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动膜
波形膜亦称波动膜。1鞭毛虫类(如锥虫)之鞭毛自基体发出后,伸出体外,向前方或后方伸展时,虫体本身与鞭毛之间覆盖着的薄膜,称为波状膜。为司运动的细胞器。2系纤毛虫类之胞咽中1列或数列纤毛愈合而形成的膜,藉波状摆动激起水流,将食物驱入胞咽中。纤毛不完全愈合,仅1列密生时,亦多称为波状膜。
-
滴虫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与沙眼衣原体感染、淋病奈瑟菌感染、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HIV感染以及孕妇发生早产、胎膜早破及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相关。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分泌物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相关药品:半胱氨酸、胱氨酸、氧、甲硝唑、替硝唑、醋酸、克霉唑相关检查:胱氨酸
-
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与沙眼衣原体感染、淋病奈瑟菌感染、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HIV感染以及孕妇发生早产、胎膜早破及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相关。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分泌物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相关药品:半胱氨酸、胱氨酸、氧、甲硝唑、替硝唑、醋酸、克霉唑相关检查:胱氨酸
-
TV
滴虫性阴道炎与沙眼衣原体感染、淋病奈瑟菌感染、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HIV感染以及孕妇发生早产、胎膜早破及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相关。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分泌物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相关药品:半胱氨酸、胱氨酸、氧、甲硝唑、替硝唑、醋酸、克霉唑相关检查:胱氨酸
-
阴道毛滴虫
滴虫的吞噬作用也是其致病因素之一,实验证明,阴道毛滴虫具有吞噬乳酸杆菌和阴道上皮细胞的作用。此外,虫体的鞭毛还有分泌细胞分离因子(cell-detachingfactor),促进靶细胞解离。直接涂片法:将阴道或前列腺分泌物或尿液沉淀物涂在载玻片上,加1滴生理盐水后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阴道毛滴虫鞭毛及波动膜活动。
-
阴道毛滴虫病
流行因素:阴道毛滴虫对外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半干燥环境下可存活14h~感染初期,毛滴虫对阴道上皮细胞粘附,并产生细胞外毒性因子。检查发现从阴道穹窿及子宫颈轻度充血到广泛糜烂、瘀点及肛周糜烂、颗粒状易碎及潮红的子宫内膜(草莓状子宫颈)。阴道有白色假膜,真菌检查阳性,涂片染色镜检或分离培养可做出明确诊断。
-
WS/T 567—2017 阴道毛滴虫病诊断
常引起外阴瘙痒、灼热、性交疼痛等。6鉴别诊断:应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细菌性尿道炎、淋病性尿道炎等相鉴别(参见附录E)。附录D(规范性附录)实验室检查:D.1直接涂片法:将阴道或前列腺分泌物或尿液沉淀物涂在载玻片上,加1滴生理盐水后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阴道毛滴虫鞭毛及波动膜活动。
-
人毛滴虫
人毛滴虫(TrichomonashominisDaraine1860)寄生于人体盲肠和结肠,其生活史仅有滋养体阶段,无包囊。有报道认为本虫可导致腹泻,调查表明,人毛滴虫在腹泻患者中的检出率是健康人的几倍甚至十多倍,但有人认为腹泻与本虫感染相伴,并非本虫所致。治疗首选药物为甲硝咪唑(灭滴灵),中药雷丸疗效也较好。
-
肠滴虫病
人毛滴虫病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原生动物性疾病滴虫病ICD号:A59.8流行病学:人毛滴虫与阴道毛滴虫形态相似(图1),但波动膜和基染色杆较长直至虫体后端,后鞭毛在波动膜左侧并行,在虫体后端伸出体外。肠滴虫病应与引起腹泻的其他疾病相鉴别,胆道寄生时则应与细菌性胆道感染相区别。预后:肠毛滴虫病一般预后良好。
-
人毛滴虫病
概述:人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hominis)是由人毛滴虫(Trichomonashominis)滋养体寄生于人体的盲肠和结肠(多见于回盲部)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因:人毛滴虫与阴道毛滴虫形态相似但波动膜和基染色杆较长直至虫体后端,后鞭毛在波动膜左侧并行,在虫体后端伸出体外。或用奥硝唑(ornidazole)2g,1次顿服。
