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鞭草科
中文名马鞭草科拼音名mabiancaoke拉丁名Verbenaceae描述Verbenaceae马鞭草科,双子叶植物,75属,30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0属,174种,各地均有分布,主产地为长江以南各地,有些供药用或观赏用,少数材用。叶对生,稀 生或对生,单叶或复叶;果为核果或浆果,常分裂为数个小核果。
-
五色梅
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叶或带花叶的嫩枝·《中医大辞典》·五色梅:五色梅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地上部分还含马缨丹酸、齐墩果酸、五色梅酸、毛蕊花苷、对羟基苯甲酸等。茎枝常有下弯钩刺。用于感冒高烧,久热不退,颈淋巴结核,风湿骨痛,胃痛,跌打损伤。4.《广西中草药》:全草:退热,杀虫止痒,消疮疡。
-
牛舌癀
马鞭草科植物尖尾枫的叶或根·牛舌癀:牛舌癀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记载的尖尾风之别名。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散瘀。1.治风湿痹痛,风寒咳嗽,寒积腹痛,跌打损伤,吐血,衄血,便血。3.治外伤出血。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850m的山谷、溪边、灌丛中或林下荫湿地。
-
尖尾风
《*辞典》·尖尾风: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JiānWěiFēnɡ别名:尖尾峰、起疯晒(《生草药性备要》),赶风晒、赶风帅(《本草求原》),赤药子(《植物名实图考》),赶风柴(《岭南采药录》),大风药(《广西中兽医药植》),尖尾枫(《中国经济植物志》),雪突、牛舌癀(《福建中草药》)。单叶对生;
-
三台红花
或抱茎三对节C.serratum(L.《*辞典》·三台红花: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SānTáiHónɡHuā别名:大罗伞、大常山、山利桐(《广西药植名录》),三百棒、山枇杷(《贵州草药》),火山麻、三台花(《云南中草药》)。药理作用:水提取物有阻断组织胺对豚鼠回肠及气管的收缩作用,但无阻断乙酰胆碱和氯化钡的作用。
-
水胡满根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苦朗树Clerodendruminerme(L.洗净,去青皮,蒸过晒干,切片备用。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胡满"条。性味:《广东中草药》:"苦,寒,气臭,有小毒。①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逐湿,通经祛痹,清热消肿止痛。附方: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流感:水胡满根一至三两,慢火煎,内服。
-
红紫珠
功能主治:功在凉血止血,解毒消肿。1.治吐血,衄血,咯血,尿血,痔疮出血。原形态:红紫珠,又名:对节树、小红米果、红叶紫珠、细米油珠。45毫米,先端急尖至锐尖尾,边缘有三角状锯齿,基部心脏形,上面绿色,有柔毛,下面浅绿,侧脉6~外用:研末敷。(《云南中草药》)⑦治外伤出血:红紫珠叶研末,撒布患处。
-
假连翘
《全国中草药汇编》:假连翘:拼音名:JiǎLi nQi o别名:番子刺、洋刺、花墙刺、篱笆树来源:马鞭草科假连翘DurantarepensL.,以叶、果入药。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5cm,宽1.5-3.5cm,基部楔形,叶缘中部以上有锯齿,先端短尖或钝,有柔毛。性味:味甘;小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截疟;
-
五色梅根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治感冒发热,腮腺炎,瘰疬,胃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辞典》·五色梅根:出处:《广西中药志》拼音名:WǔSèMéiGēn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五色梅"条。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苦,寒。治脚气,风湿骨痛及风肿。外用:煎水含漱。
-
五色梅花
《*辞典》·五色梅花: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WǔSèMéiHuā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五色梅"条。治肺痨吐血,伤暑头痛,腹痛吐泻,阴痒,湿疹,跌打损伤。"②江西《草药手册》:"活血,清凉解毒。③治湿疹:马缨丹干花研末一钱,开水送服。外用鲜茎叶煎汤浴洗。
-
止血草
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的叶·止血草:止血草为中药名,出自《福建民间草药》,为《本草拾遗》记载的紫珠之别名。性味归经:甘、酸,凉。1.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阴虚头晕、耳鸣,腰痛,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煎剂、酊剂对白喉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金葡菌、链球菌及大肠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
老鸦糊
别名:鱼胆、猴草、米筛花。功能主治:功在散瘀止血,祛风除湿。取叶、果实研末外敷,或鲜叶捣敷;10月采,鲜用或晒干。①《植物名实图考》:"截疟。(《福建民间草药》)②治跌打损伤:鲜老鸦糊叶捣烂后敷伤部。⑤治尿血:老鸦糊叶、白茅根、活血丹各一两,檵木叶五钱,水煎服。煎汤熏洗,不断擦患郎,日洗一两次。
-
滇常山
《全国中草药汇编》:滇常山:拼音名:DiānCh nɡShān别名:臭牡丹、矮桐子、臭茉莉、滇赪桐来源: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滇常山ClerodendronyunnanenseHuexHand.-Mazz.,以根及叶入药。幼枝皮黄绿色,有锈色毛茸,外皮不易剥离,为面髓部直径红3mm。叶柄密被短毛茸叶气臭,味辛、微苦。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行气。
-
荷苞花
