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肠
广肠为人体部位名,指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的肠段。《黄帝内经灵枢·肠胃》:“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证治要诀》:“广肠,言其广阔于大小肠也。”
-
后重
《医贯·痢疾论》:“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
-
里急后重
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参见痢疾:痢疾《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
-
肠
有大肠、小肠、广肠等。在肠中除了由开口于其前部的肝、胰以及肠壁上的肠腺等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以进行消化之外,还进行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肠具有典型的管状器官的组织结构,内层有上皮以及与之相连的结缔组织的粘膜层,中层是环肌和纵肌层,外层则有少量结缔组织和覆盖于其外表面的腹膜上皮形成的浆膜层。
-
肠(疒^颓)
肠(疒^颓)病名。出《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五。①指因寒湿侵犯下焦而诱发少腹、阴睾牵引作痛,或肿坠痒疼之病证。治宜散寒祛湿止痛之剂,可选木香金铃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起因为房室过度,治用茱萸内消丸等方。②指脱肛,即直肠之脱出。多因“脉涩,气少血多而寒,故冷气冲下,广肠脱出,名曰肠(疒^颓)。”
-
四物汤加黄芩黄柏槐花方
《医方考》卷六:组成:当归、芍药、川芎、生地黄、酒黄芩、酒黄柏、炒槐花。主治:内热痔漏下血。各家论述:痔漏,广肠之毒也。一有病根,则劳思便作,饮酒便作,所以然者,内热而血妄行也。是方也,生地、槐花、黄芩、黄柏,清其热也;
-
辟
《素问·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块然而不痛。”《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见“辟积”。《素问·气交变大论》:“筋骨并辟,肉瞤瘛,”张介宾注:“并,拘挛也。《三国志·华佗传》:“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
阴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夫阴 ,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有睡卧膋系延入胁下者,有坠入囊中者,或遇疲劳,天色变动,逼上囊根,肿急作痛过于寒疝,得暖则下,其如卵胀,有作热生脓为痈溃烂者,比比有之。”《医学入门》卷五:“卵癫,玉茎肿硬,引脐绞痛,甚则阴缩肢冷,囊上生疮生痈。”治宜大戟丸。
-
后血
后血的病因病机: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后血的分类:《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痢疾亦见血便应予区别。
-
近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病脉证并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证治汇补·下窍门》:“或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外风可选用槐角丸或柏叶汤;脏毒:1.脏毒指一种内伤积久所致的粪后下血。治宜清解热毒为主,选用槐花散、脏连丸、黄连解毒汤、清胃散、防风黄芩丸等方。
-
便血·肠风伤络证
定义:便血·肠风伤络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intestinalwindinjuringcollaterals)是指热邪灼伤血络,以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