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7)围产期起病特征:围产期抑郁是指在整个妊娠期间至产后4周出现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可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存在躁狂/轻躁狂发作史,其核心特征为“不稳定性”。SNRI类药物和米氮平可能与发生自然流产有关。现有证据显示,多种SSRI及SNRI类抗抑郁药在常规剂量下针对围绝经期抑郁具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
-
抑郁障碍
双相障碍患者多以抑郁发作起病,可能多次抑郁发作后才出现躁狂/轻躁狂发作,因此早期识别提示可能为双相障碍的线索非常重要,如青少年起病、情感旺盛人格、抑郁发作频繁且好转速度快、伴精神病性特征、不典型特征或混合特征、难治性抑郁、产后抑郁、季节性抑郁、共病物质滥用或边缘性人格障碍、双相障碍家族史等。
-
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与单纯抑郁障碍比较,本障碍患者表现为更高的焦虑症状,易激惹,更频繁的躯体主诉;“其他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被描述为同时具有童年品行障碍和持久而显著的情绪症状,如害怕、焦虑、强迫症、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恐惧症或疑病症。同时,应当注意本障碍的患儿是否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基础问题,尽早全面进行管理。
-
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
概述: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是一类以持久的攻击性、社交紊乱或违抗行为与明确的抑郁、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共存的状态。“其他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被描述为同时具有童年品行障碍和持久而显著的情绪症状,如害怕、焦虑、强迫症、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恐惧症或疑病症。需要注意本障碍中两种疾病成分的延续关系和相互作用。
-
社交焦虑障碍
SSRIs类、非选择性β1与β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改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症状,因此可以认为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与5-HT、肾上腺素、催产素水平有关。抑郁障碍患者因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和兴趣,很少参与社交。2.回避型人格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也常发现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
-
社交焦虑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SSRIs类、非选择性β1与β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改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症状,因此可以认为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与5-HT、肾上腺素、催产素水平有关。抑郁障碍患者因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和兴趣,很少参与社交。2.回避型人格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也常发现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
-
社交恐惧症
SSRIs类、非选择性β1与β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改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症状,因此可以认为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与5-HT、肾上腺素、催产素水平有关。抑郁障碍患者因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和兴趣,很少参与社交。2.回避型人格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也常发现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
-
创伤后应激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二)鉴别诊断:应与急性应激障碍、适应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鉴别。喹硫平、奥氮平可用于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睡眠、兴奋冲动,小剂量利培酮、阿立哌唑有助于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或类妄想观念,也有利于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如创伤性闪回。甲状腺素可作为SSRI类药物治疗的增效剂。
-
场所恐惧症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为此,患者感到焦虑、紧张不安,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在临床上主要通过深入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如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联想过程障碍、情感淡漠等)和自知力受损等进行鉴别。所以,对于伴有惊恐发作症状或惊恐障碍的场所恐惧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
场所恐惧症
为此,患者感到焦虑、紧张不安,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在临床上主要通过深入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如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联想过程障碍、情感淡漠等)和自知力受损等进行鉴别。所以,对于伴有惊恐发作症状或惊恐障碍的场所恐惧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
发育性学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发育性学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等。(二)鉴别诊断:1.智力发育障碍有智力发育迟缓病史,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智商达缺陷水平(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均低于70),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损害,适应行为量表适应商为缺陷水平(70以下)。
-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DSM-5将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attachmentdisorder,RAD)、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disinhibitedsocialengagementdisorder,DSED)、急性应激障碍(acutestressdisorder,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和适应障碍(adjustmentdisorder,AD)归入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汶川大地震1~
-
发育性学习障碍
概述:发育性学习障碍(developmentallearningdisorder,DLD)是指起始于学龄早期,在同等教育条件下,个体获得和使用阅读、计算、书写表达等学习技能受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等。破坏性行为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和心境恶劣障碍)中,10%~
-
帕金森病伴发的精神行为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75%,其中幻视22%~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递质缺陷都是认知能力下降的基础。三、临床特征与评估:帕金森患者特征性的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3.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精神科问卷(NPI)、阳性症状量表(SAP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
帕金森病伴发的精神行为障碍
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或特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是由于黑质变性致使纹状体多巴胺不足,使多巴胺与兴奋性乙酰胆碱失去平衡,其特征性表现除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障碍等运动性症状外,还可伴发精神行为问题。4.需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精神病性症状。
