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指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考才能完成的后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防御性条件反射将动物(如大白鼠)放入一实验箱内,箱内分为两小室,中间有门相通。消退抑制: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为非条件反射的强化。
-
反射
概述: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活动。自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谢切诺夫思想影响下,集中深入地研究大脑皮层的生理学,于1926年出版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总结出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
心理的发生
新生儿最初条件反射的建立标志着心理的发生。在自然条件下,新生儿最初的条件反射,常由母亲喂奶的姿势所引起,是由本体感受器迷路刺激而产生的食物性条件反射。②反射形成后,很不稳定,如不继续练习就易消失;认为新生儿一出生就具备了感受各种内外刺激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如接触新生儿的面颊可引起嘴的追踪活动;
-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因此,他非常赞赏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因为它可以使像感觉辨别这样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反应差异的客观事实。
-
强化物
斯金纳认为,任何一个刺激物,如果它能增强一个反应的概率,就是强化物。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可分为阳性强化物和阴性强化物。人与动物的操作行为比较复杂,某些行为经一次强化便可产生相当的强度,以致终生不发生消退;研究表明,强化作用最大的是CS先于US0.5秒的同时性条件作用。
-
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
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针刺狗足三里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后在胃经其他穴位上捻针时,亦出现有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在膀胱经或胆经距足三里很近的阳陵泉捻针,却不引起唾液分泌,说明条件反射有循经泛化现象。从大体解剖来看,泛化途径与神经干的分布无一致关系。
-
第一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以语言和文字(即词的含义)这类抽象信号来发挥刺激作用的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类所特有。人们借助语言文字沟通思想,表达情感,进行学习,认识世界,改造环境。
-
第二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以语言和文字(即词的含义)这类抽象信号来发挥刺激作用的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类所特有。人们借助语言文字沟通思想,表达情感,进行学习,认识世界,改造环境。
-
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论
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论为经络实质假说之一。认为经穴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首先由经穴条件反射证明,没有皮层的参与,不能形成条件反射。
-
行为性体温调节
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人类还可通过增减衣着、增减运动和创造人工气候环境等有意识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的恒定,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它是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去大脑皮层动物的体温,虽然仍可保持正常,但对环境中的冷热刺激的反应明显迟钝。这说明大脑皮层在体温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机体可通过条件反射对体温进行调节。
-
弱型
弱型是巴甫洛夫提出的作为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一种。这种类型的神经活动中,兴奋和抑制都很弱,不论是阳性条件反射还是阴性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很慢,持续的或过强的刺激很容易使这种神经活动类型的人或动物的精力迅速消耗,引起神经官能症。弱型相当于抑郁质。
-
强不平衡型
兴奋型是巴甫洛夫提出的作为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一种。他首先按兴奋过程的力量,把动物分成强的和弱的,然后将强的动物按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分成平衡的和不平衡的。这种神经活动类型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很强,但兴奋比抑制相对占优势。它们属于激动而难于约束的类型。兴奋型就相当于胆汁质。
-
学习理论
学习在现代科学的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是研究的主要课题。因此,联结论包括巴甫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习惯形成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等。其代表性人物,完形(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德国心理学家克勒所提出的顿悟论和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期待论或符号学习论等都属于认知论。
-
泛化
巴甫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时,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引起泛化的机制:脑皮质内兴奋过程的扩散是引起泛化的主要机制。
-
兴奋型
兴奋型是巴甫洛夫提出的作为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一种。他首先按兴奋过程的力量,把动物分成强的和弱的,然后将强的动物按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分成平衡的和不平衡的。这种神经活动类型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很强,但兴奋比抑制相对占优势。它们属于激动而难于约束的类型。兴奋型就相当于胆汁质。
-
消退
