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数
常量是在某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或在某些条件下)保持不变的量。亦称常数。对事物进行量的度量时,那些在度量过程中静止的或不变的事物,可用常量来表述。如某医院年末统计有10个病区、300张床位,其中的10、300是常量。
-
分配定律
一种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中都能溶解,当建立平衡后,该物质在两种液相中的浓度比是常数,这就是分配定律。应用分配定律的操作是萃取,它是富集和分离物质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分析、提纯和化工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cA和cB——分别为某溶质在溶剂A和B中的物质的量浓度。
-
水的离子积
在一定温度下,水中[H]和[OH-]的乘积(Kw)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水的离子积(曾用名:离子积常数)。水的电离[H2O(l)H(aq)OH-(aq)]达到平衡后,平衡常数是水是纯液体,[H2O]可看作是一个常数,所以Kw=[H][OH-]。这就是说,在任何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同时存在H和OH-,只不过[H]和[OH-]的相对大小不同而已。
-
范特荷甫定律渗透压公式
范特荷甫定律渗透压公式是1886年范特荷甫(van’tHoff)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一条规律:对稀溶液来说,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由此可见,渗透压公式中,对电解质溶液来说,浓度cB(或mB)是1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分子与离子总物质的量,称为渗透物质的量浓度。
-
溶度积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它的饱和溶液中达成溶解平衡时,离子浓度(严格说应为离子活度)的幂乘积,叫溶度积,习惯上用Ksp表示。溶度积数值的大小表示电解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难溶盐BA与其饱和溶液共存时,存在下列平衡:BA(s)B(aq)A-(aq)其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spφ称为标准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
太阳常数
地球每天绕着通过它本身南极和北极的“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每天中午时分,太阳的高度总是最高。在热带低纬度地区(即在赤道南北纬度23°27′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有两次垂直入射,在较高纬度地区,太阳总是靠近赤道方向。因此人们就采用所谓“太阳常数”来描述地球大气层上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
变构理论
为了说明变构效应中(3)的定义现象而提出的理论。底物不存在时Tn比Rn稳定,平衡常数L=〔Tn〕/〔Rn〕大于1。但是如果底物仅和R结合,对这种蛋白质溶液加入底物,随其浓度逐渐上升,脱离Rn状态的分子的比率逐渐增加。现在废物-酶复合物的解离常数是Ks,底物浓度为〔S〕,若令〔S〕/Ks=a,在越大,S型的特点就越显著。
-
量子
微观世界的某些物理量不能连续地变化,只能以某一最小单位的整数倍发生变化,这种最小单位称为各该量的量子。1900年由物理学家普朗克(1858~他发现不同频率的光的量子能量多少不一样,和频率成正比,等于频率乘上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叫普朗克常数,数值是6.624×10-27。电磁放射学的量子称为光子。
-
活化能
对元反应来说,阿伦尼乌斯公式中的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跟所有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差。只有这个能量超过某一数值(叫临界能εc)时反应才能发生,碰撞理论就把εc×NA=Ec叫做反应活化能(NA是阿佛加德罗常数)。一般的中和反应Ea<40kJ/mol,所以中和反应速率很大,用通常的方法难以测定。
-
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性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跟溶入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而跟溶质的本性无关。这种性质叫做稀溶液的依数性。式中△tf是凝固点下降度数(纯溶剂凝固点和溶液凝固点的差),Kf是溶剂的凝固点下降常数(只跟溶剂有关),mB是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
温度系数
温度系数是当把与生物学过程有关的反应速度常数定为k时,则(△k/△T)/k就称为温度系数。通常k和绝对温度之间具有下列关系(阿仑尼乌斯公式):k=Aexp(-E△/RT)这里A是频率因子,EA为活化能(activationener-gy),R为气体常数。对生物体的复合过程,根据决定总体速度的各阶段的特征,作为总体速度和温度依赖性的变化。
-