-
共患障碍
概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又称为共患障碍(co-occurringdisorders),指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及独立的精神障碍,即同一个体至少符合一种物质(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和至少一种独立精神障碍的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共患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的复发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
概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又称为共患障碍(co-occurringdisorders),指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及独立的精神障碍,即同一个体至少符合一种物质(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和至少一种独立精神障碍的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共患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的复发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常见的精神障碍共病:(一)抑郁障碍:美国一项对18岁或以上者的调查显示,一生中曾诊断过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为24%;90%的个体患有人格障碍,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常见。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共患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的复发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
焦虑性神经症
临床上有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发病形式: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焦虑症。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③有药物滥用或成瘾史;
-
焦虑症
临床上有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发病形式: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焦虑症。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③有药物滥用或成瘾史;
-
神经性贪食
概述: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BN)又称即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和削弱食物“发胖”效应的补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疾病病因:进食障碍的病因目前公认为综合因素致病,可从易感因素、促发因素和维持因素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氟西汀对暴食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效果较好。
-
对立违抗障碍
概述: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ODD)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发育水平不相符合的、明显的对权威的消极抵抗、挑衅、不服从和敌意等行为特征。伴发问题:对立违抗障碍的患者常伴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品行障碍等。辩证行为治疗也可用于对立违抗障碍。
-
躯体症状障碍
2.管理应激;分级治疗原则和策略根据临床评估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进行分级治疗:1.病情较轻轻度的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由各科室首诊医生进行随访管理,初步解释病情,定期随访,避免过多的躯体检查和转诊,逐步减少不必要的用药。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增加到有效剂量,同时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
概述: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是一种与婴儿期不良照料模式或社会忽视有关,以长期的社交关系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精神障碍。在与照料者的常规互动中很少有社交情绪反应,正性情感表达减少或缺失。智力发育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与他们的发育水平相适应的依恋行为,而不会有反应性依恋障碍儿童中出现的正性情感减少和情绪调节困难;
-
癫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部分患者有痫性发作与假性发作共存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抗癫痫药对精神活动有影响,共病精神行为障碍时应优先选择具有情感稳定作用的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纳、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尽量避免使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托吡酯、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等对精神活动有不良影响的抗癫痫药。
-
疾病焦虑障碍
概述:疾病焦虑障碍(illnessanxietydisorder,IAD)是DSM-5引入的诊断,可以理解为其中包括了部分既往被诊断为疑病症(hypochondriasis)的患者以及部分既往被诊断为健康焦虑障碍(healthanxietydisorder)的患者。不同患者的自知力也各异;⑩心理社会功能;心理治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线治疗。
-
分裂情感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有一些患者可在典型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之间插入1~五、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该病的治疗原则与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一致,应针对主要症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氨磺必利、帕利哌酮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卡马西平、丙戊酸盐等)或抗抑郁药(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
-
癫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
部分患者有痫性发作与假性发作共存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抗癫痫药对精神活动有影响,共病精神行为障碍时应优先选择具有情感稳定作用的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纳、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尽量避免使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托吡酯、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等对精神活动有不良影响的抗癫痫药。
-
躯体症状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探索可能存在的原发获益和继发获益。5.躯体变形障碍躯体变形障碍和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都表现出与躯体相关的过度思考、情绪反应和行为,都表现出痛苦和功能受损。2.病情较重病情较重的躯体症状障碍,各科室首诊医生随访管理,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加入治疗随访,给予正式的心理教育,指导放松训练,药物治疗躯体和精神共病。
-
疾病焦虑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②身体功能(如排便);不同患者的自知力也各异;普通人群中有健康焦虑症状(持续的、不切实际地担心或确信自己有某种疾病)的个体比没有健康焦虑的个体更可能出现其他精神障碍,包括抑郁障碍、恶劣心境、双相障碍、场所恐惧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强迫症。⑩心理社会功能;
-
影响其他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诊疗规范(2020年版)
这些影响是急性的(如应激性心肌病)或慢性的(如紧迫感、好斗引起高血压)。临床医生不应期待会诊精神科医生可使患者迅速“变好”,但精神科医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理解患者的言行,也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行为或情绪状态如何影响了躯体疾病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干扰了对所患疾病的必要及合理的治疗。
