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灸炷
灸炷即艾炷。《太平圣惠方》:“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
-
巴豆饼灸
巴豆饼灸为隔物灸法的一种。用治大便秘结、腹中积块等。《针灸大成》卷九:“巴豆十粒研烂,入面一钱,捣作饼子,实搽脐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许,灸七壮。《类证普济本事方》治结胸:“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捣细末,用唾津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
-
法制熟艾
处方:陈久黄艾。作艾炷法:凡下火点灸,须令艾柱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点火法: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壮数多少法:(千金方)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疾,病根深笃者,可倍多於方数。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者,皆临时消息之。
-
甘遂灸
甘遂灸为敷灸方法之一种。取甘遂适量,研为细末,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也可用甘遂末加入面粉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膏状,贴于穴位,外以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上置灸炷灸之。《本草纲目·卷十七》引《太平圣惠方》:“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傅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灸)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
-
麻油膏
方出《直指》卷二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麻油膏:处方:轻浮白浮石(烧存性,为末)。制法:上麻油、轻粉调和。功能主治:头痹、头脑。主治:20-30年风赤、胎赤眼。用法用量:每夜临卧以铜箸点如黍米大,着目眦头,甚妙。以上药一重重布着坑中,状如灸炷,用火烧之;附注:乌麻油膏(《圣济总录》卷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