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Kolliker'scolumn)呈红点状,在肌纤维外面有少量的结缔组织称肌内膜。骨骼细胞得收缩单位,myofibrils,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装而成,粗肌丝的成分是肌球蛋白,细肌丝的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辅以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骨骼肌的肌原纤维的单位是肌节,藉Z膜隔开,其中央有A带,两侧有I带。
-
肌组织
肌组织是由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组成。每条肌原纤维都显有明暗相间的横纹,由于平行的各条肌原纤维上的明带和暗带都分别在同一平面上,这就使整个肌纤维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肌质网不发达,无横管,仅肌膜向内凹陷形成许多小凹,所以肌管系统极不完备。此类平滑肌有自动节律性兴奋和收缩,在功能上接近心肌;
-
纤维状飞肌
纤维状飞肌fibrillarflightmuscle指位于双翅目(蝇、虻)和膜翅目(蜜蜂)的胸部的飞肌。在粗的肌原纤维中,有巨大的(直径1微米以上)线粒体呈纵向排列,并且到处都有气管的小分支,以直接增加O2的供应。相反,肌小胞体则不发达,其含量不到脊椎动物肌原纤维的1/20。
-
肌肉收缩
粗肌丝与细肌丝之间的相对滑行是肌肉收缩的机制。进一步出现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和横桥的摆动,横桥具有ATP水解酶功能,可催化ATP水解供能,肌丝滑行,最后肌纤维变短。肌肉组织大部是由特殊分化了的肌细胞组成。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所以也叫横纹肌,而平滑肌上无横纹。
-
心性猝死
三、原发性心肌病有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增生、疤痕形成,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本病易发生心衰,洋地黄应用较多,由于心肌变性、疤痕等改变,对洋地黄耐受性减低,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至多源性室性早搏、室速、室颤致猝死。见于心肌梗塞、心肌炎或心肌病等。
-
抗心肌抗体
概述:早在1937年,Brokman等在研究风湿热时,用盐水提取的心脏组织浸出液为抗原,建立补体结合试验,在82%的风湿热患者中检出了抗心肌抗体。1989年Schulze等报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有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腺嘌呤核苷酸易位酶,ANT)的自身抗体。80%)、风湿性心脏病(阳性率15%~
-
类固醇肌病
疾病别名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类甾醇肌病,类固醇性肌病,corticosteroidpolymyopath疾病代码ICD:G73.6*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类固醇肌病也称为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corticosteroidpolymyopathy)。(2)血清CK及醛缩酶一般正常。肌活检仅发现肌纤维大小轻微改变,可伴Ⅱ型纤维萎缩,很少肌纤维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
原发性心肌病
1980年WHO将原发性心肌病分为三型:扩张性心肌病扩张性(充血性)心肌病〔dilated(congestive)cardiomyopathy〕是原因不明的各种心肌疾病的最后结局,以心腔高度扩张和明显的心搏出力降低(心力衰竭)为特征。附壁血栓机化后可导致斑块状心内膜纤维化。常导致猝死,亦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
骨胳肌
由骨胳肌细胞构成的一种肌组织。在体内骨胳肌纤维平聚集成肌束并有结缔组织包裹,由肌束再集合成肌肉眼。肌肉收缩可牵动骨,环绕关节运动。近年来应用肌电图的方法进行研究,配合遥测技术及快速摄影等方法,在人体作各种运动时,可以测出不同部位的许多肌肉同时活动情况,使对活体上同胳肌功能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
-
克山病
生物病因学说认为由病毒感染引起。前者肌原纤维融合成均质红染物,核消失,继而坏死物通过细胞自身的及吞噬细胞的溶酶体酶溶解吸收,后者是在心肌空泡变性的基础上,肌原纤维及核发生酶性溶解液化,遗留肉膜空鞘。临床上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特别是急性左心衰竭,有咳嗽、呼吸困难、满肺水泡音等征象。
-
MI
