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信念指引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怎样想和怎样做,不应该怎样想和怎样做,它为人的原望、兴趣、态度和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一种被意识到的理论性的价值取向。信念是人的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的行为动机以巨大的力量。
-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
认知障碍
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判断、推理等心理过程受到影响,认知事物发生障碍,常见于各种痴呆。精神分裂症由于思维不正常,亦可出现认知障碍。)认为,至少有三种主要手段可以引起信念系统发生改变。(2)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ation),给个体提供另一种可以解释其观察和经验的概念系统,从而取代个体原有的信念。
-
ABC人格理论
ABC人格理论是艾里斯合理情绪疗法理论的精华所在,它不但说明了人类情绪困扰产生的原因,也阐释了消除情绪及行为困扰的心理治疗之道。人们面对外界发生的负性事件时,为什么会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认识到异常的紧张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这种失之偏颇的思维方式应当由自己负责。
-
理性疗法
理性疗法(RET)是AlbertEllis于上年代所创立,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理性疗法的适应症:此疗法适用于各种神经症和某些行为障碍的病人。
-
妄想
妄想是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术语,是一种思维障碍,也是精神病症状之一。有妄想这种病态信念的患者,总会其日常行为上有所表现。老年人因记忆及判断能力的减退,亦可形成妄想。妄想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以妄想为唯一症状的精神病可称为偏执型精神病,亦称为妄想型精神病。也可按发生形式或结构分类。
-
从众行为
从众为适应团休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和信念的过程。我们平时说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行为。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团体或群体压力,个人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或群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因而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
-
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又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如果初次会见时间许可,可直接告诉求治者,他的病态情绪和行为的根源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
-
虚无妄想症
毕竟,我们不会如此去想象这个世界,但在一些特殊状况下,诸如重度忧郁症的黑胆汁期时,我们情绪极度低落,然后就会发生这种虚无妄想的症状。虚无妄想症是一种原发性的妄想症,和其它的妄想症相似,都是以妄想为主轴。你会不焦虑、忧郁吗?半个月后,药物效果慢慢发生,患者的情绪开始稳定,这些信念也慢慢松弛下来。
-
神灵附体状态
神灵附体状态又称为亚文化性癔病性附体状态,患者及其亲属都是迷信或宗教信念很重的人,且患者有瘟病发作史和突出的癔病性格。附体物以鬼、神为最多、精灵较少。有些患者也可有一般意识障碍。此外,还常伴有情绪不稳、激情(暴怒、恐惧性激情)发作、哭笑无常、明显暗示性增高等癔症的某些症状。
-
夫妇间偏执狂
夫妇间偏执狂又称病理性嫉妒综合征,病理性嫉妒这一术语是M·Ey(1950)、R·Mowat(1966)、M·Shentierd(1961)和P·Muller(199)等先后都应用过的。本综合征常见于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多是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或自我中心倾向强、自尊心强的人。患者多见性欲亢进,易激惹、紧张等。
-
病理性嫉妒综合征
夫妇间偏执狂又称病理性嫉妒综合征,病理性嫉妒这一术语是M·Ey(1950)、R·Mowat(1966)、M·Shentierd(1961)和P·Muller(199)等先后都应用过的。本综合征常见于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多是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或自我中心倾向强、自尊心强的人。患者多见性欲亢进,易激惹、紧张等。
-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和坚持精神。当人们坚信一种道德认识并决心将它变成道德行为时,便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坚强的道德信念和意志,这种信念和意志可以帮助人们对某种道德行为作出必要性的解释,以致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去完成道德行为。
-
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行为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老子的《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
-
兴趣
兴趣指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个人在以特定活动、事物以及人的特性为对象时,反映在积极的、选择的爱好倾向上的情绪紧张态度。兴趣的稳定性作为人的兴趣的品质之一,是与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直接相联系的。
-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
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也称“兴趣的持久性”。兴趣必须稳定而持久,才能推动人去深入钻研问题,从而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培养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对于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兴趣的稳定性作为人的兴趣的品质之一,是与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直接相联系的。
-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指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道德要领及道德观的形成;道德信念的产生、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等。
-
说服
说服指通过交换意见、参观访问、收听广播、观看影视、阅读报刊等方式改变人们的偏见及转变不正确的观念与信念的方法。
-
缩阳症