别名:又名赬桐花、合包花、真珠花、红龙船花、状元红。功能主治:治疝气,带下,痔疮。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花朵。7月花开时采收,晒干。苞片丝状,被短毛;花萼红色,5深裂,裂片长披针形;生境分布:分布我国南部。性味:《四川中药志》:性温,味甘,无毒。②治血痔:荷苞花配天鹅蛋炖猪大肠服。
-
山薄荷
马鞭草科植物兰香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山薄荷:山薄荷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草药》。1.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百日咳,慢性气管炎,月经不调,崩漏,白带,产后瘀血作痛。炒炭用止吐血,衄血。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香青兰的全草。苞叶长圃状楔形,在边缘下方有细长芒状的刺毛,小苞长圆状楔形,边缘具长芒状刺毛;
-
小青
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根或茎·小青:小青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腐婢之别名。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1.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治腮腺炎。血热之吐血、衄血。鲜叶捣敷。运用:木蓝的根名大靛根,煎服治丹毒。化学成分:全草含靛苷,氧化成靛蓝,又含靛玉红。
-
龙船花
茜草科植物龙船花的花·《中医大辞典》·龙船花:龙船花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叶或带花叶的嫩枝·《中医大辞典》·龙船花:龙船花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五色梅之别名。挥发油中主含牻牛儿醇、α-葎草烯、β-丁香烯、α-水芹烯、桉脑、对聚伞花素等。
-
臭茉莉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茉莉:拼音名:Ch uM L 别名:臭屎茉莉、山茉莉、大髻婆、过墙风、臭朱桐、臭牡丹[广西]来源: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臭茉莉ClerodendronfragransVent.,以根、叶入药。(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⑤治风湿骨痛,脚气水肿,白带,高血压,支气管炎:臭茉莉根、叶五钱至一两。煎汤炖瘦肉服,每日一剂。
-
斑鸠占
《全国中草药汇编》:斑鸠占:拼音名:BānJiūZh n别名:神仙豆腐柴、狐臭柴来源:马鞭草科斑鸠占PremnafulvaGraib,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贵州。功能主治:清湿热,解毒,调经。单叶对生;聚伞花序组成塔形圆锥花序长4-14cm,宽2-9cm,无毛至疏生短柔毛,具披针形或线形苞片;(检查黄酮类)性味:味辛;肾虚阳痿;
-
九龙吐珠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龙吐珠:拼音名:JiǔL nɡTǔZhū别名:龙吐珠来源:马鞭草科九龙吐珠ClerodendronthomsonaeBalf.f.,以叶入药。生境分布:广东。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blerodendrumthomsonaeBalf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晒干;单叶对生;苞片狭披针形,长5-10mm;性味:味淡;性平归经:肝;
-
马鞭草
概述:马鞭草马鞭草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入肝、脾经。捣敷或捣汁涂治痈肿、下部湿疮、跌打损伤。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齐墩果酸对照品、熊果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齐墩果酸50ug、熊果酸0.1mg的混合溶液,即得。
-
玉龙鞭
药理作用:绿原酸体外能抗菌、利胆、增强大鼠子宫张力,并能缩短血凝及出血时间。《全国中草药汇编》·玉龙鞭:拼音名:YùLónɡBiān别名:大种马鞭草、大兰草、倒扣藤、牛鞭草、狮鞭草、万能草、玉郎鞭、铁索草、假马鞭、倒困蛇来源:马鞭草科假败酱Stachytarphetajamaicensis(L.花萼膜质,管状,长约6mm;
-
长叶紫珠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Ch nɡY ZǐZhū别名:山枇杷(《福建民间草药》),牛舌癀(《闽南民间草药》),野枇杷(《中国药植图鉴》)。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山麓。性味:《福建民间草药》:苦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血。水煎或调酒服。③治风寒咳嗽:长叶紫珠鲜叶一两,糖适量。
-
臭梧桐根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uW T nɡGēn别名:芙蓉根(《纲目拾遗》)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杂及茎叶。功能主治:治疟疾,风湿痹痛,高血压,食积饱胀,小儿疳疾,跌打损伤。③《四川中药志》:治食积饱胀,小便不利及小儿疳疾。(《经验广集》梧桐酒)③治跌打:臭梧桐根煎酒服之。
-
臭梧桐花
《*辞典》:臭梧桐花: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uW T nɡHuā别名:龙船花(《泉州本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功能主治:治头风,痢疾,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研末或浸酒。附方:①治风气头风:臭梧桐花阴干,烧存性为末。(《纲目拾遗》)③治疝气偏坠:鲜臭梧桐花五钱。捣烂泡酒服。
-
臭梧桐子
《*辞典》:臭梧桐子: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Ch uW T nɡZǐ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实或带宿萼的果实。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平喘。附方:①治气喘及风湿痛:臭梧桐花(带宿萼的果实)三至五钱。(《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止牙痛:臭梧桐子,捣烂,和灰面、胡椒末共煎饼,贴在腮边。
