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和肝胃
调和肝胃为和法之一。症见胁肋胀痛、胃脘胀闷疼痛、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吐出酸水。针灸常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太冲等穴。平补平泻。治疗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的方法。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吴茱萸、黄连、半夏、香附、煅瓦楞子等药。
-
安中
概述:安中为治疗学术语。指调理安和脾胃气机的治法。分类:分和胃、调和肝胃等法。胃气不和表现为胃脘胀闷、嗳气吐酸、厌食、舌淡苔白等证候,用陈皮、姜半夏、木香、砂仁等药。治疗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的方法。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吴茱萸、黄连、半夏、香附、煅瓦楞子等药。因肝邪犯胃者,重点在于泄肝;
-
肝气犯胃
参见:肝气犯脾为证候名。五行学说中也称“肝木乘脾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若主要表现为嗳气、吞酸、呕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症见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苔薄黄,脉弦等。
-
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又称肝气犯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舌红苔黄为主症,属热;寒邪内犯肝胃,以巅顶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为主症。参见肝气犯脾:肝气犯脾是指五行学说中也称“肝木乘脾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
-
清化治中汤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加减法:泛酸呕苦痛甚合以左金丸、金铃子散、失笑散,恶心呕吐加半夏10g、陈皮10g或代赭石(先下)30g~60g、姜竹茹10g,发热便秘、苔黄脉实合大柴胡汤、承气汤类,久病气虚加人参(一般用党参10g~15g)、黄芪10g~15g、白术10g,减去茵陈、郁金,营血不足加当归10g、杞子10g,去苏梗、厚朴。
-
橙子皮
《*辞典》:橙子皮: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Ch nɡZiP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香橙的果皮。性味:苫辛,温,①《食疗本草》:温。③《纲目》:糖作橙丁,甘美,消痰下气,利膈宽中,解酒。(《杨氏家藏方》香橙汤)②生津舒郁,辟臭解酲,化浊痰,御岚瘴,调和肝胃,定痛止呕:橙皮二斤(切片),白沙糖四两,乌梅肉二两。
-
肝木乘脾土
肝木乘脾土为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脾胃属土。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若主要表现为嗳气、吞酸、呕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
-
肝气犯脾
肝气犯脾为证候名。五行学说中也称“肝木乘脾土”。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若主要表现为嗳气、吞酸、呕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
-
木克土
木克土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参见肝气犯脾:肝气犯脾指五行学说中也称“肝木乘脾土”。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若主要表现为嗳气、吞酸、呕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
-
香橙饼
《随息居饮食谱》:方名:香橙饼组成:橙皮2斤(切片),白沙糖4两,乌梅肉2两(同研,捣烂),甘草末1两,檀香末5钱。功效:生津舒郁,辟臭解酲,化浊痰,御岚瘴,调和肝胃,定痛止呕。用法用量:汤煮代茶,或噙口中。制备方法:上捣成小饼,收干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