缩阳症又称恐缩症,是以恐惧生殖器缩入体内致死的恐怖焦虑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综合征。其突出的表现为发作性恐怖焦虑,阴茎或乳房缩入体内感,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意识改变,濒死感,烦躁不安等症状。缩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①文化信念;②导火事件;③环境因素;④易感素质。以心理治疗为主。
-
恐缩症
缩阳症又称恐缩症,是以恐惧生殖器缩入体内致死的恐怖焦虑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综合征。其突出的表现为发作性恐怖焦虑,阴茎或乳房缩入体内感,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意识改变,濒死感,烦躁不安等症状。缩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①文化信念;②导火事件;③环境因素;④易感素质。以心理治疗为主。
-
类偏执
类偏执又称类偏狂,是一种突出的信念,可为妄想,超价观念或过份自信的表现。内容可为被害、钟情、嫉妒或夸大等。其起病原因可为器质性精神障碍、中毒、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情绪的应激反应、人格障碍等,也可为了独立的症状和表现。根据CCMD-Ⅱ-R,类偏狂,偏执狂已合为一个诊断,即偏执性精神病。
-
神农
神农,又称炎帝、农皇,姓姜,名魁。正因为如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而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的,就是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的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
-
病理性嫉妒
病理性嫉妒包括嫉妒妄想和嫉妒性的超价观念。指配偶或爱人对自己不忠诚的病理性信念或可以理解的嫉妒。多见于更年期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慢性酒精中毒伴性功能减退等。
-
个性积极性
人掌握社会经验、改造周围现实的活动,总是通过活动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内部世界去推动的。这些内部世界系统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去组织自我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反应,它构成人的活动动力系统,是人的积极活动力,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
个性心理特征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作为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反映着个人展开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但是,它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和个性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着,受其他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受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制约。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它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
-
价值观
价值观(values)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的、逻辑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美学的、宗教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学龄初期儿童则倾向于同伴关系的协调和维护群体的规则;
-
价值目标一致性
价值目标一致性(Valuegoalcongruence)指人们的价值目标最终表现为相一致而非相违背。尽管人们的价值目标是复杂多样的,但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需要、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而表现为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
情操
情操(sentiment)以人的社会需要为中介以某种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为中心的高级情感。冯特称之为高级感情。现代心理学中,人们习惯于把复杂的情绪称为高级情感(即情操),并把它分为道德的、审美的、理智的三种。高尚的情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调整人的行为、指导人的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
意志薄弱
意志薄弱指人的意志力缺乏自觉性、原则性和抑制性,表现出不能自制、不坚定、不果断、顽固、执拗和易受暗示等特征。再者,意志薄弱的人很难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调节,他们表现得任性、怯懦,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而在行动时又畏缩不前,惊慌失措。这种品质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同样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改造。
-
道德行为反馈
道德行为作用于行为客体,便在行为对象及其周围人群中引起一定反应,反应信息回道行为主体,经过行为主体的吸收和加工,进行强化或抑制,以修正道德意识,尔后又支配新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作用,使良好行为得以巩固,使不良行为不断弱化、抑制。培养人们的高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负反馈起阻止作用。
-
自我反馈
自我反馈是道德行为反馈的一种渠道。这种反馈是行为主体对行为的自我道德评价。一个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完成一次道德行为,当这种行为取得圆满结果时,如参加扑灭火灾、救起落水儿童,帮助同志克服困难等,便会产生充实、满足、自豪、喜悦等良好情绪体验,从而形成一种力量和信心,今后会继续坚持这种行为。
-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指领导者在种种领导活动中,善于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方案,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能力。(2)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找出实际存在和理想模式之间的差距,能察觉到别人未注意到的情况,不断地发现人的需要和本部门的潜力。(6)意志坚强,在各种困难面前不动摇,有坚定的信心和信念。
-
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是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强化和养成道德信念的途径。思想工作应注意人们的道德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