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是药物在给药后的任何时间起,在原有血药浓度的基础上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对一个具体药物来说,都是固定的常数,该常数称为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符号为t1/2。
-
折射
光坡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传播方向产生偏折现象就称为折射。折射都服从折射定律。2.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的比值,对于一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第二媒质对第一媒质的相对折射率”。一般讲,介质密度愈大,其折射率愈高。制造光学器件用的玻力,其折射在1.5~
-
唯象中医学
概念:唯象中医学是运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知识和语言,从现象的总结和概括形成系统理论的中医学说。唯象中医学的特点:唯象中医学的特点最重要的有三:唯象性,其研究层次是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现象,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如实地、系统地总结现象,从中找出规律,概括为理论,不要求揭示出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的内在根据;
-
紊乱学
费根鲍姆研究发现,紊乱现象的发生存在着数学模式,他证明,一个系统在趋向紊乱时的周期倍增速度为4.669201609…紊乱是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的重大现象,中医的腐因、病机理论都深刻反映着紊乱现象,现代医学也越来越多地以“紊乱”命名疾病,运用紊乱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病因、病机,有重要意义。
-
酶的转换数
酶的催化效率可用酶的转换数表示。在酶浓度一定,底物浓度大大大于酶浓度[Et]情况下,酶对特定底物的最大反应速度(Wmax)也是一个常数。K3表示酶被底物完全饱和时,每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所能转化底物的分子数,称为转换数(turnovernumbeTN),也称为催化常数kcat。
-
初期生长指数
初期生长指数亦称初期生长常数(initialgrowthconst-ant)。是指体形变异(allometry)公式y=bxn的常数b而言。亦即x=1时的y值。生物学的意义不大,但作为发生初期的器官或部分大小的指标还是有意义的。
-
初始条件
初始条件指在微分方程的讨论中,未知函数在初始时刻所满足的条件。即在计算开始时的变量值。设已知在某一时刻t=t0,镭的份量是R0克,要确定镭在任意时刻t的份量R(t)。由于dR(t)/(dt)是镭的增长速度,所以它的裂变速度应该是-dR(t)/(dt)从而按裂变规律,有dR(t)/(dt)=-kR(t),其中k是比例常数。
-
摩尔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等于0.012kg12C的原子数,该数量就叫1摩尔。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必须指明,如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1mol12C的质量是12g,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粘度测定法
粘度系指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本药典中采用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或特性粘数以表示之。本药典采用在规定条件下测定供试品在平氏粘度计中的流出时间(s),与该粘度计用已知粘度的标准液测得的粘度计常数(mm2/s2)相乘,即得供试品的运动粘度。按下式计算特性粘数:1nη[r]特性粘数[η]=────c式中η[r]为T/T[0];
-
盐类水解
在水溶液中,有些盐类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溶液呈现碱性或酸性,这种现象叫做盐的水解。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中和反应放热,水解必然吸热,因此升高温度能促进盐类水解。所以,配制氯化铝、氯化铁、氯化亚锡溶液时,要预先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以抑制盐类的水解。
-
适应水平
机体受刺激作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体的特性,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机体的适应水平(adaptationlevel)。引起机体某种反应或使机体产生中性反应的刺激值称为适应水平。其关系可用下式表示:AL=K(SP.bq.Rr)式中:AL为适应水平,K为经验常数,p、q、r也为常数,且p+q+r=1。
-
GBZ/T 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ICS13.100C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189.10—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MeasurementofPhysicalAgentsinWorkplacePart10:ClassificationofPhysicalWorkload)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7年04月12日发布,自2007年11月01日起实施。
