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风下血
肠风下血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即肠风,详该条。
-
八宝金药墨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处方胡连2钱,川连2钱,梅片3钱,麝香3分,珍珠3分,牛黄5分,僵蚕1钱,青黛7分,草霜1钱,礞石2钱,大黄1钱,熊胆5分,灯心灰5分,五倍子3钱,山慈菇3钱,甘草3钱,玄明粉1钱,硼砂2钱,琥珀1钱半,薄荷叶2钱,荆芥1钱。治肿毒溃后不能收口,先煎甘草水洗过,用水磨搽;
-
三效散
《普济方》卷三八八引《全婴方》:方名:三效散组成:石榴皮(研末)、五倍子(研末)、茄蒂(烧灰存性,为末)。主治:小儿粪前后血,并肠风下血,久不瘥。粪后下血,五倍子末,煎艾汤调下;主治:下焦热,小便出血。用法用量:加葱白7根,灯心50茎,生姜7片,水煎服。
-
倍灵丸
《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卷四别名倍槐丸处方槐花6两,五倍子3两,五灵脂3两。功能主治肠风下血。《洪氏集验方》卷四:方名:倍灵丸别名:倍槐丸组成:槐花6两,五倍子3两,五灵脂3两。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倍槐丸(《魏氏家藏》卷七)。
-
马甲子根
《*辞典》:马甲子根: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MǎJiǎZǐGēn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马甲子的根。原形态:马甲子,又名:铁篱笆(《草木便方》),竻仔、雄虎刺、石刺木、乌刺仔、刺盘子、狗骨竻、秤锤竻。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跌打损伤,散瘀血,消肿。(《广西中药志》)②治风湿痛:马甲子根浸酒,内服外擦。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
-
皂荚子
《*辞典》:皂荚子:出处:《雷公炮炙论》拼音名:Z oJi Zǐ别名:皂角子(《千金方》),皂子、皂儿(《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功能主治:润燥通便,祛风消肿。治大便爆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疮癣。⑤《医林纂要》:杀疳虫。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
-
内补黄耆散
处方:黄耆60克(锉)当归30克(锉;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不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圣惠》卷六十:组成:黄耆2两(锉),当归1两(锉,微炒),芎2两,甘草2两(炙微赤,锉),龙骨2两,槐子2两(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芍药2两。制备方法:上为散。
-
茄叶
《*辞典》:茄叶: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Qi Y 来源:为茄科植物茄的叶片。全植物含胡芦巴碱、胆碱、腺嘌呤、咪唑乙胺、澳洲茄胺、龙葵碱、精氨酸葡萄糖甙、咖啡酸等。治血淋,下血,血痢,阴挺,齿匿,口蕈。(《纲目》)③治钩虫初感染:茄茎叶煎浓洗。换药时可用淡茶水或生理盐水洗去刨面污物,再行上药。
-
梧桐根
性味:①《草木便方》:甘,②《重庆草药》:味淡,性平,无毒。治风湿关节疼痛,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福建民间草药》)②治哮喘:梧桐根五钱至一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③治骨折:梧桐根皮、三百棒、震天雷、大血藤,捣敷或水煎服。⑤治肿毒:梧桐根、水桐根、桂花树根皮、薴麻根。
-
翻白柴
《*辞典》:翻白柴: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FānB iCh i别名:木帚子(《中国树木分类学》),柳叶栒子(《经济植物手册》),把把柴(《四川中药志》)。子房半下位,花柱数枚,离生。生境分布:生于山顶岩石等处。性味:性凉,味苦,无毒。功能主治:除风热。②治肠风下血:翻白柴、野地瓜根、白麦、酸汤杆、槐花。
-
见血清
《中医大辞典》·见血清:见血清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别名:羊耳蒜、黑兰、肉螃蟹来源及产地:兰科植物脉纹羊耳兰Liparisnervosa(Thunb.)Lindl.的全草。2.治热毒疮疡,创伤出血。原形态:脉羊耳兰,多年生草本。唇瓣紫色或紫红色,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钝或凹入,基部有2个小瘤体;清热解毒。肺热咯血;
-
松木皮