绝大多数(95%)的心肌梗死局限于左心室一定范围,并大多累及心壁各层(透壁性梗死),少数病例仅累及心肌的心内膜下层(心内膜下梗死)。③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分布于左心室膈面,发出后降支,有的还分支至右心室膈面的一部分。
-
脂质沉积性肌病
疾病别名脂肪贮积肌病疾病代码ICD:G71.8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脂质沉积性肌病(1ipidstoragemyopathy,LSM)是指在肌肉中有异常含量的脂质沉积,且为主要的病理改变。对本病是因肉碱缺乏或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还是因其他酶缺陷所致,则须对患者肌肉进行生化检测方能明确。
-
心肌细胞
但它具有兴奋性,可以在外来刺激作用下产生兴奋;另一类是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还有一种细胞位于特殊传导系统的结区,既不具有收缩功能,也没有自律性,只保留了很低的传导性,是传导系统中的非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系统是心脏内发生兴奋和传播兴奋的组织,起着控制心脏节律性活动的作用。
-
肌肉组织
musculartissue肌组织是由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组成。在肌纤维间有神经、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分布。100μm,有多个椭圆形细胞核位于周边靠近肌膜处,肌浆中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在肌原纤维之间还有大量的线粒体、糖原颗粒等。细肌丝围绕粗肌丝排列,但它们的排列不象骨骼肌内那样整齐有序。
-
兴奋收缩耦合
兴奋收缩耦合excitation-contractionco-npling是肌纤维细胞膜所产生的兴奋至促使肌肉产生收缩的耦合过程。包括下述程序:兴奋由细胞膜通过“T”管传到包围肌原纤维的肌浆网系,使肌浆网系释放Ca2,从而使肌原纤维A、I细丝间开始相互作用,伴随ATP分解,而引起肌肉收缩。
-
肌肉
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随着人的年龄不断增长,控制骨头活动的横纹肌的弹性纤维会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呼吸方法两臂拉开时吸气,回复时呼气。3.体脂肪多的人一定要先做心肺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脚踏车等。
-
心肌梗死
绝大多数(95%)的心肌梗死局限于左心室一定范围,并大多累及心壁各层(透壁性梗死),少数病例仅累及心肌的心内膜下层(心内膜下梗死)。③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分布于左心室膈面,发出后降支,有的还分支至右心室膈面的一部分。
-
本体感受器
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肌梭时失去髓鞘,其轴突细支呈环状包绕梭内肌纤维的两端。肌梭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分布于抗重力肌,体位变时肌肉受牵拉变长,梭内肌受牵拉,感受装置敏感性增高,传出神经发出的冲动增多,到达脊髓后,经传出神经纤维使肌肉收缩。
-
应力纤维
应力纤维又叫张力纤维,是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束状纤维结构,与骨骼肌中肌原纤维非常相像。应力纤维具有收缩功能。它在细胞的形态发生、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整联蛋白介导的细胞外基质同细胞内的连接也是通过应力纤维。
-
微丝
微丝首先发现于肌细胞中,在横纹肌和心肌细胞中肌动蛋白成束排列组成肌原纤维,具有收缩功能。肌球蛋白也存在于哺乳动物的非肌细胞中(但以非聚合状态存在)。总之,微丝具有多种功能,在不同细胞的表现不同,在肌细胞组成粗肌丝、细肌丝,可以收缩(收缩蛋白),在非肌细胞中主要起支撑作用、非肌性运动和信息传导作用。
-
肌梭
肌梭是呈纺锤形,外有结缔组织被囊。此为肌梭的主要感觉末梢。此外,肌梭内也存在运动神经末梢分布。肌梭的长轴与梭外肌纤维平行,当肌肉被牵张时,梭内肌纤维也被牵张,从而刺激环状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传到中枢,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及其改变的速度情况,因此肌梭为一种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
-
超声医学
超声医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超声对人体的效应及临床应用。超声作用下血红蛋白、氢离子浓度、血糖、胆固醇、乳酸、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也有变化。超声疗法包括传统超声波疗法、小声头局部治疗、超声针灸、用大直径声头的大面积治疗(透声疗法)、应用超声波把药物推入人体内的超声药物透入疗法(声透疗法)。
