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腕
上腕即上脘穴。出《圣济总录》。出《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交会穴。仰卧取穴。如胃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及黄疸等。配内关、手三里、足三里治急性胃炎。一般直刺0.5~
-
手太阳
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荥穴,五行属水。
-
CK
170U/L(2)比色法:0~②轻、中等增高:多发性肌炎、周期性肌麻痹、肌无力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外科术后、肠梗阻、剧烈运动后、癫痫持续状态、除Duchenne型以外的肌紧张营养不良、眼肌型、颜面肩胛上腕肌型营养不良、神经原性肌萎缩症。恶性肿瘤CK-活性上升、CK结合性免疫球蛋白的出现CK轻度或中度上升。
-
手厥阴标本
手厥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手厥阴心包经的本部,在掌内上腕2寸,两筋之间的内关穴;其标部在腋下3寸,约当天池穴部位。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肌酸激酶
170U/L(2)比色法:0~②轻、中等增高:多发性肌炎、周期性肌麻痹、肌无力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外科术后、肠梗阻、剧烈运动后、癫痫持续状态、除Duchenne型以外的肌紧张营养不良、眼肌型、颜面肩胛上腕肌型营养不良、神经原性肌萎缩症。恶性肿瘤CK-活性上升、CK结合性免疫球蛋白的出现CK轻度或中度上升。
-
小肠手太阳之脉
即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
-
手
手掌·手:手指手掌,从手指至腕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臂·手:手指上臂。《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
-
手太阳之别
手太阳之别即手太阳络脉的原称。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自腕关节后5寸处的支正穴分出,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取手太阳络穴支正治疗。
-
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它的支络,从支正向上,经过肘、臂,网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语译: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
骨槽疽
骨槽疽病名。膝、踝关节部位之疽病。《疮疡经验全书》卷三:“骨槽疽生于膝盖上,并脚踝上腕,其痛时如刀割,其痒如虫钻。”相当于该关节部位之结核病。证治可参见附骨疽条。
-
醛缩酶
英文名:aldolase别名:血清醛缩酶,ALD正常值:(1)比色法:新生儿:约为成人的4倍。5.54U/L化验结果意义:(1)升高:①明显上升: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型肌营养不良、骨骼肌广泛损伤、闭塞性动、静脉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肺梗死、发热、重度烫伤、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前列腺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