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入血分
概述:热入血分(heatinvadingxuefen)为证候名。是指温热病邪侵入血分,迫血妄行,扰乱心神,伤阴动风的病理变化。症状:常见有血热伤阴、迫血妄行、肝风内动、亡阴失水等证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神志昏迷,躁扰不安或抽搐。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
-
阴虚血热
概述:阴虚血热:1.温病热入血分,既伤阴,又耗血动血的证候;症状:常见有血热伤阴、迫血妄行、肝风内动、亡阴失水等证型。辨证论治:《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当滋真阴,宜地黄汤;
-
血热伤络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泛指外感或内伤病过程中,血分热盛,灼伤血络,导致出血或发癍的病机,而此病机所导致的以咳血为常见症的证候为血热伤络。
-
血热妄行
指血分热盛而动血耗血,或血脉受热而不能壅遏营血,导致出血的病机。《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牡丹
概述:牡丹是毛莨科芍药属牡丹种,学名PaeoniasuffruticosaAndr。原产中国。叶互生,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形至披针形,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牡丹的功用:根皮含牡丹皮酚、丹皮甙,还含安息香酸及植物甾醇、生物碱等。主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痫、味衄、便血、经闭、症瘕、肠痈、疮疡和劳热骨蒸等症。
-
凉血
凉血为清热法之一。是一种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而出现出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等症。针灸治疗常以曲泽、委中为主,点刺出血。
-
血热
病证名·血热:血热为病证名,是小儿发热的一种证型。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血分热:血热亦称血分热,即热之在血分者。指外感热邪,热入血分,血受热邪所迫而妄行,导致出血、发癍等的病理变化。证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证治汇补》)
-
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
处方:生地15克,赤芍9克,丹皮15克,紫草15克,双花15克,土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蛇蜕12克,黄连6克,荆芥炭6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6克。功能主治:凉血,清热,解毒,利湿。主热入血分,外发斑疹。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朱宗元方
-
血分热毒
概述:血分热毒:1.热邪深陷血分的证候;2.外科某些急性化脓性感染。指热毒深陷血分,耗血、伤阴,甚则蒙闭心神,危及生命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高热神昏、皮肤癍疹,或吐血、便血、衄血,舌色深绛或紫绛等症。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血分、重症麻疹、猩红热、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症。
-
血热动风证
血热动风证为证候名。指热入血分,耗损阴血,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蠕动或瘈疭,形体消瘦,神疲倦怠,齿干唇裂,舌绛无苔,脉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血瘀动血
2.证候名。指瘀血阻塞,血溢脉外的病机。血瘀动血症状可出现出血而血色紫暗、夹瘀块,或局部刺痛、固定,或见青紫肿块,舌紫或有斑点,脉涩等。指热入血分,耗血动血,导致络脉瘀阻,可出现瘀斑及出血并见证候。
-
凉
概述:凉:1.天气;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指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治疗温热性病证的一类治疗方法,如凉血。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或癍色紫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