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性
病原体感染给寄主引起疾病的能力称为病原性。被引起的疾病重则称为病原性高,轻则称为病原性低。但在病毒感染时,则多用相同意义的毒力(vi-rulence)一词。
-
细菌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当粘液质把细胞包围起来时就形成荚膜。根据氧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可以分为好氧性细菌和厌氧性细菌及兼性厌氧性细菌。在医学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引起人的食物中毒,鼠疫耶尔逊氏菌、霍乱弧菌、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结核分枝杆菌、苍白密螺旋体等能引起人类各种有关传染病的流行。
-
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是棒状菌群的1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胞壁多糖主要是阿拉伯糖和半乳糖。与分枝杆菌属、奴卡氏菌属和放线菌属相似,有交叉反应。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特点和生化反应特性分为重型、轻型和中间型,3型的产毒株对人类均有致病作用。还有一些生物学特性与白喉杆菌类似的细菌,称为类白喉棒状杆菌。
-
α病毒
α病毒是Toga病毒科的属。1948年由G.戴尔道夫(Dalldorf)和G.M.席科勒(Sickles)从美国纽约州Coxsackie地区的类似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患者粪便中分离得到。对人是经口感染,引起无菌性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性肌疼症、手足口病等。同脊髓灰质炎病毒、ECHO病毒一样,用胍可抑制增殖。
-
棒杆菌属
棒杆菌属是以白喉病原菌为代表的一属细菌。该属菌的特征是非运动性、多形变态性、不形成孢子以及革兰氏染色阳性。该菌多属好氧性菌,寄生于动物。在添加K2Te2O5的培养基中,因还原作用而有黑色着色的特征。常寄生于粘膜,从健康体中也常被检出。通常该属菌都具有病原性,并产生毒素。
-
白喉棒杆菌
白喉棒杆菌是棒杆菌属的一个种。该菌可产生外毒素。B片段具有识别靶细胞的部分。其毒素作用的机制是由于在于通过将肽键延长因子EF-2进行ADP核糖基化而使其失活,阻抑了蛋白质的合成。为了了解毒素病原性及希克氏(Schick)反应的一些免疫情况,正在通过实验对来自母体的免疫及其消失(出生后约三年)进行着研究。
-
小白鼠脱脚病病毒
小白鼠脱脚病病毒infectiousectromellavirus,ectlomeliavirus属痘类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232×172毫微米,呈砖形。可使小白鼠发生痘疮,在皮肤上形成病灶同时,通过血行感染内脏,特别是侵犯肠管和肝脏而使动物死亡。在皮肤和肠管病灶细胞内可见A型(马歇尔小体)及B型两种包含体。本病毒对人体无病原性。
-
致病菌
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bacterium)。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表示,其含义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被感染所需的最少量的细菌数或细菌毒素量。
-
芽生菌补体结合试验
因此,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被作为补体结合试验中判断待测系统中有无抗原抗体反应的复合物系统。(4)补体:豚鼠血清。②采取方阵排列试管,纵行各管加不同浓度的补体0.1ml,横排各管加溶血素0.1ml(皆应从最高稀释度加起)混匀后,各管加BBS0.2ml,补体和溶血素对照管各加BBS0.3ml,最后在各管中加2%羊红细胞0.1ml。
-
病毒分类
在1950年以前,对病毒除病原性以外的其他情况还不太了解,所以只能以引起发病的寄主为基础来进行分类,一般是采用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昆虫病毒等的症状学的分类法.鲍登(F.C.Bowden)于1941年提议应以质粒的性状为基础来进行病毒的分类。(2)病毒质粒的性状;
-
腺病毒群
腺病毒群adeno-associatedvirus缩写AAV。属细小病毒属,是最小型的病毒之一,病毒质粒直径18—25毫微米,其中含有分子量为1.5×106的单链DNA。单独存在时不具有自我增殖能力,所以在增殖过程中必须和辅助性病毒——腺病毒共同存在才行。从血清学方面现可分为四种,但有关其病原性尚不明瞭。
-
心理病理学
心理病理学又称精神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障碍的基本性质及其产生原因、结构、变化机制和过程的科学。他主要探讨了心理障碍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的心理、生理机制。但也产生了明显的研究方向的变化,这是因为心理病理学家来自不同的训练背景,如实验心理学、精神病学公共卫生和生物化学等。
-
癣菌疹
常形成环状鳞屑性斑片。治疗方案:(一)对原发病灶应积极进行治疗,但在癣菌疹反应比较剧烈时,则应先用较温和的治疗方法,一般对原发灶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灰黄霉素、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内服,但用量不必过大,疗程也不宜太长。特别提示:1、积极治疗浅部真菌病。
-
传染病
如流行性感冒在人群中相互传染,猪霍乱在猪中传播,而钩端螺旋体病则可在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染。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
病原菌
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bacterium)。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表示,其含义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被感染所需的最少量的细菌数或细菌毒素量。
-
分子诊断学
概述: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成为分子诊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
分子诊断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成为分子诊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比如,与癌变相关的DNA、RNA、蛋白质、染色体以及细胞变化谱等将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将会出现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谱、基因甲基化谱、基因多肽谱、基因表达谱、体液蛋白质(或其他化学成分谱)、染色体谱以及细胞和组织器官的分子影像谱图等。
-
急性化脓性胸膜炎
概述:化脓性胸膜炎(脓胸)是胸部常见病之一,是指胸膜腔受致病菌感染,形成脓液的积聚。临床表现:患者常有胸痛、发热、呼吸急促、脉快、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如为肺炎后急性脓胸,多有肺炎后1~3.超声波检查可见积液反射波,能明确积液范围并可作出准确定位,有助于确定穿刺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