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海棠科
中文名秋海棠科拼音名qiuhaitangke拉丁名Begoniaceae描述Begoniaceae秋海棠科,双子叶植物,5属,920种,我国有1属,约90种。雄蕊多数,花丝分离或基部合生,花药顶孔开裂;子房下位,稀半下位,常有棱或翼,2-3室,稀4-6室,中轴胎座,稀1室而为侧膜胎座,花柱2-3,稀4-6,分离或基部合生,柱头常扭曲;
-
红孩儿
秋海棠科植物裂叶秋海棠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红孩儿:红孩儿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别名:又名薯良、朱砂莲、山猪薯、红药子、红孩儿、金花果。煎剂及酊剂对离体小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功能主治:治感冒咳嗽,风湿骨痛,腰痛,消化不良,跌打肿痛,疔疮。④《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散瘀消肿。
-
水八角
功能主治:祛风利水,散瘀止血,消肿解毒。《*辞典》·水八角: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ShuǐBāJiǎo别名:花鸡公、一口血、枫香细辛(《四川中药志》),裂叶秋海棠、虎爪龙、水黄连、水蜈蚣、风吹不动(《江西草药》)。叶根出,通常2片;②治全身浮肿、尿血:裂叶秋梅棠根六钱,乌韭根五钱,车前三钱,水煎服。
-
水黄连
2.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内服并捣敷。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箭头唐松草的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水黄连:拼音名:ShuǐHuánɡLián别名:黄脚鸡、硬水黄连、硬杆子水黄连来源:为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simplexL.var.brevipesHara,以全草入药。外用治眼结膜炎。
-
石上莲
兰科植物石仙桃的假鳞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石上莲:石上莲为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草药》,为《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石仙桃之别名。别名:石上莲、石橄榄、石穿盘、石萸肉、大吊兰。①治热病津伤口渴,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眩晕,头痛,肺热咳嗽,肺结核咯血,淋巴结结核。生境分布:广东、广西。
-
山海棠
《*辞典》:山海棠: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ShānHǎiT nɡ别名:水八角、金蝉脱壳、红耗儿、酸草果、腰包花、化血丹(《云南中草药》),一口血、大麻酸汤杆(《文山中草药》),野海棠、白棉胡、老鸦枕头(《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根:酸涩,性温。治胃痛,月经不调,痛经,小儿吐泻,疝气,跌打损伤。
-
长柄秋海棠
拼音名:ChánɡBǐnɡQiūHǎiTánɡ别名:红八角莲。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长柄秋海棠的根茎。叶基生,3-4片;蒴果近圆形,微被棕色长柔毛,有3翅,其中1翅特大,长约2cm,宽0.5-0.9cm端钝。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000m的密林阴湿处岩石上。性味:味酸;性寒功能主治:散瘀;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
-
岩酸
出处:本品原名独羊,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十七卷石草类,云:“独牛生云南山石间。拼音名:YánSuān别名:独牛、酸杆杆、一面锣、岩丸子,石鼓子,一口血。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柔毛秋海棠的块茎。蒴果长近1.8cm,略具柔毛,有3翅,1翅较大,狭三角形,尖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阴湿山地石隙中。
-
一口血
概述:一口血为药名,为水八角、草血竭、红白二丸的别名。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内服并捣敷。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痢疾、肠炎、癥瘕积聚、月经不调、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治吐血、咯血、衄血、痢疾、淋浊、血尿、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胃痛、腹痛、腰痛、疝气痛、痛经、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
-
红砖草
概述:红砖草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妇产科》,为《四川中药志》记载的一点血之别名。性味:甘、酸,凉。功能主治:补气健脾,养血,止血。治病后虚弱,白带,咳嗽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加大剂量炖鸡服。化学成分:本品含强心苷、黄酮类、鞣质、酚性成分、三萜成分、甾醇、皂苷。
-
小一口血
拼音名:XiǎoYìKǒuXuè别名:石上莲。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石上海棠的全草。根茎横生,褐红色,有节。花单性,雌雄同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壁阴湿处。性味:味酸;微涩,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外伤出血;急性肾炎;肝硬化腹水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15-30g;
-
红天葵
《*辞典》:红天葵: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H nɡTiānKu 别名:紫背天葵、红叶、散血子、龙虎叶(《广西药植名录》),夜渡红、红水葵(《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暑热高烧,肺热咳嗽,咯血,跌打扭伤,血瘀疼痛,疮毒疥癣,水火烫伤。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润燥止咳,散瘀消肿。
-
花叶秋海棠
拼音名:HuāY QiūHǎiT nɡ别名:山海棠、公鸡酸苔、花酸苔来源:秋海棠科花叶秋海棠BegoniacathayanaHems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广西、云南。性味:酸、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主治火烫伤,痈疮疖肿,跌打瘀痛。用法用量:鲜品捣烂敷或干粉撒敷。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蕺叶秋海棠
拼音名:JíYèQiūHǎiTánɡ英文名:LimprichtBegonia别名:血染叶,七星花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蕺叶秋海棠的带恨茎全草。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宽4-8cm,宽4-5.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斜心形,上面有紫色伏生刺状毛,下面紫色,下面主脉上有褐色柔毛,边缘浅波状或稍3浅裂;祛瘀止痛。主崩漏带下;
