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谷痢
概述:水谷痢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水谷痢:水谷痢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用保和丸、和胃丸等方。
-
水谷利
指泄泻完谷不化者。《卫生宝鉴·泄痢门》:“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加减木香散主之。”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名飧泻、水谷痢。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
-
飧泄
注解:飧泄(飧音sūn孙)为病证名。又名飧泻、水谷痢。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
-
不伏水土痢
不伏水土痢为病证名。指易地生活,肠胃一时不能适应当地水土而致下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
附子五味散
处方:附子(炮)5两,细辛5两,白术5两,干姜4两,神曲1升。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水谷痢,痢无期度,食不消化,腹痛,每过冷便发。用法用量:初服1方寸匕,稍稍加至2-3匕,以饮送下,1日2次。注意:忌猪肉、生冷、油腻、桃、李、雀肉等。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许仁则方》
-
马蔺子散
《外台》卷二十五引《崔氏方》:马蔺子散:处方:马蔺子1升(熬),地榆根皮8分,厚朴(炙)8分,熟艾8分,赤石脂1升,龙骨10分,茯苓10分,当归10分。并久水谷痢,色白如泔淀。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加至4-5匕,白饮下,日2夜1。用法用量:以水2大盏,煎至1盏,滤去滓,入蜜2合,同熬令稠,取1茶匙含咽津,不拘时候。
-
山樱桃
《*辞典》:山樱桃:出处:《纲目》拼音名:ShānYīnɡT o别名:朱桃、麦樱(《吴昔本草》),牛桃、英桃(《博物志》),婴桃、英豆(《BU录》),李桃、奈桃(孟珗),梅槐(《八闽通志》),山婴桃(《纲目》),毛樱桃(《河北习见树木图说》),野樱桃、山豆子(《中国树木分类学》)。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
-
朱砂万应丸
《卫生总微》卷十一:组成:朱砂末1钱,硇砂末1钱,巴豆7个(去皮、膜),蜡2枣大许。主治:小儿积痢、久痢、滞痢、一切诸痢,多日不愈。用法用量:如用,旋丸如绿豆大,每服2丸,白痢艾汤送下;赤痢,黄连汤送下;赤白痢,黄连艾汤送下;水谷痢,新水送下。
-
朴黄汤
《顾氏医径》卷五:组成:厚朴、黄连、鸡金、枳实、茯苓。主治:水谷痢,其证粪稀,薄而不聚,水谷不化,里急后重。《脉因证治》卷下:组成:大黄、厚朴各等分。主治:支饮脑痛。《医方简义》卷三:组成:厚朴1钱5分,生大黄4钱,陈皮1钱,广木香5分,制香附1钱5分,川连8分。主治:痢疾初起,腹痛后重,不拘赤白。
-
小豆食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小豆食方组成:小豆(拣择净,洗)1升,黄蜡3两。主治:伤寒后,水谷痢。用法用量:以水2升,旋旋下水,煮令极烂,随意食之,不拘食前后。
-
橡子散
《圣惠》卷九十三:方名:橡子散组成:橡实2两(微炒),干柏叶半两(微炙)。主治:小儿水谷痢,日夜不止。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水煮乌梅汁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薤白面
《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薤白面组成:薤白(切)半两,生姜(切)半两,面1匙。主治:伤寒后水谷痢。用法用量:以醋煮薤白、生姜,拌面,次用水同煮令熟,空腹温食。
-
四白丸
《圣惠》卷五十九:组成:白石脂2两,白矾2两(烧灰),白龙骨2两,胡粉3两(炒)。主治:水谷痢,脐腹冷痛,日夜数行。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粳米饭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
神妙橡实散
《圣惠》卷五十九:方名:神妙橡实散组成:橡实2两,干楮叶1两(炒炙)。主治:水谷痢,无问老少,日夜百余行。用法用量:每服1钱,煎乌梅汤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三乌丸
《医方类聚》卷二六○引《吴氏集验方》:方名:三乌丸组成:草乌(一生,一炮,一烧灰,各去皮脐)。用法用量:每服3丸,血痢,黄连汤送下;白痢,干姜汤送下;水谷痢,倒流水送下;赤白痢,干姜、甘草汤送下。制备方法:上各烧及9分,为细末,酒煮黄蜡熔化,入少好油拌和,搅匀成膏,每用旋丸绿豆大。
-
神效木香散
《圣惠》卷九十三:方名:神效木香散组成:木香半两,诃黎勒3分(煨,用皮),龙骨1两,黄连1两(去须,微炒),赤芍药1两(微炒),当归1两(锉,微炒)。主治:小儿水谷痢,腹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
薤白粥
功能主治:宽胸,行气,止痛。摘录:《食医心镜》《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镜》:方名:薤白粥组成:薤白(切)1升,红米3合。主治:产后赤白痢,脐腰痛。用法用量:上除人参汤,3味同煮熟搅匀,然后与温热人参汤相和调,顿服,不拘时候,如恶食,即与粟米粥饮渐加糯米和之。主治:脾虚冷,下白脓痢及水谷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