瓜藤
《*辞典》:苦瓜藤: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KǔGuāT 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性味:苦,寒。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疮毒,牙痛。治火牙痛,外洗疮毒。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红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苦瓜子
《*辞典》:苦瓜子:出处:《纲目》拼音名:KǔGuāZ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种子。化学成份:含水分8.6%,灰分21.8%,纤维19.5%,碳水化物16.4%,脂肪油31.0%。油中含丁酸1.8%,棕榈酸2.8%,硬脂酸21.7%,油酸30.0%,α-桐酸43.7%。功能主治:①《纲目》:益气壮阳。
-
苦壶卢花
《*辞典》:苦壶卢花:出处:《纲目》拼音名:KǔH L Hu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花,7~8月采。功能主治:《纲目》:治一切鼠瘘。附方:治鼠瘘:苦壶卢花曝干,捣罗为末,敷之。(《圣惠方》)摘录:《*辞典》
-
苦壶卢蔓
《*辞典》:苦壶卢蔓:出处:《纲目》拼音名:KǔH L M 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茎。夏、秋采。功能主治:《稗史》:痳疮,煎汤浴之。附方:治小儿白秃:苦壶卢蔓同裹盐荷叶,煎浓汁洗三、五次。(《圣济总录》)摘录:《*辞典》
-
苦瓠叶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KǔH 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壶卢的叶。功能主治:《滇南本草》:晒干捣碎为末,盛于磁器内,随身边,或走路口渴,用末一钱入水饮,不中水毒;或蛇虫蛤蟆扒过,此末亦可解。加雄黄能解哑瘴山岚之毒。加松笔解一切大毒。但可一、二钱,开水送下。
-
老蛇头
《全国中草药汇编》:老蛇头:拼音名:LǎoSh T u来源:葫芦科老蛇头ThladianthaverrucosaCogn.exOliv.,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贵州。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散热。主治头痛发热。用法用量:3~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罗汉果叶
《*辞典》:罗汉果叶:出处:广西拼音名:Lu H nGuǒ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叶片。功能主治:治顽癣,痈肿。附方:①治顽癣:罗汉果叶捣烂敷局部。②治背痈:罗汉果叶、甘子叶、老虎耳。捣烂,煨热敷。
-
米来瓜
别名:南葛、苦瓜、苦瓜蒌来源:葫芦科米来瓜ThladianthahenryiHemsl.,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功能主治:败火,温补,调气。用法用量:3~5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木鳖根
出处:《广西中草药》拼音名:M BiēGē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子的块状根。性味:苦微甘,寒。功能主治:消炎解毒,消肿止痛。附方:治痔疮疗毒,无名肿毒,淋巴结炎:木鳖子鲜根或叶,加盐少许捣烂外敷患处。(性味以下出《广西中草药》)摘录:《*辞典》
-
南瓜花
《*辞典》:南瓜花: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N nGuāHu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花,6~性味:《分类草药性》:性凉。功能主治:清湿热,消肿毒。治黄疸,痢疾,咳嗽,痈疽肿毒。①《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提音,解毒,久远痼疾。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消肿,除湿热;解毒,排痰,下乳,治黄疸病及痢疾;
-
南瓜瓤
《*辞典》:南瓜瓤: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N nGuāR 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瓤。功能主治:治烫伤,创伤。附方:①治汤火伤:伏月收老南瓜瓤连子,装入瓶内,愈久愈佳。(《随息居饮食谱》)③治打伤眼球:南瓜瓤捣敷伤眼,连敷十二小时左右。(《岭南草药志》)④治鼠咬伤:南瓜瓤、老鼠瓜,共捣烂敷伤口。
-
南瓜须
《*辞典》:南瓜须:出处:《江西中医药》12:49,1954拼音名:N nGuāXū别名:南瓜蔓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茎上的卷须。功能主治:治妇人乳缩(即乳头缩入体内),剧烈疼痛。南瓜须一握,加食盐少许杵烂,用开水泡服。摘录:《*辞典》
-
南瓜叶
《*辞典》:南瓜叶:出处:《岭南草药志》拼音名:N nGuā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叶片,夏、秋采收。功能主治:治痢疾,疳积,创伤。或入散剂。水煎,加食盐少许服之,五至六次即可。(《闽东本草》)②治小儿疳积:南瓜叶一斤,腥豆叶(即大眼南子叶)半斤,剃刀柄二两。晒干研末。每次五钱,蒸猪肝服。
-
盘肠草
《*辞典》:盘肠草: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P nCh nɡCǎo别名:南瓜阴芽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内萌发的幼苗。秋后收集,鲜用或晒干用。性味:性温,味甘淡,无毒。功能主治:治小儿盘肠气痛及惊风,感冒,风湿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外用:捣烂炒热熨。
-
盘石龟
