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消积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ojiWan标准编号:WS3-B-0813-91处方:大黄60g牵牛子(炒)180g山楂180g六神曲(炒)180g麦芽(炒)120g五灵脂(醋炒)30g青皮(醋炙)30g陈皮30g三棱(醋炙)30g莪术(醋炙)30g香附(醋炙)30g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打光,即得。用于食积,肉积,水积,气积。
-
白芥丸
别名:白芥丸、消积丸。摘录:方出《普济方》卷一六七,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六《医学入门》卷七方之白芥丸:别名:消枳丸、连罗丸组成:白芥子1两半,萝卜子1两半,山栀1两,川芎1两,三棱1两,莪术1两,桃仁1两,香附1两,山楂1两,神曲1两,青皮5钱,黄连1两半(一半用吴萸水炒,一半用益智仁水炒)。
-
伤积治法
伤积治法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初得之时,乳食不消,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幼科类萃》:“小儿胃气有虚有实,虚则吐泻不食之证,实则痞满内热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小儿脾常不足,倘贻误病情,则会长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使精血化源匮乏,气血俱虚,终将形成疳疾。
-
疳肚
疳肚病证名。出《普济方》。指小儿疳疾腹大而青筋暴露。多因食物过饱,伤及脾胃,以致气机失运,经脉瘀阻所致。治宜先消除积滞,舒畅气机,用三棱散;继用消积丸以健脾理气。
-
消积汤
《仙拈集》卷一:方名:消积汤组成:山楂2钱,枳壳1钱,厚朴1钱,青皮1钱,莪术1钱,香附1钱,砂仁5分,乌药5分,木香3分。《嵩崖尊生》卷十四:方名:消积汤组成:香附(醋炒)10两,艾叶(醋炒)2两,当归2两,莪术2两,川芎1两,白芍1两,生地1两,桃仁1两,红花1两,三棱1两,赤芍1两,干漆1两。主治:血虚经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