-
神经性贪食诊疗规范(2020年版)
(3)代谢系统:由于反复暴食、呕吐、导泻,神经性贪食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碱中毒、低钠血症、低镁血症和低磷血症。2.一般精神病理评估神经性贪食常与一些精神疾病共病,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伴发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酒精或物质滥用、人格障碍等。此外,托吡酯(最高剂量250~
-
对立违抗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困难气质被认为与对立违抗障碍相关,如高水平的情绪反应和挫折耐受性差等。诊断对立违抗障碍时要确认这些行为不是由物质依赖、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等疾病所导致,同时要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以及正常的青春期“逆反”等相鉴别。辩证行为治疗也可用于对立违抗障碍。
-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需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抑郁障碍等相鉴别。智力发育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与他们的发育水平相适应的依恋行为,而不会有反应性依恋障碍儿童中出现的正性情感减少和情绪调节困难;
-
影响其他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
概述:影响其他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factorsaffectingothermedicalconditions,PFAOMC)是DSM-5分类中的一种心理障碍,当躯体疾病受到心理或行为因素的不利影响时,可诊断为该病;③对个体构成了额外的健康风险;对患者进行有关躯体疾病及其治疗的教育:(1)帮助患者理解其感受和行为不一定妨碍其治疗。
-
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培训管理办法
《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培训管理办法》由卫生部于2012年5月9日卫办疾控发〔2012〕55号印发,自2012年5月9日起实施。必授课程为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规范化治疗。教学督导员由精神疾病防治培训区域指导中心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师担任。(三)中南大学湘雅二院。
-
睡眠障碍
睡眠与觉醒的平衡调节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命活动。异态睡眠是指从入睡至觉醒这一过程中任意时段发生的非自主性躯体行为或体验,包括睡行症(sleepwalking,SW)及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EMsleepbehaviordisorder,RBD)等,成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常起病于中老年,并可预测中枢神经系统突触核蛋白病变。
-
品行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经典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可以用于品行障碍的治疗。目前很少有设计良好的关于品行障碍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的证据相对最多,丙戊酸钠或锂盐可作为第二线或第三线的治疗选择。
-
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mooddisroders),情感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等。自我评价低;病人心境有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是抑郁症特别是内源性抑郁的典型症状,躯体或生物学症状,如口干、便秘、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等。②躁狂状态:心境高涨,表现为轻松、愉快、热情、乐观、兴高采烈、戏该、洋洋自得;
-
分离性身份障碍
此外,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神经认知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癫痫、躯体不适障碍、做作性障碍等均要与分离性身份障碍进行鉴别。
-
边缘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边缘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尤其是当患者感到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在应激情况下可出现偏执和分离性症状。研究显示,进行辩证行为治疗的患者冲动控制能力、专注力及情绪管理能力能够获得大幅提高。
-
延长哀伤障碍
此外,有流产史、儿童期分离焦虑、童年虐待、父母离世、与逝者关系亲密、对逝者过度情感依赖、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暴力性的致死事件、对亲人的去世缺乏心理准备、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增加个体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6)上述症状无法用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加以解释。
-
广泛性焦虑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三)维持因素:生活应激事件的持续存在可以导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慢性化。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其他药物虽然抗焦虑疗效肯定,但因为不良反应、耐受性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等问题,被列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二线治疗药物。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精神分析治疗、催眠治疗、正念治疗等。
-
抠皮障碍
概述:抠皮障碍[excoriation(skinpicking)disorder,ED]也被称为皮肤搔抓障碍或抓痕障碍,其临床表现为反复搔抓、抠皮肤而造成皮损,患者因此感到痛苦,并试图停止搔抓。抠皮障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通常起病于青春期。⑤评估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强迫症及其相关障碍、进食障碍、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
-
偷窃狂
偷窃狂的主要特征为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行为。鉴别诊断:病理性偷窃应与下列情况相鉴别:①无精神障碍表现的反复在商店行窃,行窃时计划周密,且有明显的个人获利的动机;②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记忆减退和其它种类的智能损害使患者反复不予商品付款;有些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冲动会逐渐缓和。
-
性身份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性身份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此类患者往往终身需要综合治疗和专业服务,尤其因此产生的精神心理障碍(如抑郁障碍、焦虑症等)和身体疾病(如变性手术失败、激素治疗未能达到目标等),需要多学科、跨领域的团队合作提供专业服务。
-
适应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3.表现为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以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或躯体不适症状。(二)鉴别诊断:适应障碍需要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或其他应激相关障碍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相鉴别。(一)心理治疗:一般来说,适应障碍是对应激生活事件的过度反应,并损害日常功能或学习生活,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
分离性身份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此外,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神经认知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癫痫、躯体不适障碍、做作性障碍等均要与分离性身份障碍进行鉴别。
-
延长哀伤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此外,有流产史、儿童期分离焦虑、童年虐待、父母离世、与逝者关系亲密、对逝者过度情感依赖、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暴力性的致死事件、对亲人的去世缺乏心理准备、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增加个体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6)上述症状无法用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