别名:土山龟、石下龟、钻石龟来源:葫芦科盘石龟ThladiantharigrapunctataKuang,aff.,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江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急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注意:本品久服可致轻度腹泻,由于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慢性腹泻病人不宜服用。又个别病人发现有呕吐副作用。
-
瓢瓜
拼音名:Pi oGuā别名:蒲种壳来源:葫芦科瓢瓜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depressaHara,以果皮入药。生境分布:华东。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利湿消肿。主治腹胀。用法用量:0.3~1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蒲种壳
《*辞典》:蒲种壳:出处:《药材资料汇编》拼音名:P ZhǒnɡK 别名:地蒲壳、扁蒲壳(《苏州本产药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瓠子老熟的干燥果皮。立秋至白露间,采取老热果实,剖开除去种子,晒干。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性味:①《苏州本产药材》:淡。②《药材资料汇编》:治面目四肢浮肿,大水(腹)胀满,小便不通。
-
生瓜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菜瓜的果实。原形态:菜瓜(《学圃杂疏》)一年生攀援或匍匐状草本。雄蕊3枚,分离,着生于花萼筒部,花丝短;子房下位,花柱短,柱头3枚。生境分布:生于温暖地带。性味: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微寒,无毒。功能主治: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涤胃,消渴,清暑,益气。
-
丝瓜蒂
《*辞典》:丝瓜蒂: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SīGuāD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瓜蒂。夏、秋季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丝瓜条。功能主治:①《学圃杂疏》:治小儿痘。②《本草求原》:丝瓜蒂同金针菜治一切咽喉肿痛。附方:治喉痛:丝瓜蒂(煅末)、白鹅屎(煅)、冰片。(《南宁市药物志》)摘录:《*辞典》
-
甜瓜根
《*辞典》:甜瓜根: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Ti nGuāGē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根,夏、秋采挖,洗净泥土用。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甜瓜条。功能主治:《滇南本草》:煎汤洗风癞。摘录:《*辞典》
-
甜瓜花
《*辞典》:甜瓜花: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Ti nGuāHu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花,6~7月,开花时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甜瓜条。功能主治:①《别录》:主心痛咳逆。②《滇南本草》:敷疮散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甜瓜皮
《*辞典》:甜瓜皮: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Ti nGuāP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甜瓜条。功能主治:①《食医心镜》:治热,去烦渴,煎皮作羹亦佳。②《滇南本草》:泡水止牙疼。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甜瓜叶
《*辞典》:甜瓜叶: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Ti nGuā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叶片,夏、秋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甜瓜条。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生捣汁(涂),生发。研末酒服,去瘀血。治小儿疳。②《滇南本草》:煎汤洗风癞。
-
油渣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油渣果:别名:油瓜、猪油果、野面瓜、猴子面瓜果来源:葫芦科油渣果Hodgsoniamacrocarpa(Blume)Cogn.,以种仁、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云南。功能主治:种仁: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用果皮2~疮疖肿痛、湿疹,用种仁油外涂。1钱,胡椒引,水煎服,每日1剂。
-
雄蕊群
雄蕊群androecium指一朵花的雄蕊的总体。一般来说,雄蕊虽然是彼此单独离生,但如黄瓜有时彼此融合,这时便使用雄蕊群这个术语。如葫芦科,形成单束时称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又如豆科形成二束时称为二体雄蕊(diadelphous);而小连翘形成三束,则称为三体雄蕊(triadelphous)。
-
金瓜属
中文名金瓜属拼音名jinguashu拉丁名Gymnopetalum中国植物志73(1):212描述GymnopetalumArn.金瓜属,葫芦科,约10种,分布于南亚至东南亚,我国有金瓜G.cochinchinense(Lour.缠绕草本,有卷须;雄花序柄成对生于叶腋内,早期的单花,晚期的为长的总状花序;苞片小或大而分裂;雄蕊3,花药合生,内藏;属下物种凤瓜、金瓜
-
绞股蓝属
中文名绞股蓝属拼音名jiaogulanshu拉丁名Gynostemma中国植物志73(1):265描述GynostemmaBL绞股蓝属,葫芦科,约6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和波利尼西亚,我国有4种,产中部、西南部至东部。攀援草本; ^^状,5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花药2室,室劲直;子房球形,3-2室,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3-2;
