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豉
概述:豆豉(Glycinemax)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3.豆豉还可以解诸药毒、食毒。豆豉的食疗功效:豆豉味苦、性寒,入肺、胃经;有疏风、解表、清热、除湿、祛烦、宣郁、解毒的功效;
-
栀子豉汤
概述:栀子豉汤为方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栀子豉汤功能透邪泄热,除烦解郁。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
卷心菜豆腐汤
概述:卷心菜豆腐汤以卷心菜、嫩豆腐、淡豆豉、紫菜、大蒜等为主要原料,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胃、肠溃疡者的辅助治疗。卷心菜有助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愈合作用,紫菜含有微量元素,常食可预防肿瘤恶变,减少癌症发病,尤其利于肠胃道癌症患者。豆豉、豆腐富含蛋白质、氨基酸、B族维生素,还有抗癌作用。
-
下胎方
概述:下胎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景岳全书·妇人规古方》卷六十一引《广济方》之下胎方:处方:天花粉四两、肉桂、牛膝、豆豉各三两。功能主治:《景岳全书·妇人规古方》卷六十一引《广济方》之下胎方用于催产,并治胎死不下。功效:《医统》卷八十五引《广济方》之下胎方功在下胎,并下死胎。
-
干豆豉
干豆豉是指豆豉经制作完成后,再行干燥的产品,一般含水量低于30%,用时以水稀释,为量常用的品种,多用于炒菜,或制炸酱等。著名的有四川太和豆豉。
-
加味三仁葱豉汤
蒲辅周方:加味三仁葱豉汤:处方:鲜藿香6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仁3克,厚朴6克,法半夏6克,白蒺藜0克,菊花6克,僵蚕6克,豆豉9克,葱白3寸(后下),六一散15克(布包煎),竹叶4.5克。头痛剧烈,烦躁,昏睡,汗出时体温即降,小便少,大便干,舌淡苔黄腻,脉浮滑数。由风暑湿合病,治宜祛风利湿,调和3焦。
-
豆豉膏
《幼幼新书》卷五:豆豉膏:处方:黑豆10克田螺19个葱1大把功能主治:主初生小儿肚膨脐肿。摘录:《幼幼新书》卷五《幼幼新书》卷五引茅先生方:豆豉膏:别名:二豆汤、二豆散处方:豆豉半两,天南星半两,白敛半两,赤小豆半两。小儿脐突。主治:初生儿不小便,中脐风,撮口,肚膨胀,脐肾肿。制备方法:捣烂,芭蕉汁调。
-
真犀丹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方名:真犀丹组成:乌犀角2钱,石菖蒲3钱,黄芩3钱,生地黄3钱,银花5钱,连翘5钱,板蓝根3钱,香豆豉3钱,玄参3钱,花粉3钱,紫草2钱。功效:清热,解毒,强心。主治:四时疫病,发斑发疹,咽喉肿痛,昏狂谵语,全身倦怠,一切暑热之症。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黄连黄芩汤
处方:黄连6克黄芩6克郁金4.5克香豆豉6克功能主治:清热化浊。治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备注: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挟秽,扰乱中宫而然,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郁金、香豆豉宣化其秽。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葱豉黄酒汤
处方:豆豉15克葱须30克黄酒50克制法:豆豉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钟,再加洗净的葱须,继续煎5分钟,最后加黄酒,出锅。功能主治:解表和中。适用于风寒感冒。用法用量:每日2次,趁热顿服。摘录:《孟诜方》
-
葱豉白虎汤