《*辞典》:松木皮:出处:《纲目》拼音名:SōnɡM P 别名:赤松皮(《千金方》),赤龙鳞(《永类钤方》),赤龙皮(《纲目》)。附方:①治风湿性关节炎:松树皮(去粗皮)、锦鸡儿根、茜草、络石藤各五钱,虎刺一两。(《经验良方》)⑥治皮肤瘙痒症、漆疮、湿疹:松树皮煎汤熏洗。无渗出液者,用香油调成糊外敷。
-
剪红丸
《永类钤方》卷四:剪红丸:别名:秦川剪红丸(《奇效良方》卷十六)。摘录:《普济方》卷一六九引《医学切问方》《赤水玄珠》卷十三:剪红丸:处方:雷丸、槟榔、三棱、莪术(各醋煮)、木香、芜荑、黑丑、狗脊、大黄、使君子、鹤虱、牙皂、锡灰、茵陈、黄丹各等分。酒痢、酒积,百药煎汤送下;肠风下血,煎山桅子汤送下;
-
保童肥儿丸
《外科传薪集》处方参叶5钱,金樱子(去核)1两,山楂肉2两,麦芽1两,建莲4两,五谷虫2两,茯苓1两,芡实1两,薄橘红1两,白术2两,使君子5钱,肥知母1两,鸡内金1两,砂仁5钱,青皮1两,地骨皮1两(炙)。制法上为细末,莲子粉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肥儿。用法用量小儿疳积,米汤化服;肠风下血,石榴皮烧灰调服。
-
橡实壳
《*辞典》:橡实壳:出处:《唐本草》拼音名:Xi nɡSh K 别名:橡斗壳(《日华子本草》),橡豆子壳(《余居士选奇方》),橡子壳(《玉楸药解》)。②《日华子本草》:止肠风,崩中,带下,冷热泻痢。(《仁斋直指方》)②治肠风下血:橡豆子壳,用白梅肉填满,两个合定,铁线扎住,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
木馒头
性味:甘。(《慎斋遗书》)⑦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博,或饮酒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或肛门脱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败樱(?(《局方》肠风黑散)⑧治久年痔漏下血:干姜、百草霜各-两,木馒头二两,乌梅、败棕、柏叶、油发各半两。
-
凉血清肠散
《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凉血清肠散:处方:生地黄当归芍药各3.6克防风升麻荆芥各3克黄芩(炒)黄连香附<炒)川芎甘草各1.5克功能主治:凉血清肠。治大肠热甚,肠风下血,脱肛。用法用量:水煎服。
-
百尾笋
《中医大辞典》·百尾笋:百尾笋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四川中药志》记载的竹凌霄之别名。药理作用:本品提取物,经动物试验证明有强心作用。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润肺止咳,健脾消积。治虚损咳喘,痰中带血,肠风下血,食积胀满。(《贵阳民间药草》)②治肺气肿:竹林霄、白鲜皮、鹿衔草,炖鸡服.
-
鸽
《*辞典》:鸽: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Gē别名:鹁鸽(《食疗本草》),飞奴(《开元天宝遗事》)。①孟诜:调精益气,治恶疮疥癣,风疮白癜,疬疡风,炒热酒服。⑤《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干血劳,月经闭止,截疟,疗肠风下血。(《食医心镜》)②治久疟:鸽肉蒸食。今世劳怯人多畜养及煮食之,殊未当也。
-
橄榄核
《*辞典》:橄榄核:出处:《纲目》拼音名:GǎnLǎnH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生境分布:主产福建,此外,广东、广西亦产。功能主治:消诸鱼骨鲠,治胃痛,疝气,肠风下血。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磨汁涂。(《杨氏家藏方》橄榄散)③治耳足冻疮:橄榄核烧研,油调涂之。
-
葛花
顶生小叶柄较长;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2.甘葛藤藤本。①萼片上下表皮都着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单列,基部2个细胞小型,先端细胞细长,末端锐尖;(2)粉葛花粉末发棕蓝色。3.《滇南本草》: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
-
丝瓜根
花萼筒钟形,被短柔毛;化学成份:丝瓜根含泻根醇酸(bryonolicacid)[1]药理作用:丝瓜根中所含的泻根醇酸给小鼠腹腔注射可抑制其I型变态反应(即被动超敏反应,先在小鼠两耳局部注射卵蛋白抗血清,48h后,静注抗原卵蛋白和Evans蓝深液,30min后测定蓝染料渗入耳朵的量)。性寒功能主治: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主偏头痛;
-
山藿香
《*辞典》·山藿香: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ShānHuòXiānɡ别名:血见愁、血芙蓉(《生草药性备要》),野石蚕、野薄荷、仁沙草、苦药菜、假紫苏(《广西中兽医药植》),皱面草、方枝苦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肺形草(《福建中草药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山藿香的全草。上面绿色,秃净,主脉上具短毛;
