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欲
情欲养生习语。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本能欲望。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养生学比较强调节制情欲。其中,道家养生学说、道教全真道内修学说、儒家宋明理学修身之道及佛教禅定之说等对此要求甚为严厉,医家养生学说也深受影响。
-
不射精症
性活动时,有正常性兴奋,阴茎勃起,性交,但没有精液排出,也不伴有情欲高潮,称为不射精症,是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器质性因素引起的不射精多见于胸腰交感神经切除或腹膜淋巴清扫术等手术后的神经损伤所致。药物如胍乙啶、利血平、利眠宁等也会造成不射精。中医认为本症系由肝火、心脾两虚,肾阳不足或血瘀等引起。
-
芎补血汤
《胎产秘书》卷上:组成:川芎1钱,白术1钱,阿胶1钱,白芍1钱,杜仲1钱,人参1钱,黄耆1钱,木香1钱,五味1钱,甘草8分,生姜1片,大枣2个。主治:妊娠月未足,由气血虚弱,脏腑皆虚,加以病患相感,情欲相扰,以致精血攻冲,侵损荣卫而有胎无所养,而半产胎未堕,血行腰痛者。
-
天理与人欲
天理与人欲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伦理道德与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范畴。王充则以为人民的物欲得到满足之后,才知道礼节和荣辱。以封建社会的伦理为天理,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李贽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戴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理欲问题,提出“理存于欲”的学说,以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
花癫
是指相火过旺,欲火妄炽,肝风易动,以情欲激动,性欲亢进,见异性则以为情人,甚则夜间四肢抽搐,牙关拘紧等为主要表现的癫狂病。见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亦名花风、花心风。花癫的病因病机:相火过旺,欲火妄炽,肝风易动。花癫的治疗:治宜泻肝火,平肝风。方用丹栀逍遥散加炙香附,或用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
-
寡欲
寡欲养生术语。意即节制或禁绝欲求。其中“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意。广义指人的一切欲望;狭义专指性欲。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养生学甚为强调节制性欲。参见情欲条。
-
妇女失志经闭
概述:妇女失志经闭为病证名。指由于所愿不遂而致之经闭。辨证论治:《叶氏女科证治》:“妇女情欲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宜服秘元煎(远志、山药、芡实、炒枣仁、白术、茯苓、炙甘草、人参、五味子、金樱子)。”
-
犯罪心理类型化
犯罪心理类型化是犯罪心理学对犯罪的分类标准和理论。二是按犯罪行为分类,一般有按刑法规定的标准罪名分类;按犯罪实施形态分类(如预谋、机遇、冲动犯罪等);近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者多主张多元分类法,即按欲求指向性和犯罪动机分类,可分为物欲型、性欲型、情欲型、信仰型、集合型等犯罪类型;
-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是中国古代关于情欲种类的通称。七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欲、或喜、怒、忧、思、悲、恐、惊。
-
肾损
《慎斋遗书·虚损》:“或以下而损上,如因情欲抑郁所致,则精伤而损肾,肾损则木枯而生火。”《难经·十四难》:“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古本难经阐注》:“骨属肾,精亏则髓枯骨痿,必益其精而髓自充。”治宜补肾填精,鹿茸、地黄、人参、枸杞子、紫河车等药,方用六味地黄丸、金刚丸、煨肾丸等。
-
悖德狂
1845年,英国Prichard从智能精神病中分出悖德狂,他认为:患者的智能很少或完全不受损害,主要表现在情感、性情或习惯方面,他们心灵中的道德观念和正义原则是高度歪曲和破坏,自我控制能力丧失或受到严重障碍。目前已很少使用此术语,此类表现的患者多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中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