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海绵状血管瘤
概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数血管瘤常可见到退行性病理变化,如包膜纤维性硬化、陈旧性血栓机化、玻璃样变伴有胶原增加甚至钙化。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肝叶切除术、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动脉栓塞术、冷冻治疗、微波固化术、瘤体内硬化剂注射术和放射治疗等。
-
肝脏血管瘤
概述:肝脏血管瘤(hepatichemangioma)是肝脏良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类型,其病因可能是肝血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在肝脏恶性肿瘤方面主要与原发性肝癌,特别是小肝癌鉴别,原发性肝癌多合并肝硬化,病情进展快,病程短,AFP常阳性。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可达90%,是一种高特异性无创伤的检查。2cm大小的血管瘤。
-
解剖第3肝门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如结扎动脉有困难可在肝门阻断下分离。④术者左手经肝断面尽可能紧贴第2肝门托住瘤体,拇指在前控制左、中肝静脉,并将瘤体向下牵引,沿瘤体最上缘切开用刀柄钝性分离显露部分肝静脉,在术者示指指引下用7号丝线缝扎左、中肝静脉,再双重钳夹后切断结扎,瘤体完整切除(图1.10.5.2-9)。
-
解剖第3肝门切除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如结扎动脉有困难可在肝门阻断下分离。④术者左手经肝断面尽可能紧贴第2肝门托住瘤体,拇指在前控制左、中肝静脉,并将瘤体向下牵引,沿瘤体最上缘切开用刀柄钝性分离显露部分肝静脉,在术者示指指引下用7号丝线缝扎左、中肝静脉,再双重钳夹后切断结扎,瘤体完整切除(图1.10.5.2-9)。
-
肝海绵状血管瘤缝扎术
肝脏游离完毕后,用乳胶管束紧肝十二指肠韧带行肝门阻断(图1.10.5.1-1),约数分钟后瘤体即变软、缩小,然后用13×34标准之大号缝肝针,穿以10-0号粗丝线,自血管瘤边缘正常肝组织进针,穿过瘤体基底部至对侧正常肝组织处出针,“8”字缝合暂不打结,用同样方法再缝合数针,每针间距1。
-
肝海绵状血管瘤捆扎术
肝脏游离完毕后,用乳胶管束紧肝十二指肠韧带行肝门阻断(图1.10.5.1-1),约数分钟后瘤体即变软、缩小,然后用13×34标准之大号缝肝针,穿以10-0号粗丝线,自血管瘤边缘正常肝组织进针,穿过瘤体基底部至对侧正常肝组织处出针,“8”字缝合暂不打结,用同样方法再缝合数针,每针间距1。
-
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
方法及内容(1)穿刺前的准备与针吸细胞学检查相同,当引导针经探头穿刺架穿刺进入腹壁后,嘱患者屏气,将活检针迅速经引导针刺入病灶边缘,提拉针栓后迅速把针进入病灶(肿块)内2-3cm,停顿l-2s,然后旋转穿刺针以离断组织芯,也可边旋转边刺入肿块内,最后拔出。其他注意事项可参阅细针吸细胞学检查。
-
肝血管瘤
概述肝血管瘤(hemangiomas)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极少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肝血管瘤常含机化血栓可能反复血栓形成造成肿瘤肿胀,引起Glisson′s包膜牵拉胀痛。
-
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2.阻断第2肝门经探查证实诊断,根据部位和界限认为适合行剥脱术者,在第1肝门,经网膜孔置放一导尿管或纱布带,阻断后肿瘤变软、缩小。切线应选择在肿瘤周围靠近正常肝组织,用刀或电刀切开肝被膜,用手指或刀柄在血管瘤包膜外钝性分离,遇到索状物时应予以钳夹后结扎、切断,直至肿瘤完全剥除,放松阻断带。
-
超声引导针吸细胞学检查
禁忌症有出血倾向、肝及腹腔内包囊虫病、肝海绵状血管瘤、动脉瘤、嗜铬细胞瘤、胰腺炎发作期、大量腹水等禁忌穿刺。1.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查出血、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2.器械准备穿刺探头、穿刺架消毒可用福马林液或用环氧乙烷气体熏蒸24h。方法及内容(1)患者仰卧位,必要时侧卧位,肾穿刺用俯卧位。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放射治疗
操作名称: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放射治疗适应证: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临床无症状。3.新生儿及儿童肝血管瘤,伴有贫血、心衰等明显症状时,可按急诊处理。方法:1.放射源使用高能X射线或60Coγ射线。3.该病的一个特殊症状为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Ⅱ、Ⅴ、Ⅷ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消耗性凝血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