处方:鲜葱白3枚,豆豉3钱,生石膏4钱,知母3钱,细辛3分,生甘草5分,粳米3钱(荷叶包)。功能主治:伤寒愈后,伏热未尽,复感新邪,邪郁于内,头痛发热,恶风或恶寒,舌燥口渴,或兼咳嗽烦躁者。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卷十一
-
葱豉酒
处方:葱根、豆豉。功能主治:解烦热,补虚劳,解肌发汗。主伤寒,头痛寒热,及冷痢肠痛。用法用量:酒浸,煮饮。摘录:《本草纲目》卷二十五引《孟氏诜诜洗方》
-
黄连清肺饮
处方:黄连、山栀、豆豉。功能主治:清解。主鼻塞属肺火盛者。摘录:《类证治裁》卷六
-
姜豉饼
处方:生姜1两(碎切),生葱5根,豆豉7钱(润者),生盐1钱,生蒜7个(碎切),酜糟1灯盏(无有糟酒代),穿山甲(汤浸透,取甲,锉碎,同热灰铛内慢火炒令焦黄色)5钱。功能主治:久因湿气中于膀胱,复为风邪客热攻激,小便不利,脐凸腹胀,食减作痛。先投解表散,后用此药贴之。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
九仙饼
别名:九仙夺命丹处方:人参2钱,南木香(不见火)2钱,南星(姜汁洗7次)2钱,甘草1钱,半夏(姜洗十次)5钱,枳壳(去瓤,面炒)10钱,白矾(明净者,火枯)10钱,豆豉(煅过)10钱,厚朴(姜汁浸,炒)15钱。功能主治:反胃噎食。用法用量:九仙夺命丹(《臞仙活人方》)。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引《急救仙方》
-
酒豉方
别名:豆豉酒处方:清美酒1升,好豉5合(绵裹)。功能主治:乳石发动。用法用量:豆豉酒(《圣济总录》卷一八四)。摘录:《千金翼》卷二十二
-
烙脐丸
别名:烙脐饼子处方:豆豉1分,黄蜡1分,麝香少许。功能主治:小儿断脐。用法用量:烙脐饼子(《卫生总微》卷一)。摘录:《圣惠》卷七十六
-
桑防白膏汤
处方:桑叶防风豆豉牛蒡桔梗前胡杏仁土贝人中黄霍石斛西河柳功能主治:疏风宣肺,清热解毒。治喉痧。痧透喉宽,脉转洪数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喉科家训》卷四
-
芍药栀豉汤
概述:芍药栀豉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伤寒保命集》方之芍药栀豉汤:组成:芍药、当归、栀子各五钱,豆豉半合。用法用量:每服一两,水煎服。芍药当归栀子各15克香豉20克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功能主治:《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方之芍药栀豉汤主治产后虚烦不得服。
-
神妙汤
处方:萆薢栝楼根甘草(锉)五倍子豆豉葱白(切)各等分制法:上药锉碎。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圣济总录》卷七十九:方名:神妙汤组成:茴香子(炒)1两,乌药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高良姜1两。主治:十种水气。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童子小便半盏,酒1盏,同煎至1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
萎蕤饮
处方:萎蕤(三两)羚羊角(镑.二两)人参(二两)炮制:上捣筛。功能主治:治劳风,项强急痛,四肢烦热。用法用量:每服半两,入豆豉一二合,葱白一握,以水五盏,煎取二盏,去滓,分温空腹二服。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止痛饮
《仙拈集》卷一:组成:生姜3钱,豆豉3钱,胡椒3钱。主治:泄泻,腹痛。用法用量:煎汤,热服。
-
牛膝叶羹
《圣惠》卷九十七:组成:牛膝叶4两,龙葵叶4两,地黄叶4两,生姜半两,豆豉1合半。主治:骨蒸劳,背膊烦疼,口干壮热,四肢无力。用法用量:上先以水5大盏,煎姜、豉取汁2盏半,去姜、豉,下牛膝叶等煮作羹。
-
石膏葱白汤
概述:石膏葱白汤为方剂名,出自《伤寒总病论》卷五方。组成:豆豉半升,葱白(连须)二两,石膏、生姜各四两,栀子仁、升麻、大青、芒硝(烊化)各一两五钱。功能主治:主治阳毒所损,体热生癍,气喘引饮。肺腑脏温病,阴阳毒气,若脏实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用法用量:水煎,日分三至四次服。上(口父)咀。
