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栀子
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
-
栀子黄色素
其色调几乎不受环境PH值变化的影响,在PH=3-9的范围内,可保持稳定的黄色。有弱蓄积性,无致突变作用。来源:栀子黄色素由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augustanar.grandiflora及Gardeniajasminoids)的果实、香椿属植物(Cedrelatoona)的花、毛蕊花属植物(Verbascumofficinale)的花、藏红花(Crocussatvus)的花等制取。
-
栀子花根
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ZhīZiHuāGēn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根。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治疗30例,平均在2天内尿量明显增多,症状好转或消失,食欲转佳,腹部胀痛明显改善,呕吐便泄逐渐减轻,体温下降;
-
水栀
《*辞典》:水栀: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ShuǐZhī别名:伏尸栀子(《雷公炮炙论》),水栀子(《八闽通志,),黄箕子、黄枝(《福建民间草药》),马牙栀、建栀、黄栀子(《药材学》)。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大花栀子的果实。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花冠裂片广倒披针形;生境分布: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
钩吻中毒
见《诸病源候论·解毒诸候》。钩吻又名断肠草、胡蔓藤、烂肠草、黄藤、毒根等。钩吻中毒的症状:误食后初见口咽脘腹烧灼疼痛,呕恶流涎,吞咽困难,或腹胀腹泻。亦可选用通肠解毒汤、白矾汤等。《本草纲目》卷四载解钩吻毒药有荠苨汁、蕹菜汁、葛根汁、葱汁、桂汁、白鸭血、白鹅血、羊血、鸡子清、犀角汁、猪膏等。
-
保赤却病良方
《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上处方黄栀子(研末)、鸡蛋清。制法上与白面掺和调匀,形如浆糊状。功能主治预防惊风,祛除胎毒。主小儿胎毒、惊热诸症。用法用量搽敷婴孩两脚心,用布包扎,每日1换。敷后数日,脚心必现青紫色,此乃胎毒引外。
-
神效丸
《普济方》卷三十九引《卫生家宝方》:神效丸:处方:黄栀子(来年者)大黄(炮)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极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
淋洗法
淋洗法,又称淋射法,是用药物煎剂或冲剂不断喷洒患处的一种外治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活血通脉汤(经验方)桂枝、花椒各10g,透骨草30g,千年健、鸡血藤、双花、苏木、红花、乳香、没药、干姜、樟脑各15g。上药煎汤,去渣取汁装喷壶内淋洗患处,每次10~黄水疮(脓疱疮)脓疱洗剂(新中医1985;功能清热解毒杀虫。
-
山栀生姜灸
山栀生姜灸为间隔灸法之一。见《灸治经验集》。取黄栀子捣碎水煎取浓汁,再加入生姜汁少许,混以面粉、石灰各等份,调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再放一薄生姜片,用针穿数孔,上置艾炷灸之。
-
金刚口摆
《*辞典》:金刚口摆: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JīnGānɡKǒuBǎi别名:黄栀子来源:为海桐科植物狭叶海桐的果实或全草。叶散生或聚生于枝顶,呈假 生,狭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雌蕊无毛。蒴果梨形或椭圆球形,成熟时裂为3丬。种子黄红色,长5~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性味:味微甘,性凉。治黄疸,子宫脱出。
-
细香葱
《*辞典》:细香葱: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X XiānɡCōnɡ别名:绵葱(《本草正义》),火葱(《重庆草药》)。功能主治:《重庆草药》:通气发汗,除寒解表,治风寒感冒头痛。煎水热服。④治无名肿毒:细香葱头三两。⑤治扭伤肿痛不消:细香葱头七个,面粉四两,黄栀子三钱,土地榆二两,小血藤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