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寒
面寒证名。见《丹溪心法·恶寒》。因胃中寒湿;或胃气虚所致。《医学入门》卷五:“如阳明气不足;则身己前皆寒,寒湿上逆,则面反不能耐寒,先以附子理中汤数服,次以升麻葛根汤去芍加参、芪、附子、益智、草蔻、白芷、葱白。”
-
赤地榆
《*辞典》:赤地榆: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Ch D Y 别名:隔山消(《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紫地榆(《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浸酒或入丸散。(《滇南本草》)②治肠胃积热,大肠经便血或肠风便血,红血痢症:赤地榆一两,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钱,枳壳五钱,黄芩三钱,荆芥穗二钱,全秦归五钱,黄连(酒炒)二钱。
-
升麻加附子汤
《医方类聚》卷八十一引《卫生宝鉴》:别名:升麻附子汤组成:升麻1钱,葛根1钱,白芷7分,黄耆7分,甘草(炙)5分,草豆蔻仁5分,人参5分,黑附(炮)7分,益智3分。主治:面寒。此胃气虚经络之气亦虚,不能上达头面,故大恶风寒,先以附子理中丸数服,而温其中气,次以升麻加附子汤,行其经络。
-
姜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姜味草:拼音名:JiānɡW iCǎo别名:小香草、小姜草、小香薷来源:唇形科姜味草属植物姜味草MicromeriabifloraBenth.的全草。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温中除湿。叶柄极短,被微柔毛;疗九种胃气疼痛,面寒痛,胸膈气胀,肚腹冷痛,呕吐恶心,噎膈翻胃,五积六聚,痞块疼痛,男子寒疝疼,妇人症瘕成痛。
-
管仲
《*辞典》:管仲: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GuǎnZh nɡ别名:番白叶(《滇南本草》),翻白地榆、槟榔仁(《滇南本草》)整理本),翻背白草、白头翁、涩疙瘩(《贵州民间药物》),地管子(《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地摈榔、白地榆(《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亮叶委陵菜的根或带根全草。加水煎好。
-
旋复花根
出处:《别录》拼音名:Xu nF HuāGēn来源:为菊科植物旋复花、线叶旋复花或大花旋复花的根。功能主治:①《别录》:主风湿。②《江苏植药志》:治刀伤,疔疮;煎服平喘镇咳。附方:①续断筋:旋复花根洗净,捣,量疮大小,取多少敷之,日一易之,以瘥为度。(《救急方》)②治面寒疼:旋复根、水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