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痹气
出《灵枢·官针》。泛指气血痹阻所致的病证。《素问·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圣济总录·痹气》:“痹气内寒者,以气痹而血不能运,阳虚而阴自胜也,血凝泣而脉不通,故其证身寒如从水中出也。”《内经》主张用针灸治疗,世用温补鹿茸丸、补益黄芪丸等方治疗。
-
气血痹阻
气血痹阻为病机。痹症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痛风、走注、周痹、众痹、顽痹、血痹、气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胞痹、肠痹及十二经筋病等。《圣济总录·痹气》:“痹气内寒者,以气痹而血不能运,阳虚而阴自胜也,血凝泣而脉不通,故其证身寒如从水中出也。”
-
真人明目丸
《医方考》卷五:方名:真人明目丸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等分。功效:明目。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肾主目之瞳子,肾水虚竭,故今目昏;是方也,生地所以凉肝,熟地所以补肾,乃川椒者,味辛而热,可以疗肝肾之痹气,痹气者,湿热着而不散之气也。
-
韭子一物丸
处方:韭子。功能主治:大人遗浊,小儿遗尿。用法用量:上为丸服。各家论述:《经》曰:淫气遗溺,痹聚在肾。痹聚者,湿气聚而为痹也。韭子润而辛热,辛热则能散湿,润则能就下,故孙真人每用之,令其就下而疗痹气尔。摘录:《医方考》卷四
-
齐刺
为十二刺之一。又称三刺、集合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多向刺;操作方法:直刺一针,傍入二针。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三针齐下。
-
补益巴戟天丸
制法:上除菟丝子别捣外,同捣罗为末,入菟丝子拌匀再罗,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阳衰阴盛,痹气身寒。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巴戟天丸”。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
-
集合刺
集合刺即齐刺。齐刺为古刺法名,为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指直刺一针,傍入二针,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小而较深的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