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正中线
腹正中线经穴定位线。当任脉经过处。分布有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各穴。
-
白线疝
其中脐上白线疝53例,脐下仅1例;临床上通常将白线疝分为无疝囊型和有疝囊型2种类型,实际上是本病发生发展的2个病理阶段,而且大多数白线疝停留在前一阶段,即无疝囊型;2.临床特点腹部中线处肿块,平卧、腹直肌放松时,疝块回纳并可触及腹白线缺损(疝环),Litten征阳性,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向外牵拉诱发疼痛等。
-
正常子宫及其附件检查的超声诊断技术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①纵切面检查,在纵切面向右、向左检查,观察子宫体全貌,在显示子宫底部、子宫腔及子宫内口切面上,测量子宫的长径(子宫底外缘至子宫颈内口)及前后径(垂直子宫长径的最大径线),子宫内膜厚度(子宫腔为线状强回声,内膜外低回声晕为内膜周围肌层,不应包括在内)。于宫角平面稍下测量子宫横径。
-
血门
概述:血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标准定位:位于脐上4寸,再旁开腹正中线3寸处。位于中脘旁3寸处。以及急性胃炎等。主治妇人腹中血块、胃痛纳呆、消化不良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5~或艾条灸10~
-
身交
身交为经外奇穴名。《中国针灸学》定在脐下3寸,与关元同位。主治妇人子宫脱垂。一般艾灸50壮。《备急千金要方》:“女人胞落颓,…又灸身交五十壮,三极,在脐下横纹中。”近代《中国针灸学》定位在腹正中线,脐下0.3寸处。主治便秘,尿闭,遗尿,白带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气门
概述:气门:1.气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3寸处(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旁开各3寸处)。主治妇人绝嗣不生、妇人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子宫出血、膀胱炎、尿闭症、妇人崩漏。胞门、子户为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妊子不成,若堕落,腹痛,漏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在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二寸名子户。”
-
腹第二侧线
腹第二侧线经穴定位线。距腹正中线2寸,为足阳明胃经经过处。分布有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各穴。
-
围食管神经环
围食管神经环亦称围食管接索。(1)系环状包围食管之神经细胞群。最初出现于线形动物,为这类动物的神经中枢。由该神经环发出至前方和后方的神经纤维束,其发达程度大致相同。最后腹正中线的神经纤维呈腹神经节链而残存。(2)节肢动物横连左右后大脑的神经纤维称之。因其围绕食管故得此名。
-
腹第三侧线
腹第三侧线经穴定位线。距腹正中线3.5寸,一说作4寸。为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经过处。分布有期门、日月、腹哀、大横、腹结、府舍、冲门各穴。
-
小儿食痫
小儿食痫为经外奇穴名。出《圣惠》。《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7.5寸处。主治癫痫。一般艾炷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
-
腹第一侧线
腹第一侧线经穴名定位线。距腹正中线0.5寸,为足少阴肾经经过处。分布有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各穴。
-
腹直肌鞘内血肿
腹壁上动脉,是胸廓内动脉的终支,在腹直肌鞘内沿腹直肌后面下降。腹直肌鞘内血肿的临床表现:当咳嗽、呕吐或腹肌强力收缩后出现下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包块,包块通常局限于一侧腹直肌肉,不越过中线,血液渗入肌肉内使肌肉变硬,成腊肠样肿块,可触到不能移动的触痛性肿块,腹肌收缩时仍可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