-
大二郎箭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D rL nɡJi n别名:虾子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过江藤(《四川中药志》),铜锤草(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大二郎箭的全草。穗状花序,腋生;生境分布:多生于向阳的溪流两旁及河岸的砂土中。②《四川中药志》:治咳嗽,吐血,血淋,跌打损伤。
-
大青
具有明显的利尿和抗炎作用,大鼠灌胃给药400mg/kg后3小时内排尿量为4.3 0.4ml/100g体重;"3.《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朱肱《活人书》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故李象先《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时行热毒,头痛,大热,口疮,为胃家实热之证,此药乃对病之良药也。
-
大青木
别名:路边青、臭叶树、羊咪青、青心草、臭大青、鸭公青、淡婆婆、大叶青、木本大青来源:为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大青木ClerodendroncyrtophyllumTurcz.,以根、叶入药。根切片晒干;用于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治感冒头痛,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痢疾,尿路感染。
-
大叶白花灯笼
拼音名:DàYèBáiHuāDēnɡLonɡ别名:狮子球、山茉莉、白蜻蜓、红顶风、红将军、毛赪桐、九连灯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灰毛大青带根的全株。单叶对生;花萼钟状,长约1.3cm,有柔毛,由绿变为红色,具5棱角及稀疏腺点,5深裂达萼的中部,裂片宽卵形或卵形,渐尖;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鬼灯笼
《*辞典》:鬼灯笼: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GuǐDēnɡLonɡ别名:虎灯笼、白灯笼(《生草药性备要》),苦灯笼(《岭南采药录》),红灯笼、红羊米青(《陆川本草》),红花路边青、夜鬼灯笼、土羚羊(《南宁市药物志》),岗灯笼(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灯笼草的全株。
-
鬼灯笼根
《*辞典》:鬼灯笼根: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GuǐDēnɡLonɡGēn别名:土骨皮(《陆川本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灯笼草的根或根皮。①《生草药性备要》:消热毒,洗螆脚烂疮疼痛,用白灯笼和盐酸蔃煲酒饮,即止痛消肿。治血热衄血,热病赤痢。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止咳定痛。疔疮疖肿。
-
黄荆
拼音名:Hu nɡJīnɡ别名:黄荆条、黄荆子、布荆、荆条、五指风、五指柑来源: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VitexnegundoL.及牡荆V.negundoL.var.cannabifolia(sieb.etZucc.)Hand.四季可采,以夏秋采收为好,根、茎洗净切段晒干,叶、果阴干备用,叶亦可鲜用。叶:化湿截疟。果实:止咳平喘,理气止痛。
-
黄荆沥
拼音名:HuánɡJīnɡLì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茎用火烧灼而流出的液汁。小枝四棱形,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外面被灰白色绒毛;雄蕊伸于花冠管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性味:味甘;性凉功能主治:清热;主肺热咳嗽;小儿惊风;痰壅气逆;
-
尖尾风根
《*辞典》:尖尾风根: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JiānWěiFēnɡGēn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尖尾风的根。性味:辛苦,温。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风湿,敷跌打。②《本草求原》:散风湿肿痛;酒风,手足痹痛,理跌打。(《福建中草药》)摘录:《*辞典》
-
接骨树
别名:绿泽兰、蚂蚁鼓堆树、戳皮树来源: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思茅腐卑PremnaszemaoensisPei,以茎皮入药。全年可采,晒干研末。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接骨镇痛,止血生肌。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1两,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或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接骨树皮
拼音名:JiēGǔShùPí别名:类梧桐、接骨树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思茅豆腐柴的根皮或茎皮。单叶对生;叶片厚纸质,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偶有不整齐锯齿,先端渐尖,长8-18cm,宽6-14cm,表面疏生短柔毛,背面密生棕褐色绒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500m的较干燥疏林中。性味:味甘;
-
荆芥叶莸
拼音名:JīnɡJi Y Y u别名:边兰、方梗金钱草、野苋菜、半枝莲、倒挂金钟来源:马鞭草科荆芥叶莸Caryopterisnepetaefolia(Benth.)Maxim.生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性味:甘,凉。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利尿解毒。主治中暑,感冒,尿路感染,白带;外伤出血。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蓝花茶