-
西瓜子壳
《*辞典》:西瓜子壳:出处:《本草撮要》拼音名:XīGuāZǐK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种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西瓜条。功能主治:《本草撮要》:治吐血,肠风下血。附方:治肠风下血:西瓜子壳、地榆:白薇、蒲黄、桑白皮,煎汤服。(《中国医学大辞典》)摘录:《*辞典》
-
五效丸
《纲日拾遗》卷八引《慈航活人书》:组成:豆腐锅巴1两,川连1钱。主治:赤白带下,热淋尿血,肠风下血。赤带,蜜糖滚水吞下;白带,砂糖汤下;热淋尿血,白汤下;制备方法: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
通玄二八丹
别名:通元二八丹(《类证治裁》卷三)。治积聚、泄痢,内有积热者。如治泄利,饭后茶清下即止。摘录:《医学入门》卷七《扶寿精方》:方名:通玄二八丹别名:通元二八丹组成:黄连8两(去毛,雅州者),当归(酒浸)5钱,生地黄(酒浸)5钱,白芍药5钱,乌梅肉5钱。主治:积聚,泄痢肠滑,肠风下血。
-
爬山豆根
《*辞典》:爬山豆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P ShānD u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三棱枝杭子梢的根。叶柄有翅,小叶柄密被白毛;苞片宿存,线状披针形;生境分布:生山坡林下或草丛中。治高热,赤痢,肠风下血,吹乳,跌打损伤,月家病。捣绒,炒热外敷乳上。⑥治赤痢,肠炎,肾炎: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
-
黑塔子根
《*辞典》:黑塔子根: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HēiTǎZǐGēn别名:油柿根(《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柿科植物福州柿的根。11月采挖,晒干。雌花多为单生,花萼4深裂,阔卵形,先端尖,两面生柔毛,宿存,萼片于花后增大;附方:①治肠风下血:黑塔子根四两,牛奶子根二两,落地金钱二两,葛菌二两。炖猪大肠服。
-
炒刺猬皮
刺猬皮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刺猬皮味苦,性平。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
滑石粉炒刺猬皮
刺猬皮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刺猬皮味苦,性平。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
砂炒刺猬皮
刺猬皮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刺猬皮味苦,性平。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
治肠风下血丸
《医学正传》卷五:方名:治肠风下血丸组成:干柿饼(烧存性)2两,乌梅(烧存性)2两,油瓶箬(已酒过1年者,或2-3年者尤良,烧存性)2两,槐花5钱(炒焦黑),百药煎1两(如无,以五倍子炙焦黄代之),枳壳5钱(麸炒黄色)(或加槟榔5钱)。主治:肠风下血。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神效奇方
《嵩崖尊生》卷八:方名:神效奇方组成:蒲黄1钱(炒),皂荚1钱(炒黑),黄连3分(炒),槐角1钱(炒黑),棕灰5分,槐花2钱(炒黑)。主治:肠风下血。用法用量:柏叶捣汁,和药煎服。
-
秘方枳壳汤
《医学正传》卷五引《局方》:方名:秘方枳壳汤别名:枳壳汤、枳壳川连汤组成:枳壳1两(麸炒黄色),黄连2两(以槐花4两同炒,去槐花不用)。主治:大便肠风下血。膏粱厚味,致热积腹痛。用法用量:量水煎浓汁,食前温服。附注:枳壳汤(《杏苑》卷五)、枳壳川连汤(《症因脉治》卷四)。
-
秘传治肠风下血丸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治肠风下血丸组成:干柿饼(烧存性)2两,酒瓶箬(包酒过2-3年者,烧存性)2两,乌梅肉(烧存性)2两(净),百药煎1两(如无,以五倍子炙焦黄色代之),槐花(炒焦黑)半两,枳壳(麦麸炒黄色)半两,槟榔半两。主治:肠风下血。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惜红煎
《医门八法》卷四:方名:惜红煎组成:白术1钱(炒),黄芩1钱半,生地2钱,地榆2钱,川断2钱,荆穗2钱,扁豆3钱(炒,研),莲肉3钱,砂仁1钱(研),文蛤1钱(即五倍子),金樱子2钱(去核),乌梅肉2钱。如脾虚兼寒脾泄者,加破故纸、人参。附注:方中白术、山药、炙甘草、地榆、续断、芍药、荆芥穗用量原缺。
-
榆槐脏连丸
