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薷散
运用:香薷散是治疗暑季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常用方剂。凡暑季乘凉卧露,饮食生冷感冒风寒后,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而无汗,胸闷,舌苔白腻等,即可使用本方治疗。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君药香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所含的香薷挥发油对小鼠、大鼠及豚鼠离体回肠的自发性收缩具有抑制作用;
-
无比香薷散
《传家秘宝》卷中:别名:香薷散组成:厚朴(去粗皮)2两,黄连2两(同厚朴更入生姜4两捣如泥,炒令紫色),香薷穗1两半(1方更有白扁豆苗1两半)。吐利转筋,脐腹撮痛,遍身冷汗,四肢厥逆,躁渴不定。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酒1盏,同煎至1盏,水中沉极冷服,并吃2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
香薷煎
《本草图经》引《胡治方》(见《证类本草》卷二十八):方名:香薷煎组成:干香薷50斤。主治:水病肿胀,不消食。制备方法:上锉,纳釜中,以水淹之,水出香薷上1寸,煮使气力都尽,清澄之,严火煎令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主治:小儿发迟。附注:香粉膏(《冯氏锦囊 杂症》卷三)、香薷散(《幼科证治大全》)。
-
十味香薷饮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十味香薷饮:处方:香薷、人参、陈皮、白术、黄蓍、白扁豆、炙甘草、厚朴、木瓜、茯苓(去皮),各半两。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症因脉治》卷二之十味香薷饮:《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十味香薷饮组成为香薷、厚朴、扁豆、陈皮、茯苓、苍术、黄柏、升麻、葛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
薷藿汤
《医学入门》卷八:方名:薷藿汤组成:香薷散合霍香正气散。主治:夏月感冒暑邪。附注:《医部全录》本方用法:上(口父)咀,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三物香薷饮
概述:三物香薷饮又名香薷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加酒一分,水煎去滓,水中浸冷进二剂,不拘时服。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化湿和中。治暑季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身热恶寒,头重头疼,无汗胸闷,或腹痛吐泻。厚朴行气宽中化湿为臣药;扁豆健脾和中,兼能利湿消暑为佐药;
-
伤暑头痛
伤暑头痛的症状:伤暑头痛症见头胀痛,身热汗多,心烦口渴,面垢,舌苔腻或黄腻,脉微带数。伤暑头痛的方药治疗:伤暑头痛治宜清暑渗湿,方用香薷散加茵陈、黄连、车前子等。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定吐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定吐丸:处方:丁香21枚蝎梢49条半夏3个(洗,焙干)制法:上药研细,煮枣肉和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安神镇惊,抑肝和胃,降逆止呕。主治:小儿惊食,胃管不快,吐逆乳食,或心胸发热。伤暑、霍乱吐泻,香薷散送服。制备方法:上为末,煮大枣肉为丸,如黍米大。
-
黄连香薷散
《得效》卷二:黄连香薷散:处方:香薷散(香薷、厚朴、白扁豆)、加黄连2两。功能主治:暑疟独热,躁烦,大渴引饮,小便不利,或背寒面垢。《外科大成》本方用法:水煎熟,冷服。外感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脉洪滑热重者。
-
薪加香薷饮
处方: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功能主治:祛暑清热,化湿解毒。治暑温初起,夏感寒邪,恶寒发热,身重酸痛,面赤口渴,胸闷不舒,汗不出,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备注:本方即《局方》香薷散加银花、连翘,改扁豆为扁豆花而成。方中香薷发汗解表,祛暑化湿;摘录:《温病条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