消退extinction,waningfalling(1)对于由某种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不以非条件刺激对该条件刺激进行强化,在经过多次反复实验之后,反射效应便逐渐减少,以至完全不表现反射。在频率十分高的断续或交替的感觉刺激之间所形成的感觉融合,亦基因于此。
-
胆汁质
胆汁质是人的气质类型之一。根据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看法,人体内有4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每种体液所占比例的不同决定人的气质差异,其中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就属于胆汁质。胆汁质人的特点:胆汁质的人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容易建立阴性条件反射,很难建立抑制性条件反射。
-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theory)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语言行为》一书中提出的言语学习理论。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筑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E.L.桑代克把这种学习称为咿呀学语侥幸成功。强化理论还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结构是按照刺激-反应的公式产生的行为。
-
强化依随性
强化依随性指反应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只有在反应之后进行强化,才能习得那一反应,所以反应与强化之间的依随性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在人类行为的形成中,大部分是人工依随性,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的赏罚多为由成人和社会所控制的强化,而且富有成效。
-
程序学习
程序学习是把课堂上集体的视听学习情境转化为个人学习情境,使用程序教材的一种学习方法。前一项是后一项的基础,后一项是前一项的发展,然后印刷成供学生翻阅用的程序教科书;如此按序按部就班地前进。该学说认为,有机体受环境的制约,来自环境的刺激要得到反应,增加刺激与反应间的神经联结叫强化。
-
意识
定义: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知与觉察能力,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意识的分类:意识又分为深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指在长期生活中,大脑自然产生的结论,会形成一种精神上的条件反射,一种值得自已相信的经验的激发。
-
代币疗法
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
标记奖励法
标记奖励法又称代币券法,此疗法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用奖励的方法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常应用于智残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呈现严重行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来塑造新的行为。对这些精神上的奖励也是多数儿童所渴望的,为此大多数儿童在每日各项活动中都能作到规范要求,以期获得所需要的“货币”。
-
代币券法
标记奖励法又称代币券法,此疗法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用奖励的方法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常应用于智残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呈现严重行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来塑造新的行为。对这些精神上的奖励也是多数儿童所渴望的,为此大多数儿童在每日各项活动中都能作到规范要求,以期获得所需要的“货币”。
-
吮咬习惯
吮咬习惯(SuckingandBitingHabits)常发生在婴儿时期,由于吮吸活动不足、过早断奶或缺乏与家人交流情感,常常在哺乳时间之外或睡眠时吮吸手指、吮颊、吮唇等,这种下意识的吮吸活动常常持续到儿童时期。吮咬颊部的患者,由于吮咬颊部,牙弓颊侧的压力过大,妨碍了牙弓宽度的发育,可使上下牙弓狭窄。
-
强化
强化(reinforcement)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②排除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称为负强化物,如对有机体有伤害性的噪音、强光、电击等。强化物还有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之分。二级强化物还可作为强化刺激再与新的无关刺激相结合,形成更高一级的强化物。
-
噪声危害
噪声危害是长时间接触噪声后对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70分贝以上可造成精神不集中;噪声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可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紊乱、脑电位改变、脑血流图有异常变化等,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血压波动,心电图发生改变(ST、T移位),甚至可致心肌损害。
-
后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动物学习能力的大小与其进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后天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
系列形成
系列形成是巴甫洛夫等对狗反复进行的按一定顺序给与各种条件刺激的实验系列,在造成对每一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之后,如果把条件刺激的顺序突然加以改变,这时可以看到每个条件刺激的反射效应显著减小。这种每个条件的刺激效应似乎为所给与的刺激的顺序所规定,因而可以认为是由于皮层机制建立了系列形成。
-
效果法则
效果法则lawofeffect这是桑代克(E.L.Thorndike)在《动物智慧》(1898)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原理。动物发生某种反应时,反应的结果若给动物带来愉快,则此时的刺激和反应就结合起来,以后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个反应就容易发生。
-
心理物理学
他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心理学,为感觉的测量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为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心理物理学创立100多年来,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信号检测论、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在心理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