《成方便读》卷三:方名:榆槐脏连丸组成:川连2两,槐米1两5钱,地榆炭1两5钱,猪大肠2尺(洗净)。主治:湿热郁于大肠,逼于血分,症见新久痔漏,肠风下血,脱肛痛痒,肠痈脏毒。各家论述:方中黄连之苦寒性燥,专除湿热者为君;而以地榆、槐米之凉血疏风者佐之;脏连丸一方,种种不同,似推此方为独得。
-
震升丸
《经目屡验良方》:方名:震升丸组成:荷叶不拘多少(烧灰存性)。主治:痔疮并肠风下血。用法用量:每服3-4钱,空心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用鳝鱼血合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
乌荆丸
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乌荆丸主治诸风缓纵,手足不遂,口眼 斜,言语謇涩,眉目 动,头昏脑闷,筋脉拘挛,不得屈伸,遍身麻痹,百节疼痛,皮肤瘙痒,抓成疮疡;妇人血风,浑身痛痒,头疼眼晕,及肠风脏毒,下血不止。功能主治:《苏沈良方》卷二方之乌荆丸主治病风挛抽,颐颔宽亸不收;
-
乌紫金丸
《魏氏家藏方》卷七:方名:乌紫金丸组成:肉豆蔻1两(刷去灰土,拣最大者,每只钻窍,入丁香7粒在内,用醋纸裹煨,十分油出尽为度),罂粟壳(去顶蒂瓤极净,切片,用好酸醋浸1宿,炒干秤)半两,滴乳香2钱半(别研)。痢,用生姜汤送下;肠风脏毒下血。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汤泡乌梅肉研烂为丸,如梧桐子大。
-
七花丸
《医学正传》卷五:方名:七花丸组成:山茶花1两(烧存性),芙蓉花1两(烧存性),石榴花1两(烧存性),检漆花1两(烧存性),松花1两(烧存性),白茅花(锉)1两(烧存性),槐花2两(炒焦黑),枳壳1两(麸炒黄色),甘草(炙)5钱,地榆1钱,槟榔2钱5分。主治:肠风下血,久痔。
-
小汗淋草
别名:小汗淋草、千层楼、小对叶草、女儿茶、赶山鞭来源及产地:藤黄科植物贯叶连翘Hypericumperfora-tumL.的全草。性味:微苦、涩,平。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贯叶连翘素(Hyperforin)、金丝桃素(Hypericin)、金丝桃苷、芸香苷、槲皮苷、异槲皮苷、槲皮素、大黄素蒽酚、鞣质、绿原酸、咖啡酸、β-谷甾醇等。
-
马明退
概述:马明退为中药名,出自《儒门事亲》,为《本草纲目》记载的蚕蜕之别名。性味:甘,平。功能主治:祛风止血。1.治崩漏,带下,赤白痢疾,肠风下血,吐血,衄血,热淋,尿血。2.治牙疳,牙宣,口疮,缠喉风,目翳,疔疮肿痛。化学成分:本品含甲壳质的分解产物,主含N-乙酰胺基葡萄糖、D-葡萄糖胺及少量葡萄糖胺酸。
-
节骨草
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地上部分·《中医大辞典》·节骨草:节骨草为中药名,出自《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木贼之别名。1.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角膜云翳,肠风下血,血痢,血崩,月经淋漓,疝痛黄疸,泄泻,石淋。功能主治:祛风清热,祛痰,利尿,止血。全草含β-谷甾醇、正二十八烷、果糖等。
-
白鳗
概述:白鳗为中药名,出自《中国动物图谱·鱼类》,即《名医别录》记载的鳗鲡鱼的别名。分布长江、闽江、珠江流域及海南。性味归经:甘,平。入肝、肾经。功能主治:功在补虚羸,祛风除湿。主治虚劳骨蒸,风湿痹痛,脚气,风疹,小儿疳积,崩漏,肠风下血,痔漏,带下,疮疡。
-
血箭草
概述:血箭草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地榆之别名。别名:酸赭、山枣参、山红枣根、黄瓜香、血箭草。性味归经:苦、酸,寒。入肝、大肠经。1.治肠风下血,血痢,尿血,崩漏,痔疮出血,吐血,衄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带。地榆炭煎剂使兔凝血时间明显缩短,小鼠出血时间缩短。
-
红茶花
概述:红茶花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为《本草纲目》记载的山茶花之别名。化学成分:本品含山茶酮一醇(camellenodiol)、山茶二酮醇(camellendionol)、芸香苷、对羟基苯甲酸、山茶鞣质A、B等、槲皮素、山柰酚、可可豆碱、β-香树脂醇、羽扇豆醇、儿茶精、表儿茶精、矢车菊素的3-半乳糖苷和3-葡萄糖苷等。
-
芸薹
芸薹释名寒菜、胡菜、薹菜、薹芥、油菜。2、天火热疮(初起如痱,渐如水泡,似火烧疮,赤色)。3、风热肿毒。病在冬日,则用芸薹子研水服。5、血痢腹痛。用芸薹叶捣汁二合,加蜜一合,温服。6、肠风下血。7、产后血晕。用芸薹子一两、小黄米(炒)二合、龙骨少许,共研为末,加醋调成膏,摊纸上贴患处。10、汤火伤。
-
猬
猬释名毛刺。气味皮:苦、平、无毒。肉:炙食,肥下焦,理胃气,令人能食。皮:1、痔疮下血。用猬皮、穿山甲等分,烧存性,加肉豆蔻一半,每服一钱,空心服,热米汤送下。2、肠风下血。每服二钱,热酒调下。4、大肠脱肛。用猬刺、枣针、白芷表黛,等分为末,吸入与病眼同侧的鼻孔中,同时,口含冷水。或以五味淹猬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