-
裂叶秋海棠
拼音名:Li Y QiūHǎiT nɡ别名:岩红、红孩儿、血蜈蚣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裂叶秋海棠BegonialaciniataRoxb.,以全草入药。性味:酸,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消肿。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内伤瘀血,闭经,肝脾肿大;外用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爬山猴
《*辞典》:爬山猴: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P ShānH u别名:红孩儿、爬地龙、爬岩龙(《贵州民间方药集》),岩蜈蚣、野海棠(《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盾叶秋海棠的全草及根茎。雌花有2枚圆卵形花被,子房3室,有3个不等大的翅,花柱3。生境分布:生于阴处。治跌打损伤,消伤肿,逐瘀血。
-
葡萄叶秋海棠
拼音名:PúTɑoYèQiūHǎiTánɡ别名:大叶半边莲。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葡萄叶秋海棠带根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edulisLev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浓阴湿地或密林下水边。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肺热咯血;跌打伤肿;
-
秋海棠
《全国中草药汇编》:秋海棠:拼音名:QiūHǎiT nɡ别名:岩丸子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秋海棠BegoniaevansianaAndr.,以块茎和果入药。初冬采果,晒干或鲜用。性味:酸、涩,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散瘀,调经。用于吐血,衄血,咳血,崩漏,白带,月经不调,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
-
秋海棠果
拼音名:QiūHǎiTánɡ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果实。托叶披针形;雌雄同株,成腋生的叉壮聚伞花序;雄药被片4,外2片圆形较大,雄蕊多数,聚成头状,花丝成1总柄,花药黄色,雌花被片5,在内的较小,雌蕊1,由3心皮分生,子房下位,花柱3歧,柱头扭曲状。性味:味酸;微辛,性凉功能主治:解毒;
-
秋海棠花
拼音名:QiūHǎiTánɡ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花。托叶披针形;雌雄同株,成腋生的叉壮聚伞花序;雄药被片4,外2片圆形较大,雄蕊多数,聚成头状,花丝成1总柄,花药黄色,雌花被片5,在内的较小,雌蕊1,由3心皮分生,子房下位,花柱3歧,柱头扭曲状。性味:味苦;酸功能主治:杀虫解毒。
-
秋海棠茎叶
《*辞典》:秋海棠茎叶: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QiūHǎiT nɡJīnɡY 来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茎叶。性味:《陆川本草》:味酸,微寒。功能主治:清热,消肿。治咽痛,痈疡,跌打损伤。①《药性考》:捣汁治咽喉痛。捣敷疮痈溃疡。附方:治跌打损伤:秋海棠鲜全草,加甜酒捣烂,敷患处。
-
肉半边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肉半边莲:别名:大半边莲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粗喙秋海棠BegoniacrassirostrisIrmsch.,以根状茎和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炎,牙痛,淋巴结结核,毒蛇咬伤。备注:(1)本品适用于烧烫伤在未起泡时,单用本品可治愈。
-
散血子
别名:紫背天葵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天葵秋海棠BegoniafimbristipulataHance,以块茎和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肿。用于中暑发烧,肺热咳嗽,咯血,淋巴结结核,血瘀腹痛;外用治扭挫伤,骨折,烧烫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四季海棠
拼音名:SìJìHǎiTánɡ别名:蚬肉海棠。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四季海棠的花和叶。原形态:直立肉质草本,高15-45cm。单叶互生;叶稍肉质,卵形或宽卵形,长5-8cm,宽3.5-7.5cm,先端圆钝,基部稍心形略偏斜,边缘有锯齿和睫毛,两面光亮,绿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原产巴西。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土红苓
拼音名:TǔHónɡLínɡ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台湾秋海棠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taiwanianaHayata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取根茎,除去茎叶,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单叶互生;苞片卵形,渐尖,长约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潮湿地。性味:味酸;性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
-
蚬肉海棠
出处:《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拼音名:XiǎnR uHǎiT nɡ别名:蚬肉秋海棠来源:为秋海棠科四季海棠的花、叶。原形态:秃净、肉质草本,高15~叶稍肉质,卵形或宽卵形,长5~生境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化学成份:干叶含草酸4.8毫克当量/克,痕量的延胡索酸、琥珀酸和苹果酸等。功能主治:清凉散毒。
-
香秋海棠
拼音名:XiānɡQiūHǎiTánɡ别名:铁米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短茎秋海棠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handeliiIrmsch.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托叶宿存,长圆状卵形,长达1cm,急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地。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咽喉肿痛;
-
周裂秋海棠
拼音名:ZhōuLièQiūHǎiTánɡ别名:水天葵、水八角莲、蜈蚣七、红八角莲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周裂秋海棠的带根茎全草。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被片4,雄蕊多数,基部短的联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50-950m的山谷密林下或潮湿的岩石上。性味:味酸;性微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主跌打损伤;
