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黑素瘤
但任何痣包括色素性皮损,当突然发生增长加速,色素增深或变浅,周围出现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发痒、刺痛、表面出现鳞屑、分泌、结痂、破溃、出血、脱毛,近旁出现卫星结节,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区域淋巴结增大时,都应考虑是开始恶变的指征,需要严加注意。免疫反应:本病多见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
-
口腔颌面部恶性黑素瘤
色素痣恶变:颌面部的恶性黑素瘤,常在色素痣的基础上发生,交界痣或复合痣中的交界痣成分恶变而来;(1)雀斑型恶性黑素瘤亦称哈钦森雀斑(Hutchinsonfreckle),约占皮肤恶性黑素瘤的5%,好发于年纪较大的白人女性,面中部是好发部位之一。然而对黏膜原发的病损,则手术疗效很差,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仅20%左右。
-
黑色素癌
色素痣恶变:颌面部的恶性黑素瘤,常在色素痣的基础上发生,交界痣或复合痣中的交界痣成分恶变而来;(1)雀斑型恶性黑素瘤亦称哈钦森雀斑(Hutchinsonfreckle),约占皮肤恶性黑素瘤的5%,好发于年纪较大的白人女性,面中部是好发部位之一。然而对黏膜原发的病损,则手术疗效很差,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仅20%左右。
-
黑踵
疾病别名足跟瘀点,黑趾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因剧烈运动,足跟部与鞋帮摩擦,足跟部皮下发生无症状的出血小点,呈特殊的黑色。黑踵的临床特征是在病人的足后跟部出现群集的黑色小斑点,类似文身或恶性黑素瘤。有人认为本病有时是青少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部分症状。真皮乳头部毛细血管周围可见红细胞溢出。
-
良性幼年黑素瘤
疾病别名良性幼年黑素瘤,又称Spitz痣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良性幼年黑素瘤又称Spitz痣,是黑素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因其组织病理象可与恶性黑素瘤相似而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诊断检查本病为儿童面部单个粉红或红色小肿瘤,要和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区别。当损害表面呈疣状时,要和寻常疣区别。
-
表皮内上皮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表皮内上皮瘤原来以为是一种表皮内基底细胞上皮瘤,因其表皮内具有境界清楚的瘤细胞。表皮内表现很明显的细胞岛,其形态与周围表皮细胞不同,有些是良性,有些可能是恶性。可见于脂溢性角化病、表皮内汗孔瘤、表皮内交界痣、Bowen病、表皮内恶性汗孔瘤、Paget病和恶性黑素瘤等。
-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路径(2016年版)
单个大的#或局部2-3个可触及的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无溃疡;
-
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2016年版)
3.辅助检查:,必查项目包括区域淋巴结B超(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胸部(X线或CT)和腹部(B超、CT或MRI),根据临床症状或经济情况可行全身骨扫描及头颅检查(CT或MRI)。替莫唑胺(TMZ)c.亚硝基脲类②个体化靶向治疗a.Kit抑制剂:伊马替尼b.BRAFV600抑制剂c.MEK抑制剂d.2.每周评估血生化、肝肾功能。
-
着色性干皮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疾病,有些呈性联遗传。5、组织病理晚期出现表皮非典型性增生、日光角化及鳞癌和基底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病理生理:1、发病机理Cleaver提出本病的主要生化缺陷是由于其皮肤部位缺乏核酸内切酶,不能修复被紫外线所损伤的DNA。
-
皮肤印戒细胞淋巴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皮肤印戒细胞淋巴瘤于1986年Hanna等首先报告,认为是生发中心细胞淋巴细胞的异型。免疫组化:检查见有些瘤细胞胞质中,IgG重链及κ轻链阳性,染色阳性物质位于细胞质空泡周边,形成印戒细胞状。诊断检查:应与转移性粘液癌及五色素性恶性黑素瘤鉴别,可用免疫组化方法加以区别。
-
皮肤鳞状上皮癌
2.初起时为圆形隆起的乾燥疣状小结节或为红色坚硬的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继而发生溃疡,并逐渐扩大,向深部侵犯,边缘外翻或形成菜花状肿物,恶臭和自觉疼痛,晚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和内脏转移。4.组织病理:真皮内可见浸润性鳞状细胞团块,伴有不同比例的非典型细胞及角化不良细胞。
-
眼皮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眼附近皮肤发生痣的损害,可伴有虹膜色素细胞肿瘤。文献中有太田痣伴发虹膜恶性黑素瘤的报告。疾病描述:眼附近皮肤发生痣的损害,可伴有虹膜色素细胞肿瘤。相关出处:皮肤病学
-
B-K综合征
概述:发育不良痣(dysplasticnevus)又名发育不良痣综合征、B-K综合征,1978年由Clark及Lynch分别报告,在多发性原发黑素瘤家族成员中,可发生多发的黑素细胞痣。发育不良痣在临床上常被误认为是浅表播散性恶性黑色素瘤。检查:组织表现:本病组织构型较细胞学的特点更为重要。相关药品:胶原、氟尿嘧啶、维A酸
