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气
不得气为针灸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参见“针刺感应”:针刺感应为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
-
候气
概述:候气:1.针刺术语;3.诊候脉气病候。指当针下不得气时,医者采取留针或间歇运针以待气至的方法。《针经指南·标幽赋》:“次察应至之气…如仍不得气,可予手法刺激,如提插、捻转,或改变针刺方向等以使得气。《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可刺之。”
-
进法
进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意指应结合男女、肥瘦、四时等因素以掌握进针深浅,并适当捻转以达到气至。
-
蜡针疗法
概述:蜡针疗法将刺入人体内的毫针用蜡液加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腰部劳损,关节或肌肉风湿痛,韧带伤痛,胃肠炎等病症。52℃之间,为适宜的治疗温度,对皮肤及组织不会造成损害),把蜡瓶套在针柄及部分针体上。蜡针疗法的效果取决于针刺得气与否,若不得气,加上温热刺激亦得不到预期效果。
-
留气之诀
留气之诀即留气法。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
留针候气法
留针候气法为候气法之一。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经施行一定针刺手法后仍不得气者,可将针留于穴内以待气至。
-
流气
流气即留气法。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
流气法
流气法即留气法。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
搜气法
搜气法为针刺催气方法之一。指针刺入所定深度后,尚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进行针刺的方法。
-
置针
置针即留针。留针指针刺入穴位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刺法的特点将针留置适当的时间。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若不得气时,亦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
留针
概述:留针(retentionofneedle)是指进针后将针体留在人身体内。针刺入穴位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刺法的特点将针留置适当的时间再予出针。若不得气时,亦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即通过留针以候气。毫针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便改变体位,以防发生弯针等意外。
-
留气法
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
乳痨·阴虚痰热证
定义:乳痨·阴虚痰热证(mammarytuberculosis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phlegm-heat)是指阴虚痰热,以皮色暗红,肿块变软,溃后脓出稀薄,有败絮状物,伴潮热盗汗,神疲乏力,颧红,形瘦,食欲减退,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为常见症的乳痨证候。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乳痨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