-
晶格能
设计一个热化学循环,然后根据实验测得的热化学量(如生成热、升华热、离解热、电离能、电子亲合势)进行计算。影响晶格能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离子半径、离子电荷以及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等。例如,根据晶格能大小可以求得难以从实验测出的电子亲和势,可以求得离子化合物的溶解热,并能预测溶解时的热效应。
-
质量作用定律
质量作用定律是:在一定条件下,基元反应的速率跟反应物浓度的指数幂的乘积成正比。同一反应的k值,跟反应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而跟反应物浓度、压强无关。由反应物分子(或离子、原子、自由基等)直接作用而生成新产物的反应,叫做元反应。由质量作用定律可知,简单反应的反应级数跟它相应的元反应的反应分子数相同。
-
电离度
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经发生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分子总数(包括已电离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叫做电离度。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Ki可以通过下式换算:式中C是溶液的浓度。强电解质在稀溶液中完全电离(α=100%)。但是,由于离子浓度大,离子间距离小,强烈的静电作用限制离子的自由移动。
-
葛属
中文名葛属拼音名geshu拉丁名Pueraria中国植物志41:219描述PuerariaDC.葛属,蝶形花科,约20种以上,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日本,我国有12种,广布于各省,其中野葛P.lobata(Willd.)Ohwi是很好的覆盖植物,有固砂作用,花入药,地下部的淀粉可食,至华南栽培的粉葛P.thomsoniBenth.,其地下部含淀粉尤富,可为蔬菜食用。
-
胀果芹属
中文名胀果芹属拼音名zhangguoqinshu拉丁名Phlojodicarpus中国植物志55(3):120描述PhlojodicarpusTurcz.exLedeb.胀果芹属,伞形科,2种,分布于苏联西伯利亚至我国东北和西北部,其中胀果芹P.sibiricus(Steph.)K.萼齿披针形;果长圆形,背部扁压,果棱粗大突起,侧棱翼状,果皮肥厚,近木质化,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2。
-
常量
常量是在某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或在某些条件下)保持不变的量。亦称常数。对事物进行量的度量时,那些在度量过程中静止的或不变的事物,可用常量来表述。如某医院年末统计有10个病区、300张床位,其中的10、300是常量。
-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magnetic-fieldstrength)矢量场量H,在给定点,等于磁感应强度除以磁常数,并减去磁化强度。
-
气数
气数指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谓气数是用来标志万物化生的时间节律的。
-
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容积速度,其单位通常以ml/min或L/min来表示。因此泊肃叶定律又可写为Q=π(P1-P2)r4/8ηL2.层流和湍流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方式可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类。一般当Re数超过2000时,就可发生湍流。由上式可知,在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滞度低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湍流。
-
辐射能
辐射能(radiantenergy)是指自资源中释放的能量。传统的能量单位是电子伏特(eV,能量单位)。X射线光子或γ射线光子的辐射能与辐射频率有关,符合E=hv公式,其中h为普朗克(Planck)常数。
-
最大缩短速度
最大缩短速度maximumshorteningvelo-city指肌肉在没有负荷状态下收缩时的缩短速度,用Vmax表示。最大缩短速度可随肌肉的种类而有显著的差异,青蛙的骨骼肌在常温下每秒缩短是肌长的数倍至10倍。根据滑动学说,最大缩短速度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间的结合、解离的反应常数所决定的量。
-
半透性
半透性是膜或膜状结构只容许溶媒(通常是水)或部分溶质透过,而不容许其他溶质透过的性质。自H.DeVries(1871)发现细胞的半透性以来,一直把它归因于细胞膜的性质,细胞膜实质上一般可作为半透膜来看待,但严格地讲,那只不过是溶质的渗透速度显著地小于溶媒的渗透速度。
-
豌豆试验法
豌豆试验法是取黄化豌豆上胚轴(图中的A)的节间切段(B),纵向劈开大半部(C)浸于水中,就会向外弯曲(D),但浸于植物生长素溶液中时,则与此相反,而是向内侧弯曲(E)。在溶液的一定浓度范围内(如吲哚-3-乙酸为10-5-10-7M;α-萘乙酸为5×10-6-5×10-7M),弯曲角(α)与植物生长素浓度的对数成正比。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与这种化学传递的EPSP相对应,电传递的EPSP是因突触前纤维的动作电流,通过电紧张的结合,流到突触后神经元而发生的,其时间过程也与动作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对应。
