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温
口温为十二手法之一。指针刺操作前先将针具放入口中使针热的针刺方法。因不卫生,今已不用。
-
十二法
概述:十二法指针刺操作过程应用的十二种手法。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大成》:“指留者: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大成》:“指拔者: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
-
十二字分次第手法
十二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出《针灸大成》。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十二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十二手法
十二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出《针灸大成》。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十二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下针十二法
下针十二法指十二种进针基本操作手法。参见“十二手法”:十二手法原称“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出《大成》。指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留、指捻、指拔、针摇十二法。其中指持是用手指持针,口温是进针前用口将针含热(现已不用),指留是出针前稍作停留,指拔为起针,其余手法均见十四法中。
-
暖针
暖针指针刺前,将针置于机体近处暖热后再予针刺。《针灸聚英》引《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注》:“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又曰着身温之。”意同口温,今已废用。
-
小儿高热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症状体征:注意起病缓急、发热日期、时间,系低热(38℃左右)、高热(39℃以上)或超高热(40.5℃以上),热型为稽留热、弛张热抑或间歇热。酌情作结核菌素试验,抗“O”,嗜异性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等。
-
轻黄散
《卫生宝鉴》卷十:方名:轻黄散组成:轻粉1钱,雄黄半两,杏仁1钱(汤浸之,去皮尖并双仁),麝香少许。主治:鼻中息肉。用法用量:如患臁疮、恶疮,皆先用口温齑汁洗净,以软帛揾干,次用药末干贴疮上。制备方法:上先将白矾为末,入在田螺壳内,炭火煅过,白色为度,取出,同龙骨、黄丹等研为细末,次入较粉和之。
-
白泽丸
处方:阳起石1两半(煅令通赤,研),附子(炮,去皮脐,取末)1两半,钟乳粉(成炼好者)2两,白檀香(末)1两,滴乳香(别研)1两,麝香1钱(别研)。功能主治:脏腑虚寒,真元不固,肠虚泄利,心腹撮痛,气逆呕吐,自汗。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盏化开,加生姜3片,煎7分,食前、空心通口温服。
-
小夺命散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方之小夺命散:处方:槐实、地丁、地肤子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服,或加蟾酥少许同服。《万病回春》卷八方之小夺命散:方名:小夺命散别名:小夺命丹、夺命丹组成:千头子(即扫帚子)、槐花子、地丁各等分。功能主治:《万病回春》卷八方之小夺命散主治脑疽,及疔疮恶毒,无名肿毒。
-
儿科门诊工作常规
同时须注意除外急性菌痢。婴幼儿肺炎、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新生儿肺炎,或合并肺大泡、肺不张、肺脓肿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者,应立即住院。10.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住院治疗,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可在门诊继续治疗。(6)疑颅内病变时,可行腰椎穿刺查脑脊液。
-
体温测量法
操作名称:体温测量法适应证:体温测量法适用于发烧或低烧病人待查者测量并记录病人体温,以观察机体内在温度及病情变化与转归,为治疗、护理提供依据。(2)直肠测温:肛表用20%肥皂液润滑,水银端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取出。3.对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病人,不适用腋下测温。
-
香鳔汤
《古今医鉴》卷十五:方名:香鳔汤组成:茜草1撮,麻黄1撮,乌药1撮,细茶、鱼鳔2钱(用芝麻同炒成珠),槐子(炒焦)5钱,花椒5钱,乳香1钱,生姜5片,葱白5根。主治:杨梅疮,筋骨痛久不愈者。用法用量:水煎至1钟,通口温服。2-3剂即愈,不发。制备方法:上锉1剂。
-
儿童口腔保健指导技术规范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0~检查有无口腔溃疡、鹅口疮、舌系带过短等异常。3岁以后,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开始教儿童自己选用适合儿童年龄的牙刷,用最简单的“画圈法”刷牙,其要领是将刷毛放置在牙面上,轻压使刷毛屈曲,在牙面上画圈,每部位反复画圈5次以上,牙齿的各个面(包括唇颊侧、舌侧及咬合面)均应刷到。
-
低温意外
低温意外的原因:老年人发生低体温意外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包括老年人随增龄所致的生理性改变,如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受损,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下降引起血管收缩反应下降,患有某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因全身性疾病影响到下丘脑功能,或因患有某种疾病导致产热减少、散热增加,或因使用某种镇静剂、催眠剂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