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包胸腺瘤
鉴别诊断:主要易与可导致心包积液的一些疾病相混淆,如: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和心包恶性肿瘤等。一旦疑为本病应进一步深入检查,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根据一组234例成人尸检心包积液病因分析,心包内胸腺瘤只有2例,发生率0.85%,而这仅仅是由前纵隔胸腺组织恶变转移到心包内的继发性心包胸腺瘤的发生率。
-
结核性心包炎
如渗出液吸收而纤维素机化,结缔组织增生致使心包膜增厚且广泛粘连,可引起心包腔闭塞,甚至胸膜胸壁相粘连,临床上称为缩窄性心包炎或匹克(Pick)病。病理改变:结核性心包炎早期病理改变是心包呈弥散性纤维蛋白沉积形成肉芽肿,同时存在活动的抗酸杆菌,随后产生心包积液。主动脉变小而上腔静脉变宽。
-
细菌性心包炎
3.心动超声图提示心包积液。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心肌梗死、心肌病、急腹症及感染性心内膜炎鉴别。细菌性心包炎如脓液未得到及时、彻底的清除,化脓性炎症进一步侵犯心肌组织,造成心肌组织坏死、坏死的心肌在左心室高压血流的冲击下破裂,血液渗漏至心包腔,形成血肿及被粘连、纤维化的心包包裹,形成假性室壁瘤。
-
真菌性心包炎
疾病别名霉菌性心包炎疾病代码ICD:I32.1﹡疾病分类心血管内科疾病概述各种真菌病如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虫病、放线菌病和诺卡菌病等均可累及心包,引起的真菌性心包炎(fungalpericarditis)。本病不经人传染,多因吸入孢子后感染。心包炎伴有球孢子菌播散,曲菌病、芽生菌病时的药物治疗可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
-
纵隔引流术
Wheatley1990年介绍下行性坏疽性纵隔炎,多来自口咽部(包括牙源性感染、扁桃体周围炎或咽壁后脓肿、脓性颌下腺炎等)感染,亦可由咽部创伤继发性感染而成纵隔脓肿。感染穿过颈部筋膜间隙(表浅筋膜、脏层筋膜与椎前筋膜间隙)向下延伸形成纵隔炎,也可穿入心包形成脓性心包炎,穿入胸膜腔形成腐败性脓胸。
-
纵隔引流法
Wheatley1990年介绍下行性坏疽性纵隔炎,多来自口咽部(包括牙源性感染、扁桃体周围炎或咽壁后脓肿、脓性颌下腺炎等)感染,亦可由咽部创伤继发性感染而成纵隔脓肿。感染穿过颈部筋膜间隙(表浅筋膜、脏层筋膜与椎前筋膜间隙)向下延伸形成纵隔炎,也可穿入心包形成脓性心包炎,穿入胸膜腔形成腐败性脓胸。
-
心包炎
心包炎(pericarditis)可由病原微生物经血道感染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作用而引起,心肌坏死亦可波及心外膜引起炎症反应;感染性心包炎(1)病毒性心包炎:多数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心肌炎)除心肌病变外,往往引起心包炎症,其病变与特发性心包炎颇为相似,并常发生钙化,形成钙化性缩窄性心包炎。
-
慢性特发性心包积液症
概述:心包积液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超声心动图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方式之后,心包积液在病人中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可高达8.4%。临床多通过常规X线胸片检查发现心影增大,再经UCG和全身系统检查,以及病因学检查,排除特异性病变如结核性心包炎、风湿性心包炎等之后可诊断本病。心包引流管留置4~
-
心脏压塞
(三)奇脉奇脉是指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在触诊时桡动脉搏动呈叹气性显著减弱或消失,呼气时复原的现象。随后如液体增加,则转变为渗出性心包炎,陈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液体量可由100ml至2-3L不等,多为黄而清的液体,偶可浑浊不清或呈血性。积液一般在数周至数月么吸收,但可伴随发生壁层与脏层的粘连、增厚及缩窄。
-
心包转移瘤
疾病代码:ICD:I31.8疾病分类:心血管内科疾病概述:心包转移瘤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心包膜的结果,是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之一。大多数仅在尸检中偶然发现。总的来看,对恶性心包渗液的治疗,趋向于采用联合疗法的方案,其中心包引流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其他包括心包腔内滴注,局部外照射,以及全身化疗。
-
四川并殖吸虫病
2.皮下游走性结节皮下肿块多见于胸腹部,初期边界不清,水肿状,以后逐渐萎缩,界缘清楚,直径多数在3.4cm,偶见10cm。其中多数伴有脑部症状,如视盘水肿、充血、单侧眼球突出、眼睑闭合不全、视力下降、睑下垂、复视等症状。流行病学受感染的动物排出虫卵感染中间宿主,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带囊蚴的溪蟹而受染。
-
慢性心包炎
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组织胞浆菌病、土拉菌病、放线菌病、柯萨奇B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纯疱疹、沙门菌病、棘球虫病、血吸虫病、阿米巴病、恶性肿瘤、心包异物、乳糜性心包炎、胆固醇性心包炎、透析治疗、肾移植和抗凝治疗后心包积血引起缩窄性心包炎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