-
发育不良痣综合征
概述:发育不良痣(dysplasticnevus)又名发育不良痣综合征、B-K综合征,1978年由Clark及Lynch分别报告,在多发性原发黑素瘤家族成员中,可发生多发的黑素细胞痣。发育不良痣在临床上常被误认为是浅表播散性恶性黑色素瘤。检查:组织表现:本病组织构型较细胞学的特点更为重要。相关药品:胶原、氟尿嘧啶、维A酸
-
半导体激光
加上半导体激光的表皮冷却系统或术前外涂冷却凝胶,可起到保护表皮的作用。适应证:半导体激光适用于:1.局限性及全身性的多毛症。2.色素性毛表皮痣。2.转移性肿瘤、恶性黑素瘤、瘢痕疙瘩。3.局部脱毛区备皮。方法:1.按毛发粗细的不同选择脉宽和能量密度,一般脉宽5~3.通常半年后毛发再生可稳定在47%~
-
Q开关红宝石激光
名称:Q开关红宝石激光概述:Q开关红宝石激光为波长694.3nm可见光波段脉冲激光,此波长为真皮黑素细胞和黑素小体的吸收峰值,其热效应通过调Q技术功率可高达千瓦以上,足以摧毁黑素小体,但由于脉宽小于黑素小体的热弛豫时间以及该波长为血红蛋白吸收最少的波段,因此极少或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和血管。20ns的短脉宽治疗。
-
紫翠玉(蓝)宝石激光
名称:紫翠玉(蓝)宝石激光概述:紫翠玉(蓝)宝石激光为波长755nm可见光波段脉冲激光,主要作用于真皮组织黑素细胞、黑素体。适应证:紫翠玉(蓝)宝石激光适用于:1.太田痣、伊藤痣、雀斑、雀斑痣、深在性文身、异物嵌入的色素沉着、咖啡斑、脂溢性角化病等。2.多毛症、色素性毛痣采用脉宽20ns,能量密度15~
-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
适应证: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适用于:1.血管性损害化脓性肉芽肿、血管角皮瘤、血管纤维瘤、血管淋巴管瘤、蜘蛛痣及浅表性局限性的海绵状血管瘤等。2.真皮的色素细胞、深在性的色素增加如痣细胞痣、文身、太田痣,特别对深在性的文身、异物嵌入的色素沉着效果尤佳。禁忌证:1.转移性恶性肿瘤、恶性黑素瘤。2.瘢痕疙瘩。
-
连续式二氧化碳激光
适应证:连续式二氧化碳激光适用于:1.疣寻常疣、尖锐湿疣等。2.浅表性局限性的良性皮肤肿瘤脂溢性角化病、皮角、皮赘、疣状痣、皮脂腺痣、色素痣、血管角皮瘤、血管纤维瘤、蜘蛛痣、化脓性肉芽肿等。3.浅表性局限性的恶性皮肤肿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鲍恩癌、湿疹样样癌、鲍恩样丘疹病等。2.瘢痕疙瘩。
-
发育不良痣
概述:发育不良痣(dysplasticnevus)又名发育不良痣综合征、B-K综合征,1978年由Clark及Lynch分别报告,在多发性原发黑素瘤家族成员中,可发生多发的黑素细胞痣。发育不良痣在临床上常被误认为是浅表播散性恶性黑色素瘤。检查:组织表现:本病组织构型较细胞学的特点更为重要。相关药品:胶原、氟尿嘧啶、维A酸
-
皮肤纤维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皮肤纤维瘤又称纤维性组织细胞瘤、结节性表皮下纤维化病、硬化性血管瘤。本病可能是由微小皮肤损伤所引发的纤维母细胞反应性增生,而非真正肿瘤。成熟的胶原彼此交错吻合,不规则排列。临床上甚至类似恶性黑素瘤,病理上也需要与瘢痕疙瘩、纤维肉瘤、结节性黄色瘤或幼年黄色肉芽肿鉴别。
-
色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色素痣也简称色痣,斑痣或黑痣,是由正常含有色素的痣细胞所构成的最常见于的皮肤良性肿瘤,偶见于粘膜表面。皮内痣一般不增大。病理变化:(一)交界痣在表皮下部或直接邻近真皮处有痣细胞巢。临床上要求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变时,一般原则为:①色痣一般出现在出生到20~
-
恶性蓝痣
可在原有蓝痣或太田痣的基础上发生,也可一开始即为恶性蓝痣。结节性恶黑手术切除则需要深达筋膜。③原发肿瘤大而隆起或发生破溃者;④有人观察到以恶黑病的肿瘤细胞免疫猪,然后用猪淋巴细胞治疗两例病人,1例对异种淋巴细胞未引起有害反应,并且出现皮下转移肿瘤的暂时性退化;在肢端黑素瘤尚可作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
-
丘疹型血管角化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丘疹型血管角化瘤多发生于青年人。好发于下肢,无自觉症状,可误诊为恶性黑素瘤。病理生理:表皮角化过度或不规则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其下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管腔内含有红细胞,可见血栓形成,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也可见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增生,甚至海绵状血管瘤。
-
基底鳞状细胞癌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基底鳞状细胞癌是指基底细胞癌中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成分,占基底细胞癌的10%~溃疡基底部呈颗粒状或肉芽状,易出血并覆以浆液性分泌物或棕色结痂,故典型的皮损为缓慢扩大的溃疡周边绕以珍珠样隆起边缘,呈蜡样或珍珠样外观的小结节,参差不齐并向内卷起,此即所谓侵蚀性溃疡。
-
顶泌汗腺汗囊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顶泌汁腺囊瘤虽然在年轻者也能发病,但最常见于老年。由于其损害呈蓝色或棕色,易与蓝痣、恶性黑素瘤或色素性基底细胞瘤混淆,但切开后可放出半透明液体则易鉴别,组织学检查即可确诊。囊壁通常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组成,有时则为双层,结构与顶泌汗腺导管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