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泻
指气机郁滞所致的泄泻,包括七情过极所致者。气泻的病因病机:《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气泻的治疗:气泻治宜行气和中,用大七香丸、解肝煎、痛泻要方、排气饮、五膈宽中散、震灵丹等方。
-
内伤泄泻
概述:内伤泄泻(endogenousdiarrhea)为病证名。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肾泄的症状:肾泄患者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
七情泻
《医学入门·杂病》:“七情泻腹常虚痞,欲去不去,去不通泰。”治宜和中顺气,用藿香正气散、七气汤、古萸连丸等方。气泻指气机郁滞所致的泄泻,包括七情过极所致者。治宜行气和中,用大七香丸、解肝煎、痛泻要方、排气饮、五膈宽中散、震灵丹等方。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
金露丸
主治:小儿劳瘵,尸虫作痛,面目羸瘦,五心烦热。心腹胀满,癥癖气块,大如鹅卵者,及黄疸朝起呕逆,四肢沉重,上气盘结,血气冲心,膀胱两胁膨胀,背连腰痛,十种水气,五淋五痔,骨蒸顽麻,半身不遂,眉毛脱落,皮肤燥痒,常如虫行,手足烦热,夜卧惊悸,梦与鬼交,年月深远,行成劳病,尸虫鬼疰,久不能疗;
-
大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灵枢·官针》:“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灵枢·肠胃》:“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素问·六节藏象论》:“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
病小
病小指病情轻微。《灵枢·官针》:“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
-
大小
概述:大与小相对,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等方面或超过、或不足于相比的对象,故在中医文献中常以大、小组成对偶词句的结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病小针大,气泻大甚,病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多为败。”
-
升阴丸
概述:升阴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升阴丸:组成:熟地黄5钱,白芍3钱,知母3钱,升麻2钱,干姜2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升阴丸主治久病大肠气泻。附注:《丹溪治法心要》治久病大肠气泄,用熟地黄五钱,白芍药(炒)、知母各三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一钱,末服。
-
正脾散
《杨氏家藏方》卷六:组成:蓬莪术(炮,切)、香附子(炒)、茴香(炒)、陈橘皮(去白)、甘草(炙)各等分。主治:大病之后,脾气虚弱,中满腹胀,四肢虚浮,状若水气;功效:调脾养胃顺气,进饮食。主治:倦怠腹痛,酒后数圊如痢,气泻脾疼,及嶺外瘴疟。如大便壅秘,则食后以青木香丸服,得脏腑气快为妙。
-
助功汤
《辨证录》卷九:组成:人参2钱,茯苓3钱,麦冬5钱,甘草1钱,桔梗1钱,半夏1钱,黄芩5分。功效:肺胃同治,助气泻火。主治:诵读伤气,气伤肺虚,腠理亦虚,咳嗽身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泻肺中之火,即泻胃中之火;邪入肺中,未有不入阳明者也,肺中邪散,宁有遁入阳明者乎?
-
肉豆蔻圆
处方:诃黎勒皮、龙骨、木香,各三分;丁香三两,肉豆蔻仁、缩砂仁,各一两;赤石脂、白矾灰,各半两(枯)。炮制:上件药捣,罗为末,粟米饮和搜,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冶气泻,疗脾胃气虚弱,饮食减少。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米饮下,不计时候。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