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怖症
在挪威Torgersen(1983)双生子调查发现,13对单卵双生子中有4对(3l%)同患惊恐障碍和(或)广场恐怖症。可乐定激发试验引起的生长激素反应迟钝,提示本病患者有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功能失调。广场恐怖症起病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惊恐发作,害怕单独出门或单独留在家里,担心自己出现惊恐发作时无亲友在身旁救助;
-
恐惧
恐惧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之一,指有机体在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体验。《灵枢·淫邪发梦》:“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只有心理素质不好的人或在睡眠发生心跳过快过慢时才会引起恐惧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恶梦。DSM-IV-TR定义了两类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特殊恐怖症[1]。
-
恐怖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5.不符合焦虑症、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之诊断标准。用药原则1.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以行为治疗为常用,可采用暴露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及放松训练。并可辅以认知治疗及催眠治疗。2.应用基本药物解除伴发的焦虑及忧郁情绪。
-
儿童期恐怖性障碍
儿童期恐怖性障碍(phobiadisorderofchildhood)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然安慰解释,仍不有清除恐惧,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当惊恐时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出汗、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
猛烈冲击法
猛烈冲破法也称猛烈冲击法(implosivetherapy),由Stample和Ievis(1967)提出,即采取一次突破方式,直接通过患者想像或体验某种恐怖症境遇(或某种恐怖客体)存在的场面。已有不少医生强调,此类疗法较系统脱敏法有更明显的效果。
-
领悟疗法
领悟疗法,亦称中国的心理分析法或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法。其原理是用患者容易理解的,符合其生活经验的解释使其理解、认识并相信他的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可以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适应症:焦虑性抑郁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症、“转化性”疾病、“躯体化”疾病、性心理变态等。
-
焦虑性障碍
焦虑性障碍是以焦虑为显著特点的一组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各种恐怖症等。
-
猛烈冲破法
猛烈冲破法也称猛烈冲击法(implosivetherapy),由Stample和Ievis(1967)提出,即采取一次突破方式,直接通过患者想像或体验某种恐怖症境遇(或某种恐怖客体)存在的场面。已有不少医生强调,此类疗法较系统脱敏法有更明显的效果。
-
自知力
自知力也称为洞悉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的异常或病理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认识到自己的疾病。例如,一个恐怖症患者害怕人群,他认识到这种恐惧并无客观根据,根本没有必要,乃是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正常,即被认为有自知力。而自知力恢复又是判断精神病痊愈的主要根据。
-
置换
心理学名词·置换:置换指把自己的感情改为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贯注的)客体(对象),而不是针对能引起这种感情的人或情景。置换包括用某一事物或陌生人来轻易地代替那个在感情上占重要地位的人物。大多数恐怖症、多数癔症性转换反映以及某些偏见,也都涉及置换。
-
病理性恐怖
病理性恐怖指一种不以患者的意愿为转移的、却无法自控的恐怖情绪。轻者恐惧,提心吊胆,严防恐怖对象的出现,重者惊呼,狂跑,逃避恐怖场所,挣扎逃命,极度的恐慌可使患者呆若木鸡或呈木僵状态,常见的疾病:恐怖症,惊恐障碍,严重的幻觉妄想状态,或伴有意识障碍的器质性,症状性精神病。
-
心理社会性延缓
心理社会性延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E.H.埃里克森提出来的。他们的理想不是做社会的创造者或继承者,而是要当社会的“评论者”。他们批评、指责社会,但却不积极参加社会的变革活动,甚至不愿努力学习。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信息传递较快,青年一代有可能对社会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引起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
-
疲劳恐怖症
疲劳恐怖症指对疲劳产生的病态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