-
如圣黑膏
《得效》卷十二:别名:如胜膏组成:豆豉半升,龙胆草1分,芜荑1分。主治:头疮久不愈,耳 疮及白秃。治白秃,剃头后外敷。制备方法:上用湿纸裹,盐泥固济,火煅存性,研为末,以生清油半斤,熬取4两,下药急搅匀得所,瓷盒收贮。
-
驴头羹
《饮膳正要》卷二:方名:驴头羹组成:乌驴头1只(燖洗净),胡椒2钱,草果2钱。主治:中风头眩,手足无力,筋骨烦痛,言语謇涩。用法用量:上件煮令烂熟,入豆豉汁中,五味调和,空腹食之。
-
三白顶
《串雅补》卷一:方名:三白顶组成:生明矾3钱,枯矾3钱,生月石3钱,飞月石3钱,豆豉1两,白信1钱。主治:哮病。用法用量:每日清晨白汤送下5分。至眼角红即愈。制备方法: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
-
软肺丸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吉氏家传》:方名:软肺丸组成:衡砒1钱,豆豉半两(蒸去皮)。主治:年久的(鼻勾)(鼻合)。用法用量:每服2-3丸,嚼鱼鲊吞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粟米大。
-
青梁子米粥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食医心鉴》:方名:青梁子米粥组成:青粱米1升,葱白(切)1升。主治:小便涩少,尿引茎中痛。用法用量:上于豆豉中煮作粥,食之。
-
青蒿滑石汤
《温热经解》:方名:青蒿滑石汤组成:青蒿3钱,滑石3钱,川朴1钱,建曲2钱,扁豆衣1钱半,银花露5钱(冲),甘草1钱,知母2钱,杏泥2钱,酒芩8分,通草8分,荷叶边1圈。主治:暑湿化疟,但热不寒者。加减:但头汗出,身无汗者,加豆豉3钱,葱头1枚。
-
千岁丹
《普济方》卷四○○引《傅氏活婴方》:方名:千岁丹组成:伏翼(大者,去肚内粪糟,盐、酒炙令赤色,去骨)30-50个,芜荑(炒)2钱。主治:饮交奶而致疾者。用法用量:茶、酒任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酱及豆豉、姜捣为丸,如菜子大。
-
栀子葱豉汤
《卫生鸿宝》卷五:方名:栀子葱豉汤组成:栀子(炒)2钱,黄芩2钱,升麻2钱,生地2钱,青黛8分,豆豉49粒,杏仁(去皮尖)12粒,石膏(煅)1钱半,葱白7寸。主治:孕妇热病,斑出赤黑色,小便如血,气急欲绝。用法用量:水煎服。
-
疮疡灸法
疮疡灸法疮疡外治法之一。该法即借助直接艾灸或隔药艾灸热力及药物作用以达疏通经络,散结拔毒之目的。凡属疮疡不论阴证、阳证,在初期均可使用之。⑵隔物灸:将药物(如豆豉、附子、姜、蒜等)捣成饼或切片放置疮上,在其药物上方用艾炷灸之;⑶用药、艾卷置患处适当距离燃灸,古人又称此灸法为雷火神针。
-
豉心粥
处方:豆豉心2合(以百沸汤泡,细研),桃仁(汤浸,去皮尖,研)30枚,柴胡(去苗,末)3钱。功能主治:诸种疟疾,往来寒热。用法用量:上先将前2味,以白米3合水,似例程煮粥,后欲熟时,次入柴胡末3钱,搅匀食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
-
香和丸
《鸡峰》卷十四:方名:香和丸组成:豆豉(捣为末)、大蒜(去皮,研如泥)。主治:疟疾成积。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温热水送下。先进至圣缠金丹,次服此丸子。制备方法:上合和成剂为丸,如梧桐子大。
-
香豉粥
《圣惠》卷九:方名:香豉粥组成:麻黄3分(去根节),葛根1分,栀子仁1分,石膏半两,荆芥半两,生姜1分,豆豉1合,糯米1合半。功效:发汗。主治:伤寒3日,壮热不解。用法用量:以水3大盏,先煎麻黄等7味,至1盏半,去滓,下米煮作稀粥。衣盖出汗即愈。制备方法:上锉细。
-
清正散
《医醇剩义》卷三:方名:清正散组成:青蒿梗1钱5分,薄荷1钱,广皮1钱,贝母2钱,葛根2钱,山栀1钱5分,连翘1钱5分,豆豉3钱,杏仁3钱,茅根5钱。主治:冬令受寒,伏藏于肾,春夏举发,寒变为热,先热后寒,名曰温疟。
-
清凉散毒汤
《疡科捷径》卷上:方名:清凉散毒汤组成:薄荷、连翘、淡芩、豆豉、赤芍、牛蒡、甘中黄、土贝母、野蔷薇露。主治:口糜。
-
猯肉羹