-
鸳鸯七
鸳鸯七此药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Begoniaevansiana)或中华秋海棠(B.sinensis)的块茎。花较大,为谈红色,直径25—35厘米,5—6月开花,花后结线状圆柱形蒴果,长1.5—3厘米,有3翅。该药具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血止痢的功效。用于痢疾、肠炎、疝气、腹疼、崩漏、痛经、赤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
-
紫叶秋海棠
拼音名:ZǐYèQiūHǎiTánɡ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毛叶秋海棠的带根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rexPut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叶片长达20cm,上面有白色环带,下面密生长柔毛,绿色或带紫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潮湿石岩上。性平功能主治:舒筋活络;
-
蜈蚣七
蜈蚣七此药为秋海棠科植物掌裂叶秋海棠(Begoniapedatifida)的根茎。二歧聚伞花序顶生,单性同株,花5—6朵,淡红色,花被片大小不等。用于吐血、咯血、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外伤出血等。叶具短柄,披针形,卵状或椭圆状披针形,主脉3~7条。分布于松柏、大岩屋、新华、老君山、木鱼、关门山、大九湖等地。
-
红黑二丸
出处:《神农架中草药》拼音名:H nɡHēi rW n别名:一点血、岩丸子、鸳鸯七、红白二丸(《神衣架中草药》)。夏季开花前采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晒干。蒴果长1.2~生境分布:生于山沟阴湿处。性味:甘苦,微寒。治跌打损伤,红崩白带,痢疾。浸酒或炖肉服。④治痢疾,瘀血腹痛:红黑二丸三钱。水煎服或嚼服。
-
红白二丸果
拼音名:HónɡBáièrWán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中华秋海棠的果实。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有双球形块茎,但有较多须根;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较小而稀疏,粉红色,雄花被片4,外 2,卵圆形,内 2,友蕊多数,基部合生成长约2mm的柄,花药纵裂;性味:味苦;性微寒功能主治:解毒。
-
红半边莲
《*辞典》:红半边莲: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H nɡB nBiānLi n别名:半边风、山蚂蝗、红莲(《广西药植名录》),鬼边榜、大半边莲(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肉半边莲(《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全年可采,晒干。治温热病下血,咽喉肿痛,疮肿疥癣。治咽喉急性炎症,牙痛,毒蛇咬伤,汤火伤。
-
石莲
《中医大辞典》·石莲:石莲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红孩儿之别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兰科植物节茎石仙桃的全草·《中华本草》·石莲:拼音名:ShíLián别名:石蚌腿、石蚌接骨丹、石楞腿、石上仙桃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节茎石仙桃的全草。无根状茎。子宫脱垂;
-
心叶秋海棠
拼音名:XīnYèQiūHǎiTánɡ别名:一口血、红盘、大岩酸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心叶秋海棠的块茎。叶片卵状心形,长4-11cm,宽3-9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表,两侧近对称,上面无毛,下面主脉上有时微被疏柔毛,干后两面褐色,边缘具不整齐的牙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潮湿岩石上。跌打损伤;
-
岩丸子
别名:石鼓子、一口血、独牛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柔毛秋海棠BegoniahenryiHemsl.,以块茎入药。秋后挖取块茎,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甘、苦,微寒。功能主治:解毒,散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狂犬咬伤,红崩白带;外用治骨折。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岩蜈蚣
拼音名:YánWúGōnɡ别名:红孩儿、爬地龙、爬岩龙、爬山猴、野海棠、荷叶参。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盾叶秋海棠的带根茎全草。叶自根茎上生出,盾状着生,2-6片,叶柄长5-21cm,有线条;蒴果长2.5cm具3翅,其中1翅宽约5mm,另2翅2mm。气微,味涩、微酸。本品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性味:味涩;
-
掌裂秋海棠
拼音名:ZhǎnɡLi QiūHǎiT nɡ别名:水八角、水蜈蚣、酸猴儿、一口血、水黄连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掌裂秋海棠BegoniapedatifidaLevl.以根状茎入药。秋冬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酸,平。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吐血,子宫出血,胃痛,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跌打损伤肿痛,毒蛇咬伤。
-
竹节海棠
拼音名:ZhúJiéHǎiTánɡ英文名:SpottedBegonia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竹节秋海棠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maculataRaddi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单呈互生;性平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散瘀;主跌打损伤;小便不利;咽喉肿痛;2.《海南植物志》:茎直立,具有明显呈竹节状的节;
-
红白二丸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白二丸:拼音名:HónɡBáièrWán别名:红白二元、红黑二丸、岩丸子、鸳鸯七、水八角、一口血、一点血、小桃红、山海棠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中华秋海棠BegoniasinensisA.DC.,以块茎、全草入药。秋季采收,分别晒干。用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吐血,衄血,跌打损伤出血。
-
秋海棠属
中文名秋海棠属拼音名qiuhaitangshu拉丁名Begonia中国植物志52(1):126描述BegoniaL.秋海棠属,秋海棠科,约9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90种,大部产南部和西南部,大多为美丽的庭园观赏植物,观叶或观花,有些入药,如紫背天葵B.fimbristipulaHance,产广东鼎湖山,有消暑健胃之功。果为一蒴果,有翅或有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