-
温度-反应速度关系
物理过程及光化学反应为1—2,化学反应及生物反应为2—3。后来H.Eyring(1935,1938)将绝对反应速度理论(Theoryofabsolutereactionrates)扩展,拟将生物反应看作是酶反应与酶的热变性反应的复合体系,来分析其对温度的依赖性,这种尝试在细菌的发光等方面得到一定的证实。
-
习惯强度
习惯强度是赫尔(C.L.Hull)的学习理论(S-R理论)的核心概念。这是一种强化,由于这种强化而刺激和反应之间发生结合。这是强化尝试数(N)的增大的函数,以sHR=1-10-aN表示(a是常数)。习惯强度在动因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彼此相乘的作用而决定反应势(sER)。
-
体积功
体积功是把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功分解成体积功W体(即由于体系体积变化而引起的功)和非体积功W′(除体积功以外的其它所有的功,如电功等)。这时:ΔU=Q-W体W体=p外(V2-V1)=p外ΔV式中p外——恒定外压,kPa;R——气体常数(R=8.314J·mol-1·K-1);
-
有效成分
有效成分又称活性成分,是指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理活性,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的单体化合物。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的有效成分被发现,如青蒿中抗疟的活性成分青蒿素。田七的止血活性成分田七氨酸、水飞蓟中具有保肝作用的活性成分水飞蓟素等。
-
活性成分
有效成分又称活性成分,是指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理活性,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的单体化合物。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的有效成分被发现,如青蒿中抗疟的活性成分青蒿素。田七的止血活性成分田七氨酸、水飞蓟中具有保肝作用的活性成分水飞蓟素等。
-
离子晶体
正、负离子按确定的比,通过离子键结合而向空间各方向发展成有规则排列的晶体,叫做离子晶体。离子晶体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是电的良导体。例如ZnS,负离子可采取A1型立方密堆积和A3型六方密堆积等两种方式,又正、负离子半径比决定晶体中正、负离子的配位数都是4,于是就产生立方ZnS和六方ZnS等两种晶型结构。
-
布朗运动
不少科学家研究胶体,1930年爱因斯坦根据布朗运动导出粒子的半径与平均位移的关系,测得阿佛加德罗常数是6.08×1023,跟用其他方法测得的数据很接近,终于使分子运动论得到验证而被公认。
-
相对生长
相对生长relativegrowth指生物体的整体生长与部分(器官)生长、体重与身长、或某一部分的生长与其他部分生长的相对关系。其余都是常数,A1为整体重可能达到的最大值,A2为器官重可能达到的最大值。
-
角度分布图
角度分布图是将径向部分视为常量来考虑不同方位上ψ的相对大小,即角度函数Ylm(θ,)随ψ,变化的图像,这种分布图只与l,m有关,而与n无关。轨函在空间的正负值可用以方便地判断原子相互靠近时是否能有效成键。它反映了单位立体角dΩ内电子出现的几率(球面具有立体角Ω为4π)。
-
物理光学
物理光学是从光的波动性出发来研究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的学科,所以也称为波动光学。波动光学的基础就是经典电动力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波动光学不详论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与物质结构的关系,而侧重于解释光波的表现规律。也能解释色散现象和各种媒质中压力、温度、声场、电场和磁场对光的现象的影响。
-
半衰期
在发生放射性衰变时,放射性元素的核素减少到原有核素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叫做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一个特征常数,它一般不随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的变化,元素所处状态(游离态或化合态)的不同和起始元素质量的多少而改变。理论上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数只有经历无限长的时间后才变为零。
-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旧名溶媒)。溶剂分极性溶剂(高介电常数)和非极性溶剂(低介电常数)两类。芳香烃(如苯)的溶解能力强于脂肪烃(如汽油)。很多有机物也作为溶剂使用,常称为有机溶剂,如醇、酯、醚、酮和卤代烃。化学工业生产大量的有机溶剂,它们在涂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中有广泛的应用。
-
数学模型
概述:数学模型是关于所研究对象(现实原型)的本质特征和关系的数学表达,是数学方法的一种基本形式。描述随机现象的或然性模型;数学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在一般医学研究中,确定性和或然性模型已有较多应用;在中医现代研究中,由于所涉及的生理、病理现象的复杂性,需要并已开始应用模糊性模型和突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