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中疽
出《外科真诠》卷上。是指无头疽生于肩中廉(肩峰正中)者,属三焦、胆二经。肩中疽的病因病机:肩中疽因风邪热毒郁结三焦经、胆经而发。肩中疽的症状:证见肩中廉部位生有头疽,微肿痛痒。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
-
肩疽
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肩疽的病因病机: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若肿痛连及臂胛,口噤寒战,疼痛不欲食,二便不调者逆。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
-
过肩疽
概述:过肩疽:1.无头疽生于肩之后廉;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属小肠经。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肩疽因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出于肩中廉(肩峰中部)的肩疽名肩中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筋疽的别名。
-
丁疽
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丁疽的病因病机: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脓势将成,宜用托里透脓汤。
-
疵痈
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疵痈的病因病机:疵痈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脓势将成,宜用托里透脓汤。
-
乾疽
定义:乾疽为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是指生于肩之前廉(肩峰前侧)的无头疽,属大肠经。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肩疽因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出于肩中廉(肩峰中部)的肩疽名肩中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