-
冈比亚锥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bruceigambienseDutton,1902)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StephensFantham,1910)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sleepingsickness)的病原体。波动膜为淡蓝色。生活史在病程的早期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内,晚期可侵入脑脊液。
-
罗得西亚锥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bruceigambienseDutton,1902)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StephensFantham,1910)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sleepingsickness)的病原体。波动膜为淡蓝色。生活史在病程的早期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内,晚期可侵入脑脊液。
-
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bruceigambienseDutton,1902)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StephensFantham,1910)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sleepingsickness)的病原体。波动膜为淡蓝色。生活史在病程的早期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内,晚期可侵入脑脊液。
-
肠滴虫
人毛滴虫病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原生动物性疾病滴虫病ICD号:A59.8流行病学:人毛滴虫与阴道毛滴虫形态相似(图1),但波动膜和基染色杆较长直至虫体后端,后鞭毛在波动膜左侧并行,在虫体后端伸出体外。肠滴虫病应与引起腹泻的其他疾病相鉴别,胆道寄生时则应与细菌性胆道感染相区别。预后:肠毛滴虫病一般预后良好。
-
肠毛滴虫病
人毛滴虫病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原生动物性疾病滴虫病ICD号:A59.8流行病学:人毛滴虫与阴道毛滴虫形态相似(图1),但波动膜和基染色杆较长直至虫体后端,后鞭毛在波动膜左侧并行,在虫体后端伸出体外。肠滴虫病应与引起腹泻的其他疾病相鉴别,胆道寄生时则应与细菌性胆道感染相区别。预后:肠毛滴虫病一般预后良好。
-
布氏冈比亚锥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bruceigambienseDutton,1902)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StephensFantham,1910)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sleepingsickness)的病原体。波动膜为淡蓝色。生活史在病程的早期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内,晚期可侵入脑脊液。
-
波形膜
波形膜亦称波动膜。1鞭毛虫类(如锥虫)之鞭毛自基体发出后,伸出体外,向前方或后方伸展时,虫体本身与鞭毛之间覆盖着的薄膜,称为波状膜。为司运动的细胞器。2系纤毛虫类之胞咽中1列或数列纤毛愈合而形成的膜,藉波状摆动激起水流,将食物驱入胞咽中。纤毛不完全愈合,仅1列密生时,亦多称为波状膜。
-
口腔毛滴虫病
概述:口腔毛滴虫病是由口腔毛滴虫寄生在口腔、齿垢,及齿的龋洞内,可引起咳嗽、咳痰临床症状,故又称口腔毛滴虫病。马来西亚为32%;有口腔疾患者本虫感染率较高,而无口腔疾患者中,本虫感染则相当罕见。前鞭毛四根分为两组,每组两根鞭毛长度几乎相等。2.在黄色和血色痰中查找出体即可诊断。相关药品:甲硝唑
-
口腔毛滴虫
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tenaxMuller,1773)寄生于人体口腔,定居于齿龈脓溢袋和扁桃体隐窝内,常与齿槽化脓同时存在。有学者认为口腔毛滴虫为口腔共栖性原虫,但另有学者认为与牙周炎、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患有关。实验诊断可用牙龈刮拭物作生理盐水涂片镜检或作培养。平时注意口腔卫生是预防本虫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
胞咽
胞咽是原生动物特别是纤毛虫类取食的细胞器。从围口部到细胞口的体表为陷凹部,从那里向体内伸入的管状部即胞咽。其壁还有从外质而来的纤毛、波动膜、膜板等,向胞咽拨起强的水流,将食物塞入底部内质中形成食物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