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涩肠止泻
涩肠止泻为治法。指用具有收涩固涩作用的方药以达到止泻目的,治疗久泻或久痢不止、大便滑脱不禁等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脾肾虚寒之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等病证。常用药物有诃子、罂粟壳、赤石脂、乌梅、禹余粮等,代表方剂如真人养脏汤、桃花汤、四神丸等。针灸治疗以针补足三里、灸天枢、神阙等穴为主。
-
乌梅肉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去核取乌梅肉、炒炭、醋蒸等。涩肠止泻;钩虫病(《中华本草》)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1.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烦渴,蛔虫病腹痛,便血,尿血,血崩,遗尿,带下不止。醋乌梅功用与生乌梅相似,但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用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
-
醋乌梅
(《中华本草》)醋乌梅的炮制方法为: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2~涩肠止泻;蛔厥腹痛;1.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烦渴,蛔虫病腹痛,便血,尿血,血崩,遗尿,带下不止。3.治疮疡胬肉,乌梅炭研末敷;醋乌梅的炮制作用:生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
-
原羚角
拼音名:YuánLínɡJiǎo英文名:Chamoisangle别名:小羚羊、西藏黄羊、西藏原羚、普氏原羚、滩黄羊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原羚、普氏原羚的角。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于高原地区荒漠草原地带。性味:味咸;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清热解毒、平肝息风之功能。主治痫症,中风、小儿惊风、温热病等症。
-
双补汤
《温病条辨》卷三方之双补汤:别名:脾肾双补汤组成: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肉苁蓉、山茱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主治老年久痢,脾肾阳虚,大便溏泄。以补骨脂、苁蓉、巴戟、菟丝、覆盆、萸肉、五味酸甘微辛者,升补肾脏阴中之阳,而兼能益精气安五脏者也。血热,加黄柏;
-
四君合四神加减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义》:组成:党参1钱,于术1钱(土炒),补骨脂1钱半(炒),茯苓1钱,肉蔻8分(煨,去油),吴萸4分(炒),醋柴胡2分,五味子6分(炙)。四君子汤补气健脾,自后天入手,纠正消化功能失调、食少乏力、便溏者则可。但对久泄病及于肾者,似嫌力所不及,加四神自肾兼治,可以同时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
人参启脾丸
概述:人参启脾丸为方剂名,即《医学入门》卷六方之启脾丸,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功能主治:功能健脾消食,涩肠止泻。《医宗金鉴》卷五十二方之人参启脾丸:组成:人参5钱,白术(上炒)5钱,白茯苓5钱,陈皮4钱,扁豆(炒)5钱,山药(炒)5钱,木香(煨)2钱,谷芽(炒)3钱,神曲(炒)3钱,炙甘草2钱。
-
收涩
收涩为治疗学名词。是指治疗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方法。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的原则立法的。适用于自汗盗汗、久嗽虚喘、久痢久泻、精关不固、小便失禁、崩中漏下、久带清稀等症。有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肾涩精、固崩止带等法。
-
棕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笋及子花:涩肠止泻、崩中带下。用棕榈皮烧存性,水酒送服二钱即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正丁醇一冰醋酸(20: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铁试液。性味与归经:苦、涩,平。
-
止泻灵片
(2)取本品3片,除去糖衣,研细,加乙醇和氯仿各5ml,热浸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四氢硼钠少许,滴加盐酸7~6片,一日3次。止泻灵片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止泻灵片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
肠炎汤2号
处方:禹余粮9g,赤石脂9g,制附片9g,肉桂2g(后下),干姜9g,煨诃子12g,煨肉豆蔻9g,米壳6g,补骨脂9g,党参15g,焦白术9g,甘草3g。主脾肾阳虚型慢性肠炎,早晨腹泻,腰腿酸软,消瘦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制附片,肉桂、干姜温中补阳;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止泻。摘录:《临证医案医方》
-
赤石脂汤
姜春华方:赤石脂汤:处方: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主治:脓血痢,后重里急,日夜频并。此以烦闷恍惚,故加乌梅下气除烦满,栀子除胃中热气,白术除热消食,升麻引清气上升,以佐石脂固脱、干姜导热、粳米安胃。
-
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处方:赤石脂30克(碎)禹余粮30克(碎)功能主治:收敛固脱,涩肠止泻。主久泻、久痢,肠滑不能收摄者。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注意:急性肠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为《圣惠》卷七十三 禹余粮散之异名:方名:赤石脂禹余粮汤
-
扶脾丸