《饮膳正要》卷二:方名:猯肉羹组成:猯肉1斤(细切),葱1握,草果3个。主治:水肿,浮气腹胀,小便短少。用法用量:上药用小椒豆豉同煮烂熟,入粳米1合作羹,五味调匀。空腹食之。
-
瘴疸丸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瘴疸丸组成:茵陈1两,栀子1两,大黄1两,芒消1两,杏仁6钱,常山4钱,鳖甲4钱,巴豆4钱,豆豉2钱。主治:天行及瘴疟疫疠,忽发黄。用法用量:每服3丸或5丸,温水送下,以吐利为效。制备方法: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
熊肉羹
《饮膳正要》卷二:方名:熊肉羹组成:熊肉1斤。主治:中风手足不随;诸风脚气,痹痛不仁,五缓筋急。用法用量:于豆豉中,入五味、葱、酱,煮熟,空腹食之。
-
蒜蓉辣酱
概述:蒜蓉辣酱以辣椒为主要原料,配以蒜、姜、豆豉、面酱等制成,口味纯正,香辣可口。2.辣椒不仅有好的口感,所含的营养成份也十分丰富,还能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使人增进食欲,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散寒驱湿。
-
葱白生姜汤
概述:葱白生姜汤以葱白连根、淡豆豉、生姜、生甘草、萝卜等为主要原料,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者。做法:将葱白连根、生姜、生甘草洗净、切碎,萝卜去皮、切片,放锅中加酱油、精盐、豆豉煽炒后,加入适量水煮汤,至熟后调味服食。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肺郁
肺郁病证名。五脏郁证之一。证见皮毛干燥,欲嗽无痰。《赤水玄珠》卷十一:“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治宜桔梗、麻黄、豆豉。”参见五脏郁证条。
-
地黄叶猪肾羹
处方:生地黄叶4两(切),猪肾2两(去脂膜,切),豆豉1合,生姜1分(切),葱白3茎(去须,切)。功能主治:骨蒸劳,乍寒乍热,背膊烦痛,瘦弱无力。用法用量:先以水2大盏煮豉等,取汁1盏5分,去滓,加地黄叶等于汁中煮,更加盐、酱、醋、米,作羹食之。摘录:《圣惠》卷九十七
-
定吼丸
处方:南沙参1.5千克豆豉1.5千克黑苏子2.5千克杏仁2.5千克橘红1千克制半夏1.5千克白桑皮2,5千克象贝2.5千克白芥子500克蒌皮500克莱菔子1千克制法:上药研末,水泛为丸。功能主治:化痰降气。9克,温开水送下。摘录:《丁甘仁家传珍方选》
-
豆豉散
处方:豆豉4两(炒)。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口疮。用法用量:每用绵裹1钱匕含之,每日5-7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
豆豉汤
处方:好豆豉1碗。功能主治:春夏月树木墙间,有一等杂色毛虫极毒,凡人触着者,则放小毛入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入骨,其初则皮肉微痒,以渐生痛,经十数日,痒在外而痛在内,用手抓搔,或痛或痒,必致骨肉皆烂,有性命之忧,此名中射,诸药不能治之者。煎香白芷汤洗痛处;如肉已烂,用海螵蛸为末敷之愈。
-
防腐汤
处方:豆豉、甘草。功能主治:使不生脓。主痔核落后。用法用量:先以上药煎水洗后,再用五倍子、荆芥煎水洗之。摘录:《外科十三方考》
-
伏龙肝丸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伏龙肝丸:处方:伏龙肝15克豆豉45克制法: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治暴嗽。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饮下。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五《圣惠》卷八十二:伏龙肝丸:处方:伏龙肝1分,朱砂1分,麝香半分。功能主治:小儿惊啼,为夜啼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