认知不和谐
认知不和谐又称为认知失调。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识、意见及信念),将两个单位间的关系区分为协调(和谐)、不协调(不和谐)和不相关三种。简言之,认知不和谐(不协调)就是指两种认知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出的紧张心理状态,产生动机冲突。二是思维逻辑是否正确。
-
顺从
个人由于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社会心理学采用实验方法研究顺从现象,有影响的人物是S.E.阿施,他从50年代初开始作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让被试同其他几人(这几人实际是实验者的助手,但被试不知道)一起判断线段的长度(见图线段选择实验),选出左边3个线段中哪一个长度最接近线段X。
-
反顺从
个人由于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社会心理学采用实验方法研究顺从现象,有影响的人物是S.E.阿施,他从50年代初开始作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让被试同其他几人(这几人实际是实验者的助手,但被试不知道)一起判断线段的长度(见图线段选择实验),选出左边3个线段中哪一个长度最接近线段X。
-
罪犯个性心理
罪犯个性心理指罪犯在劳动改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主要是个性倾向性方面的特点。同一犯罪类型的罪犯在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方面差异较大,在世界观、信念、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方面却很相似。通过对罪犯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可为实施共同教育和某些分类教育打下基础。
-
罪犯心理结构
罪犯心理结构指服刑人改造期间的心理结构,是以其原有的犯罪心理为基础,在改造情境的不断刺激下新形成的复合矛盾心理。罪犯的需要,既有原犯罪需要的残存,也有正常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这种需要的不满足感;罪犯的兴趣,有继续迷恋犯罪生活的追求,有猎奇、追求刺激的兴趣,对文体活动、学习文化、技术感兴趣。
-
犯罪动机体系
犯罪动机体系指犯罪人由各种不同的犯罪需要产生的犯罪动机以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体系。犯罪动机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为满足非份物质享受和超常性欲望等生理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二是由爱、友谊、自尊及荣誉的畸形需要,反社会的政治信念、领袖欲、权力欲等社会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
-
个性的社会化过程
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人可学习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包括价值观、信念、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意识、社会角色、社会职能等。
-
洪哲明
学医时间:1963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王清任、张锡纯、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邝安堃、贝淑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千金方》、《脾胃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无怨无悔;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翻译医学文章(摘)10多篇。
-
妄想症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内容支离、前后矛盾、缺乏逻辑性者称为非系统性妄想。妄想有时容易和正常人坚持的一些错误想法,如偏见、迷信、误解相混淆,但后者这些想法主要是由于思想方法、认识水平、环境作用以及个人情感影响,缺乏科学知识等等因素所造成。
-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指一个人受社会制约或在群体影响下所形成的种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个性心理包含三方面内容:1、心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3、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个性心理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并随着言语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
慎独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陷,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明代理学家邵庸发展了慎独学说,指出,保持本性不受“情”的蒙蔽才能在修养过程中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使主体能凭借内心的信念,选择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
-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①在普通心理学范畴,心理现象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后者是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
解释性妄想
解释性妄想又称释义性、判断性妄想,主要是理性认识的障碍,妄想系统化,此时患者从病态思维出发,将与妄想观念相矛盾的一切置于不顾,对客观现象作片面的解释。甚至将与当前妄想毫不相干的既往经历也包括进去,或以固定信念的方式,解释对方的所作所为和周围事物的一切安排。
-
合理化
合理化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方式,指对某些不能认可的态度,信念或行为赋予正当理由,使自我能接受。
-
心理饱和现象
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江苏某地有位青工小李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疝气"。比如,当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你不妨自我轻松一番: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你带来的精神压力。
-
汤恩小孩
1924年,南非的汤恩石灰岩采石场的工人在爆破时炸出了一个小孩的不完整的头骨化石,保存有部分颅骨、面骨、下颌骨和完整的脑模(脑壳里的填充物依照脑壳内部的骨骼结构形成的与原来的脑子外形一致的化石),颌骨上保存了全部乳齿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恒臼齿。由此估计其在成年后也不过600毫升左右)和向前突出的上下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