处方:干生姜肉桂各1.5克干姜藿香红豆各3克白术茯苓橘皮半夏诃子皮炙甘草乌梅肉各6克大麦蘖(炒)神曲(炒)各12克制法: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脾消食,涩肠止泻。治脾胃虚寒,腹痛便溏,饮食不化。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
术苓固脾饮
《辨证录》卷十一:术苓固脾饮:处方:白术30克茯苓人参山药芡实各15克肉桂1.5克肉豆蔻1枚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涩肠止泻。治妇女行经前泄泻,日久不愈,腹痛喜按,倦怠神疲。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一
-
四维散
概述:四维散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处方:人参一两,制附子、炒干姜各二钱,炙甘草一至二钱,乌梅肉五分至一钱。3克制法:上药为末,加水拌湿,蒸后烘干研匀。功能主治:功能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滑脱至甚,或泄利不能止,或气虚下陷,二阴血脱不能禁者。6克,温汤调下。
-
矮杨梅果
拼音名:ǎiYánɡMéiGuǒ别名:杨梅果、滇杨梅、酸杨梅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云南杨梅的果实。叶片长椭圆状倒卵形至短楔状倒卵形,长2.5-8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楔形,中部以上常有少数粗锯齿,成长后上面腺体脱落留下凹点,下面腺体常不脱落,无毛或有时上面中脉上有稀疏柔毛;雌雄异株;性味:酸;
-
百药煎
《中医大辞典》·百药煎:百药煎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蒙筌》。③《要药分剂》:味酸咸,无毒。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口疮,牙疳,痈肿疮疡。注意:外感咳嗽,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均忌服。(《圣惠方》)⑥治肠风脏毒:百药煎(烧灰存性)、乌梅(同核烧灰存性)、白芷(不见火)等分。
-
红麸杨根
拼音名:HónɡFūYánɡ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红麸杨的根。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上部有狭翅;核果近球形,略压扁,径约4mm,成熟时暗紫红色,被具节柔毛和腺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60-3000m的石灰山灌丛或密林中。性味:酸;平功能主治:涩肠止泻。泄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
金老梅枝
拼音名:JīnLǎoMéiZhī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金露梅的枝条。叶柄被绢毛或疏柔毛;萼片5,卵圆形,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副萼片及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浙尖至急关,与萼片近等长,外面疏被绢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4000m的山坡草地、砾石坡、灌丛及林缘。性平功能主治:涩肠止泻。
-
栲栗叶
拼音名:KǎoLì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叶。总苞径约2.5cm,外被密生鹿角状锐刺,成熟时开裂,3-4裂瓣,壳斗壁厚1-1.5mm,刺长0.7-1.4cm,基部或中部以下汇合生成刺束,较密生,壳斗内壁密被棕色长绒毛,外壁及刺幼时被灰色细毛,壳斗成熟时近无毛,每壳斗具1坚果;性味:苦;涩肠止泻。
-
埋博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埋博树:别名:埋哥当牧[傣语]来源:壳斗科埋博树QuercuskerriiCraib,以树皮、壳斗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涩肠止泻,解毒,截疟。主治痢疾。5钱,水煎服,每日1剂。注意:孕妇忌服。
-
毛木树皮
出处:毛木树以红木之名首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并谓:"红木,云南有之,质坚色红,开白花五瓣,微赭。拼音名:MáoMùShùPí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西南木荷的树皮。单叶互生;雄蕊多数,着生于花瓣基部,花药丁字着生;子房上位,5室,花柱1,柱头5裂。性味:涩;有小毒功能主治:涩肠止泻;子宫脱垂;
-
毛杨梅皮
拼音名:MáoYánɡMéi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毛杨梅的树皮。单叶互生,聚生于枝的上部,革质,楔状倒卵形至倒披针状倒卵形,长5-18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或偶在中部以上有少数圆齿或锯齿,叶下面有极稀疏金黄色腺体。化学成份:茎皮含 -谷甾醇( -sitosterol),蒲公英赛醇(taraxerol)。
-
小山稔
拼音名:XiǎoShānRěn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华南蒲桃的全株。聚伞花序顶生,或近顶生;花瓣4,分离,倒卵圆形长约2.5mm;雄蕊多数,长3-4mm,花药丁字着生,纵裂,先端常有腺体;子房下位,花柱长3-4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中海拔常绿林中。功能主治:涩肠止泻。久痢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
木麻黄种子
拼音名:MùMáHuánɡZhǒnɡZi来源:药材基源:为木麻黄科植物木麻黄的种子。老树的树皮粗糙,深褐色,不规则纵裂,内皮深红色。雌花1枚苞片和2枚小苞片腋生,无花被;种子单生,种皮膜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北部及太平洋岛屿近海沙滩和沙丘上。性味:味微涩;性温功能主治:涩肠止泻。
-
银叶树
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银叶树的种子。叶互生,叶柄长1-2cm;托叶披针形,早落;雌花的心皮4-5枚,柱头与心皮同数且短而下弯。花期夏季。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岸,为热带海岸红树林的树种之一。性味:甘;平归经:大肠经功能主治:涩肠止泻。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种子用于腹泻、痢疾。
