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刺
别名:酸胖、哈尔马格、唐古特白刺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甘青白刺NitrariatangutorumBor.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性味:甘、酸,温。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感冒,乳汁不下。2两,水煎服或研末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西伯利亚白刺
概述:西伯利亚白刺为中药名,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为《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记载的卡密之别名。来源及产地:蒺藜科植物小果白刺NitrariasibiricaPall.的果实。主治身体瘦弱,气血两亏,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腰腿酸痛。药理作用:对麻醉狗和猫能降低血压,但无抗交感神经效应和罂粟碱样作用。
-
卡密
《中医大辞典》·卡密:卡密为中药名,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辞典》·卡密: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KǎMì别名:西伯利亚白刺(《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酸胖、哈莫儿(《内蒙古中草药》)。②治月经不调,虚寒腰痛:卡密一两,益母草五钱,石榴五钱,肉桂、红花各三钱。
-
白刺属
中文名白刺属拼音名baicishu拉丁名Nitraria中国植物志43(1):117描述NitrariaL.白刺属,蒺藜科,7种,分布于苏联、阿富汗,我国有5种,产西北部至北部。托叶锥尖;花小,黄绿色,排成顶生、疏散的蝎尾状聚伞花序;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颗:果为一核果。属下物种白刺、大白刺、毛瓣白刺、帕米尔白刺、泡泡刺、小果白刺
-
楤木白皮
原形态:楤木(《本草拾遗》),又名:鹊不踏(《纲目》),刺老包、仙人杖、刺春头、鹊不站、破凉伞、虎阳刺、刺包头、通刺、黄龙苞、鸟不企草、老虎刺草、鸟不宿、红桐刺、白刺椿、刺杖、白刺桑柴、老虎吊、猫儿刺、百鸟不栖、红虎刺、刺桐、红刺蒙桐、虎椒刺、白塔刺头、黄狼尾巴、飞天蜈蚣、天蜈蚣、雀不站。
-
白刺菊属
中文名白刺菊属拼音名baicijushu拉丁名Schischkinia中国植物志78(1):205描述SchischkiniaIljin白刺菊属,菊科,只有白刺菊S.albispina(Bunge)Iljin1种,分布于中亚,我国新疆亦产之。总苞近圆柱状;花药下部的附属体长椭圆状卵形,全缘而钝;冠毛刺毛状,纤弱,不等长,外面的极短,宿存,有小锯齿。属下物种白刺菊
-
安氏臭蛙
中文名:安氏臭蛙拉丁名:RanaandersoniiBoulenger,1882俗名:景东臭蛙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蛙科,蛙亚科中文属名:臭蛙属采集描述: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背面皮肤较粗糙,满布细颗粒,有少数疣粒杂于其间;雄蛙背面后端和体侧以及腹面有小白刺;
-
锦鸡儿属
中文名锦鸡儿属拼音名jinjiershu拉丁名Caragana中国植物志42(1):13描述CaraganaFabr.锦鸡儿属,蝶形花科,80种以上,分布于东欧和亚洲,我国约有50种,产西南、西北、东北和东部,有些供观赏用或为绿篱,锦鸡儿C.sinicaRehd.的花可食。荚果线形,成熟时圆柱状,2瓣裂;种子横长圆形或近球形,无种阜。
-
五加
五加释名五佳、五花、文章草、白刺、追风使、木骨、金盐、豺漆,豺节。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装袋内,放入好酒二斗中,以坛封固,安大锅内水煮,坛上放米一合,米熟即把坛取出。2、虚劳不足。3、脚气肿湿,骨节、皮肤疼痛。用五加止四两,浸酒中,远志(去心)四两,亦浸酒中。每服五分,米汤加几滴酒调服。
-
秦椒散
《外台》卷四引《深师方》:方名:秦椒散组成:秦椒1分(汗),瓜蒂2分。《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名:秦椒散组成:秦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1分,干漆(炒烟尽)1分,生干地黄(焙)、马齿苋(重午日收,阴干)半两,石榴皮1分,柳枝1分,桑根白皮1分,胡桃皮1分,白刺皮1分。用法用量:每日早、晚揩齿,髭发白即变黑。
-
揩齿秦椒散
处方:秦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1分,干漆(炒烟尽)半两,生干地黄(焙)半两,马齿苋(重午日收,阴干)半两,石榴皮1分,柳枝1分,桑根白皮1分,胡桃皮1分,白刺皮1分。功能主治:黑髭发。主用法用量:每日早、晚揩齿。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
花背蟾蜍
中文名:花背蟾蜍拉丁名:BuforaddeiStrauch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蟾蜍属采集描述:费梁等,中国两栖动物图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体背密布大小不等具有小白刺的疣粒,疣粒上有红点;腹面满布扁平疣。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
-
鳗鲡鱼膏
《*辞典》:鳗鲡鱼膏:出处:《纲目》拼音名:M nL Y Gāo来源:为鳗鲡科动物鳗鲡的脂肪。功能主治:①陶弘景:疗诸瘘疮。②《唐本草》:疗耳中有虫痛者。用法用量:外用:熬油涂敷。(《姚僧坦集验方》)②治白刺风:鳗鲡鱼,生剖晒干,取少许,火上微炙,候油出涂之,以指擦之。
-
三加
拼音名:SānJiā别名:白簕、白簕花、白簕根、白刺根、三叶五加、刺三加、刺三甲、苦刺根、簕钩菜来源: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三加Acanthopanantrifoliatus(L.秋季开黄绿色小花,伞形花序集成顶生总状花序或复伞形花序,小梗长短不齐;用法用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小果白刺
拼音名:XiǎoGuǒB iC 别名:白刺、西伯利亚白刺、酸胖、哈莫儿、卡蜜、旁白日布、哈日木格[蒙名]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小果白刺NitrariaSibiricaPall.,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功能主治:调经活血,消食健脾。身体虚弱,气血两亏,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腰酸腿痛。5钱,水煎服。
-
刺苋菜
拼音名:C Xi nC i别名:刺苋、野苋菜、野刺苋、假苋菜、猪母刺、白刺苋来源: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spinosusL.,以全草或根、茎、叶入药。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用于痢疾,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便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疖肿脓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