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以经取之
以经取之为针灸术语。以经取之为针灸治法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对虚实夹杂或不明显的病症,按其病症或病位所属经脉选取穴位进行治疗。凡脏腑气血虚实不明显的病证,可通其经脉,取有关经脉的腧穴针刺治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脾足太阴经病证
脾足太阴经病证病证名。指脾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病证。《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为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指手少阳三焦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谓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指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其中又分为是动病与所生病。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晋·王叔和在上述“是动、所生”病之外,又补充了少腹偏肿而痛,小腹满而气癃等证(见《脉经·膀胱足太阳经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