拼音名:LánHuāChá别名:饿死鬼、吃不饱草、蓝花菜、山狼毒、白沙蒿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蒙古莸的嫩茎叶。花萼钟状,长约3mm,深5裂,裂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1.5mm,外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花冠蓝紫色,长约1cm,外面被短毛,5裂,下唇中裂片较长大,边缘流苏状,花冠管长约5mm,管内喉部有细长柔毛;
-
类梧桐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L iW T nɡ别名:接骨树(《云南中草药选》),梅芍秒(傣名)。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类梧桐的根皮或茎皮。幼时边缘有粗齿,成熟叶常全缘,侧脉6~花期夏季。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沟边向阳处或山坡杂木林中。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接骨,止血。治骨折,跌打伤痛,外伤出血,风湿骨痛。
-
蔓荆子叶
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M nJīnɡZǐY 别名:白背叶(《岭南采药录》)。油含α-蒎烯和莰烯55%,乙酸松油醇酯10%,二萜醇20%。叶中还含紫花牡荆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和一种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甙。性味:《陆川本草》:辛苦,微寒。煎服治头风。治刀伤止血,跌打损伤,风湿疼痛。
-
毛赪桐
别名:大叶白花灯笼、九连灯来源:马鞭草科毛赪桐Clerodendronpetasites(Lour.)Moore[C.viscosumVent.],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台湾、浙江、中南、西南。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养阴清热,宣肺豁痰,凉血止血。主治肺结核咯血,感冒高热,红白痢。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牡荆根
《*辞典》:牡荆根:出处:《别录》拼音名:MǔJīnɡGēn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根。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治感冒,头痛,疟疾,关节风湿痛。《别录》:水煮服,主心风;头风,肢体诸风,解肌发汗。第一煎于疟疾发作前二小时加冰糖一两冲服,第二煎当茶饮。(《福建中草药》)④治牙痛:牡荆根三至五钱,水煎服。
-
牡荆茎
《*辞典》:牡荆茎:出处:《别录》拼音名:MǔJīnɡJīnɡ别名:牡荆条(《安徽药材》)。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枝条。功能主治:治感冒,风湿,喉痹,疮肿,牙痛。外用:煎水洗或含漱。附方:①治风牙痛:牡荆茎同荆芥、荜茇煎水漱。(《纲目》)②治脚气诸病: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
-
牡荆沥
《*辞典》:牡荆沥: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MǔJīnɡL 别名:牡荆汁(《登真隐诀》)。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茎汁。归经:《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厥阴经。②《本草抬遗》:饮之去心闷,烦热,头风旋,目眩,心头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儿心热惊痫;(《千金方》)④治喉痹:烧荆汁服之。
-
牡荆子
《*辞典》:牡荆子:出处:陶弘景拼音名:MǔJīnɡZǐ别名:小荆实(《本经》),牡荆实(《本草经集注》),梦子(《石药尔雅》),荆条果(《药材学》)。小苞细小,线形,有毛,着生于花梗基部;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厥阴经。①《别录》: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研末或浸酒。
-
蓬莱草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过江藤的全草。苞片卵形或倒卵形;性味:①《泉州本草》:味酸甘微苦,性寒,无毒。治咽痛乳蛾,痈疽肿毒,热痢,淋病,牙疳,带状疱疹。附方:①治咽喉红肿或单双喉蛾:鲜蓬莱草每次一两,捣汁内服,症重者次日再服。⑥治带状疱疹:鲜过江藤捣烂取汁,调些雄黄末敷患处。或捣烂绞汁,调糖或蜜温服。
-
千解草
拼音名:QiānJiěCǎo别名:小常山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千解草的全株。花序柄长0.5-1.3cm,密生细柔毛;苞片小,线形至披针形,长约1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海拔200-1670m的经常火烧地带特有种。性味:味微苦;祛风除湿;健脾消食。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疮疡肿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
三对节
性味:苦,凉,有小毒。《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对节:拼音名:SānDuìJié别名:三台红花、三台花、对节生、大叶土常山来源:为马鞭草赪桐属植物三对节Clerodendronserratum(L.10厘米,基部通常下延,稍抱茎,边缘有疏锯齿,主脉紫色或绿色,背面突起,两面均被短柔毛。3片大形叶状苞片,小苞片倒卵形,常带粉红色;
-
水胡满
《中医大辞典》·水胡满:水胡满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功能主治:散瘀消肿,祛湿杀虫。8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尖,全缘。化学成份:叶的水溶性成分中含有极苦的成分,层析证明有6个成分呈生物碱反应。未皂化部分中含有胆甾醇等甾体成分、高级脂族醇和脂族酮。"②《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能消肿,去瘀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