-
雪胆属
中文名雪胆属拼音名xuedanshu拉丁名Hemsleya中国植物志73(1):102描述HemsleyaCogn.雪胆属,葫芦科,约12种,分布于东南亚,我国有H.chinensisCogn.,H.amabilisDiels和B.brevipetiolataHand.-Mazz.等约10种,产西南部至中南部。雄花萼 状,基部偏肿,5深裂,裂片披针形;雄蕊5枚,分离,花药1室,背着;
-
波棱瓜属
中文名波棱瓜属拼音名bolengguashu拉丁名Herpetospermum中国植物志73(1):210描述HerpetospermumWall.exHook.f,波棱瓜属,葫芦科,2种,产喜马拉雅区一带,我国有H.caudigerumWall.等2种,产云南和西藏。花大,黄色,单性异株;雄蕊3,花药合生,内藏,药室折叠;子房长椭圆形,3室,每室有胚珠4-6颗;属下物种波棱瓜
-
油渣果属
中文名油渣果属拼音名youzhaguoshu拉丁名Hodgsonia中国植物志73(1):257描述HodgsoniaHook.f.etThoms.油渣果属,葫芦科,约2种,分布于亚洲南部至东南部,其中油渣果H.heteraclita(Roxb.)Hook.f.etThoms.我国云南、广西和广东亦有分布,种子甚大,内含丰富的油脂,可供食用。花冠5深裂,裂片细裂如丝;
-
藏瓜属
中文名藏瓜属拼音名cangguashu拉丁名Indofevillea中国植物志73(1):131描述IndofevilleaChatt.藏瓜属,葫芦科,1种,分布于印度和我国西藏。花冠裂片不呈流苏状;雄蕊5枚,药室卵形而通直;果实浆果状,长超过10厘米,不开裂;种子无翅。属下物种藏瓜
-
葫芦属
中文名葫芦属拼音名hulushu拉丁名Lagenaria中国植物志73(1):216描述LagenariaSer.葫芦属,葫芦科,6种,产热带地区,我国有葫芦L.siceraria(Molina)Standl.1种,各地常见栽培。叶心状卵形,柄顶有腺体2;花白色,单性同株,单生,易萎;雄蕊3,花药合生;属下物种葫芦、葫芦、葫芦(原变种)、瓠瓜、瓠子、小葫芦
-
丝瓜属
中文名丝瓜属拼音名siguashu拉丁名Luffa中国植物志73(1):193描述LuffaMill.丝瓜属,葫芦科;约6种,分布于热带地区,其中丝瓜L.acutangula(L.)Roxb.和水瓜L.cylindrica(L.花单性同株,黄色;雄花排成总状花序;花冠5深裂;花药分离;果长柱状或短棒状,平滑或有棱,内有网状纤维;种子黑色。属下物种广东丝瓜、丝瓜
-
天瓜
概述:天瓜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瓠(hù户)子之别名。别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性味:甘,寒。治水肿腹胀,消渴,口、鼻生疮。药理作用:果实含葫芦苦素D,可致人呕吐腹泻。
-
长瓠
概述:长瓠(hù户)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即《新修本草》记载的瓠(hù户)子的别名。别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性味:甘,寒。治水肿腹胀,消渴,口、鼻生疮。化学成分:果实含葫芦苦素D,可致人呕吐腹泻。
-
龙蜜瓜
概述:龙蜜瓜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瓠(hù户)子之别名。别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功能主治:利水退肿,消热止渴。主治水肿腹胀,消渴,口、鼻生疮。药理作用:可致人呕吐腹泻。
-
白瓜皮
概述:白瓜皮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开宝重定本草》记载的冬瓜皮的别名。来源: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hispida(Thunb.)Cogn.的果皮。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脾、肺经。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暑化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暑湿泄泻,荨麻疹。现用于治疗糖尿病。
-
丝瓜水
概述:丝瓜水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天萝水之别名。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Roem.的茎中液汁。性味:甘,寒。功能主治:功在消痰火,止咳,解毒。1.治咽喉肿痛,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痈,肺痿。120ml,煮沸和糖分服。
-
丝瓜壳
概述:丝瓜壳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即《滇南本草》记载的丝瓜皮的别名。别名:丝瓜壳。来源: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功能主治:功在解毒,消肿。疔疮,油调涂;坐板疮,焙干研末,烧酒调涂。
-
红南瓜
概述:红南瓜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大辞典》,为《中医杂志》1958,(12):812记载的桃南瓜之别名。别名:又名金瓜、鼎足瓜、看瓜、吊瓜、红南瓜。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功能主治:功在平喘,止咳。用法用量:内服:挖开瓜蒂作盖,放入冰糖及蜂蜜,盖紧蒂盖,蒸熟后,食瓜瓤及子,一个瓜吃二至三天,连服4~
-
波棱瓜
《*辞典》:波棱瓜: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BōL nɡGuā别名:色尔格美多(藏名)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实。叶互生,心状阔卵形,掌状浅裂,基部耳垂形,边缘有不规则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有细毛;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柔肝。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