安静型
安静型又叫安定型。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确定了高级神经活动的4种基本类型。巴甫洛夫认为,在动物身上观察到的这种神经活动特性可以应用于人类,并且,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就是我们通常用气质这个词所表现的东西。如安静型就相当于粘液质。
-
强平衡惰性型
安静型又叫安定型。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确定了高级神经活动的4种基本类型。巴甫洛夫认为,在动物身上观察到的这种神经活动特性可以应用于人类,并且,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就是我们通常用气质这个词所表现的东西。如安静型就相当于粘液质。
-
兴奋
兴奋通过中介过程传递到细胞的能量代谢系统(细胞内传递),导致后者爆发性的活动增强,特别在效应器细胞中,产生各种自由能,引起特异的生理机能的出现或增强。在典型的情况下,兴奋虽然是作为对各种外界作用(刺激)的反应而产生的,但已经知道,由于内在原因而引起的所谓自发兴奋也是存在的。
-
强化程序
强化程序指在运用部分强化来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时的强化时间与比率的安排。机体在强化后会出现反应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机体学会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定时检查学会作业可属此类强化程序。机体不知何时出现强化,但总有一种就要出现的预想,所以反应速度比较稳定、不出现停顿。
-
行为
这是以内部冲动或动机作为前提,根据一定的诱发机制而产生出来的(本能的诱发机制)。学习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经验,是个体所有生活经历的总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正、定义和改变的行为获得。桑代克效果律阐述了那些导致令人“满意”结果的反应会受到强化并可能重复,而导致“不满”结果的反应则相反;
-
情绪反应
婴儿的原始情绪反应,或哭或笑,都是以无条件反射为主,虽有一定的表情动作,但未必有内心的情绪体验。任何情绪体验都伴随一系列的身体反应,诸如碰到危险刺激的惊叫、避开,对喜爱对象的微笑、拥抱等。许多其它反应是中枢神经控制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起非骨骼肌或腺体的活动(如心跳加快、出汗、肾上腺素分泌等)。
-
阈下知觉
阈下知觉(subliminalperception)指低于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刚刚能引起生理效应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生理的刺激阈限。用条件反射方法确定的阈限值一般低于用口头报告法的获得的阈限值,它可能是生理的刺激阈限,而不是意识到的感觉阈限;
-
安慰剂效应
比如,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服用安慰剂“药物”的人相信那是真实的药物,因而果然能体验到疼痛或其它症状的显著减轻,尽管安慰剂并没有什么生物化学作用。
-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是构成大脑半球表面的灰白质部分,有100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大致以一定的层次排列着,但细胞的组成和机能由于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中央沟前方与外侧裂上方的区域称为额叶,外侧裂下方区域称为颞叶,中央沟后方至顶枕裂间区域称为顶叶,顶枕裂后方较小区域称为枕叶。锥体系发动运动,锥体外系协调运动。
-
海洋牧业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如创造鱼类的产卵环境,适时将幼鱼放回海湾。采用旧渔网和柏树枝建“窝”并沉入海底,引诱鲸鱼到窝内产卵,然后将产有鱼卵的“窝”迁移到人造温水流域,提高鲈鱼的鱼卵孵化率和鱼苗成活率。仅开发利用此类产品即可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食品。
-
外倾
外倾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概括出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之一。是指不容易形成条件反射,而易于冲动和难以控制的倾向。
-
优势兴奋法则
当一个人进行某种劳动时,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关工作区神经元的兴奋,这个工作区在整个大脑皮层的活动中占有优势,形成了优势兴奋灶。爱迪生、爱因斯坦的粗心,都是这个道理。那种边听英语边做数学题的做法在本质上违背了大脑皮层优势兴奋法则,只能是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
-
犯罪动力定型
犯罪动力定型又称犯罪习惯,是行为人犯罪行为的实施成了一种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它是由于行为人犯罪的多次得逞而强化了的犯罪心理,并使犯罪行为定型化。犯罪动力定型形成的标志是:行为人一有欲念或遇犯罪刺激,就有实施犯罪行为的冲动,几乎看不到正确意志和良心的作用,很少有顾虑和不安,犯罪意志十分顽固。
-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
行为医学
行为医学的任务:行为医学属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从流行病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探索社会文化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比较行为治疗(如生物反馈、松弛训练)与传统的心理治疗并对其疗法进行评价;
-
联想障碍
鉴别诊断:(一)精神分裂症联想松散、思维破裂、接触性离题等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思维不连贯极少出现,除思维障碍外还伴有感知障碍、情感障碍及意志行为异常。(二)器质性脑损害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思维不连贯相对较多,此时常伴有意识障碍。
-
罗裙带根
《*辞典》:罗裙带根:出处:《广西药植图志》拼音名:Lu Q nD iGēn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文殊兰的鳞茎及根。在神经-肌肉标本上,可使刺激神经引起的肌肉收缩幅度有所增加;(《湖南药物志》)③治跌打损伤:罗裙带茎适量。晒干研末。(《江西草药》)④治横痃:鲜罗裙带根一株,红糖一两,共捣烂,烤温外敷,日换一至二次。
-
自然条件反射
自然条件反射(naturalconditionedreflex)指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对人来说也包含由社会环境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实验条件反射(或人为条件反射)的反义词。一般自然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是复杂的,同时反射的形成通常是以个体适应环境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