-
涩肠固脱
涩肠固脱同涩肠止泻。详该条。
-
刮肠
又《灵枢》所谓洞泄,《仓公传》迥风,皆此证也。”详见直肠泻条。《证治要诀》卷二:“又有内不太满,犹生寒热,未可下而便下之,内虚热入,挟热自利,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下肠间津汁垢腻,名曰刮肠。”治宜清热坚肠,选用白头翁汤、黄芩汤、芍药汤等方。参见痢疾、泄泻等条。治宜健脾温中,涩肠止泻,用六柱饮。
-
五色石脂
五色石脂释名本品质似石而性粘,故名五脂。有青石脂、黄石脂、黑石脂、白石脂、赤石脂等不同的类别,总称为“五色五脂”。6、胸中痰饮,反吐不停。7、心痛彻背。8、月经过多。9、小便失禁。附方赤石脂是一种“多水高岭土”,有明显的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的有毒物质,故能涩肠止泻,又能入血分,故有止血的作用。
-
金樱子糖浆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nyingziTangjiang标准编号WS3-B-2727-97本品为金樱子经加工制成的糖浆剂。制法取金樱子50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功能与主治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崩漏带下,久泻久痢。贮藏密封,置阴凉处。广东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小儿止泻灵胶囊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o’erZhixielingJiaonang标准编号:WS3-B-3750-98处方:人参9g鸡内金(炒)27g茯苓36g诃子(炒)36g芡实(麸炒)18g薏苡仁(麸炒)36g罂粟壳18g六神曲(麸炒)18g白术(麸炒)36g金樱子(麸炒)18g制法:以上十味,于60℃以下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装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注意:发烧者慎用。
-
小儿止泻片
(2)取本品5片,研细,加水10ml,充分振摇,滤过,取滤液2ml加氯化钡试液2滴,即生成白色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功能与主治:健脾利水,涩肠止泻。小儿止泻片的主要成份:山药、白术、枣树皮、罂粟壳、车前子、白矾等。《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之小儿止泻片:方名:小儿止泻片组成:山楂炭、炮姜炭。
-
补脾丸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百一》卷六:补脾丸:处方:白术1两,赤石脂1两,肉豆蔻(面裹,煨)1两,川厚朴1两(去粗皮,姜汁涂炙),川白姜(炮)1两,荜茇(炒)半两,神曲(炒)半两,麦糵(炒)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功能主治:滑泄。主治:滑泻,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老人、弱人脾泄、飧泄。
-
大桃花汤
概述:大桃花汤为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方。别名:附子汤、牡蛎汤处方:赤石脂、干姜、当归、龙骨、牡蛎各三两,附子二两,白术(另研)一升,甘草、芍药各一两,人参一两半。补气养血,涩肠止泻。主久痢不愈,气血虚弱,腹痛隐隐,面色苍白,舌淡,脉沉细者。呕吐加橘皮三两。
-
九炁丹
概述:九炁丹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熟地24O克制附子120克肉豆蔻(面炒)60克焦姜吴茱萸补骨脂(酒炒)荜茇(炒)五味子(炒)各60克粉甘草(炒)30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自空为丸,或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飧泄骛溏者。若气虚,加人参二至四两。
-
人参豆蔻散
功能主治: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治久泻不止。治妇人久泄不止。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八《妇人良方》卷八引石道人方之人参豆蔻散:组成:人参1两,肉豆蔻1两,干姜1两,厚朴1两,甘草1两,陈橘皮1两,川芎半两,桂心半两,诃子半两,北茴香半两。主治:冷证泻痢。
-
乌梅粥
处方:乌梅15~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制法:将乌梅煎取浓汁去渣,入粳米煮粥。功能主治:生津止渴,敛肺止咳,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久痢等。注意:急性泻痢和感冒咳嗽者禁用。摘录:《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乌梅粥组成:乌梅(捶碎)7个,粟米(淘净)不拘多少。主治:肠风下血,烦渴。
-
矮杨梅皮
拼音名:ǎiYánɡMéi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云南杨梅的根皮、茎皮或根。叶片长椭圆状倒卵形至短楔状倒卵形,长2.5-8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楔形,中部以上常有少数粗锯齿,成长后上面腺体脱落留下凹点,下面腺体常不脱落,无毛或有时上面中脉上有稀疏柔毛;雌雄异株;性味:酸;通络止痛。
-
果羹
概述:果羹以莲子、白扁豆、薏米、白糖、桂花或玫瑰花为主要原料,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利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水肿,妇女白带过多以及暑湿内蕴之呕吐、腹泻者。莲子味甘涩,性平,有养心益脾、涩肠止泻的作用,可治疗夜梦过多、失眠、遗精、淋浊、久痢久泻、妇女崩漏、白带过多等症。
-
豆腐渣果根
拼音名:DòuFuZhāGuǒ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山龙眼科植物深绿山龙眼的根。中脉在上面稍凸起,侧脉5-8对,网脉两面均明显。苞片披针形,被柔毛;腺体4,稀1-2,延长成丝状附属物,在中部以下呈螺旋状弯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地和山谷常绿阔叶林中。性味:涩;性凉功能主治:涩肠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