-
平滑骨肉瘤
概述:平滑骨肉瘤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三个类型:①皮肤,皮下型②后腹膜,肠系膜型③血管型。治疗措施:局部广泛切除是治疗平滑肌肉瘤的主要方法,有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淋巴结清扫,有肺转移者也应采取积极态度,争取施行转移瘤切除。鉴别诊断:良性与恶性平滑肌肿瘤鉴别问题,少数情况下尚有困难。
-
细肌丝
细肌丝是组成肌节的肌动蛋白丝。生化分析表明细肌丝由三种蛋白组成,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它约占肌原纤维的总蛋白的25%。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所有细肌丝的极性相同,一端与Z线相连,另一端靠近肌节的中心,即()端靠近Z线。另两种蛋白是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
肌节
肌节是由Z线将肌原纤维分成的一系列的重复单位,每个肌节的长度约2μm,含有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二分之一I带,肌节是肌收缩的基本单位。
-
肌纤维
肌纤维是组成骨骼肌(skeletalmuscle)的肌细胞,典型的肌细胞是圆柱形的长细胞(长度为1~100μm),并且含有许多核(可多达100个核)。每个肌纤维被一层细胞质膜包被,这种细胞膜称作肌纤维膜(sarcolemma)。扁平的细胞核位于肌纤维膜的下方,并沿细胞的长度多点分布。在肌细胞的细胞质中由成束的肌原纤维。
-
C-蛋白质
C-蛋白质为肌肉调节蛋白质。分子量约14万,在肌原纤维A带中的A丝上,显示43纳米周期,常混存于肌球蛋白的材料中。为G.Offer(1972)所发现。
-
纤维
细胞壁肥厚,一般可发生木质化,但也有时单由纤维素组成。纤维几乎存在于植物体的所有部分,特别是在皮层、中柱鞘、筛管部、木质部、叶柄、叶片等更为显著,构成为机械组织。(2)在动物方面如细胞本身细长的肌纤维、细胞原生质突起的神经纤维以及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一些非细胞性成分等,习惯上均称之为纤维。
-
膀胱平滑肌瘤
发病机制:根据肿瘤部位与膀胱壁的关系分为膀胱黏膜下、膀胱壁间和膀胱浆膜下3型,其中以膀胱黏膜下型最为常见,约占63%,其次为膀胱浆膜下型,约占30%,膀胱壁间型占7%。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伴有血尿时可有红细胞。膀胱平滑肌瘤的治疗:膀胱平滑肌瘤为良性肿瘤,治疗应以保存膀胱为原则。
-
肾小球旁器
肾小球旁器是位于肾小体的血管极、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小三角区,是入球小动脉和远曲小管特殊分化的部分。由球旁细胞,系膜细胞和致密斑细胞组成。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cells)是接近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分化的上皮样细胞。
-
膀胱平滑肌良性肿瘤
发病机制:根据肿瘤部位与膀胱壁的关系分为膀胱黏膜下、膀胱壁间和膀胱浆膜下3型,其中以膀胱黏膜下型最为常见,约占63%,其次为膀胱浆膜下型,约占30%,膀胱壁间型占7%。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伴有血尿时可有红细胞。膀胱平滑肌瘤的治疗:膀胱平滑肌瘤为良性肿瘤,治疗应以保存膀胱为原则。
-
平滑肌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平滑肌瘤是皮肤平滑肌细胞的良性肿瘤。发生肉瘤者极少,一般平滑肌肉瘤并不是在原有平滑肌瘤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多数不含有肌原纤维。肌束在HE染色切片内呈淡红色,正如胶原一样,因此不易区别。通常本病需要与神经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球瘤、纤维瘤等区别,此时,活检甚为重要。
-
恶性神经鞘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恶性神经鞘瘤又称神经纤维肉瘤,来源于周围神经的低分化梭形细胞肉瘤,多发生在成人和老人。4.恶性上皮样雪旺瘤:瘤中出现上皮样或腺样细胞分化。肿瘤生长缓慢,一般在5年以上,常同时伴有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诊断检查:应与下列疾病区别:①纤维肉瘤,常无包膜,较少出血和坏死。
-
M-蛋白质
M-蛋白质为肌肉调节蛋白质。分子量约15.5万。为A带的中央支持着肌球蛋白的M线的组成成分。占肌原纤维蛋白质的0.5%。为真崎知生(1968)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