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兑骨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及遗尿等。
-
颧髎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 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 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所属部位:面颧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颧髎穴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实验也证明点针刺尾核与电针合谷、内关、颧髎等有协同的镇痛作用。
-
权髎
概述:权髎即颧髎。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面神经颧支支配的颧肌,进而入咬肌及颞肌,该二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支和颞深前、后神经支配。主治病症: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 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 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
唇上端
兑端穴在督脉的位置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骨骼)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肌肉)唇上端穴的取法:正坐仰靠,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及遗尿等。
-
大肘尖
概述:大肘尖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肘尖。《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大肘尖穴的配伍:肘尖配肩尖、人迎、肩外俞、天井、骑竹马,治瘰疬沿颈生。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时灸起至酉时方止,三灸即愈,更服益气养荣汤。
-
兑疽
兑疽病名。属同名异病。尻在尾骨下,锐与兑通,《灵枢》之锐疽即兑疽。《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发于尻,名曰兑疽。”然《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则另有所指:“发于股阳,名曰兑疽,其状不甚变,而脓附骨。”第三种即《外科大成》卷二所指系生于腕横纹与腕动脉间,兑骨内侧所生之疽。证治参见有头疽、附骨疽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