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蓼根
《*辞典》:水蓼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ShuǐLiǎoGēn来源:蓼科植物水蓼的根,秋季开花时采收。功能主治:除湿,祛风,活血,解毒。治痢疾,泄泻,皖腹绞痛,风湿骨痛,月经不调,皮肤湿癣。(《贵州民间药物》)②治痢疾:水蓼根一两,同米五钱炒黄,去米,用水适量煲成一碗,一日作两次分服。
-
朱衣滚痰丸
概述:朱衣滚痰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即礞石滚痰丸加朱砂为衣。主治一切实热老痰,癫狂惊悸,心下怔忡,或咳喘痰稠,胸脘满闷,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口眼蠕动,梦寐奇怪,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等。大黄苦寒,荡涤实热,泻火通便,为臣;佐黄芩清热泻火;
-
孔雀尾
中国蕨科植物野鸡尾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孔雀尾:孔雀尾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小叶金花草之别名。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全草煎剂给小鼠灌胃,对眼镜蛇毒有保护作用。
-
三颗针
三颗针药典标准:品名:三颗针SankezhenBERBERIDISRADIX来源:本品为小檗科植物拟獠猪刺BerberissoulieanaSchneid.、小黄连刺BerberiswilsonaeHemsl.、细叶小檗BerberispoiretiiSchneid.或匙叶小檗BerberisvernaeSchneid.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来源: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或研末、泡酒。
-
胜红蓟
《全国中草药汇编》:胜红蓟:拼音名:Sh nɡH nɡJ 别名:咸虾花、白花草、白花香草、白花臭草、柠檬菊、七星菊、白毛苦、猫屎草、脓泡草、胜红药、消炎草来源:菊科胜红蓟属植物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L.,以全草或叶及嫩茎入药。咽喉肿痛;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外伤出血,疮疖,湿疹。
-
粗叶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粗叶耳草:拼音名:CūY ěrCǎo别名:节节花来源: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粗叶耳草HedyotishispidaRetz.[OldenlandiahispidaPoir.]的全草。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用于小儿麻痹症(瘫痪),感冒发热咽喉痛,肠胃炎;苞片披针形,长3-4mm,粗糙;疔疮疖肿附方:①治小儿麻痹症:鲜粗叶耳草五钱,葫芦茶五钱。
-
桑沥
《*辞典》:桑沥:出处:《纲目》拼音名:SānɡL 别名:桑油(《万氏家抄方》)。附方:①治破伤中风:桑沥、好酒,对和温服,以醉为度,醒,服消风散。(《摘元方》)②治小儿身面烂疮:轻粉、雄黄各五钱,猪胆一个,滑石一两,硫黄五钱,穿山甲十五片(炙),凤凰退(烧存性)五钱。2毫升,至症状消失为止。
-
鸡嗉子花
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JīS ZǐHuā别名:牛舌片来源:为兰科植物细毛火烧兰的全草。茎直立,全体具细毛。苞片叶状;生境分布:生于土山杂草中。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补中益气,舒郁,和中。附方:①治病后虚弱:鸡嗉子花一两,炖猪肉吃。③治膀胱疝气(睾丸肿大):鸡嗉子花一两,虎杖、小木通各五钱。
-
茨菇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茨菇草:拼音名:C GūCǎo别名:催生草、灵芝草、箭叶大油芒来源:禾本科茨菇草SpodiopogonsagittifoliusRendl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宁夏、云南。性平归经:肝经功能主治:调经;附方:①治月经过多:鲜茨菇草五钱至一两,叶下花根五钱,煎服。③治胸闷,气胀,阳萎:鲜茨菇草五钱至一两,煎服。
-
林背子
叶含野漆树甙,也含鞣质。果实含漆树酸、木蜡树素A和木蜡树素B。药理作用:醇提取物在离体平滑肌器官上(如小肠、大肠、子宫、支气管),具有桔抗组织胺、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与Antazoline(抗组织胺药)、麦角酸二乙胺(抗五羟色胺药)及阿托品之性质相似,唯强度较弱。附方:①治小便出血:林背子五钱。
-
巴茅果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BāM oGuǒ别名:牛草果来源:为禾本科植物五节芒根茎部叶鞘内的虫瘿。每节着生2小穗,一具长柄,一具短柄;不孕花的外稃披针形,较颖稍短;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性味:性温,味辛。附方:①治月经不调:巴茅果五钱至一两。③治小儿疝气:巴茅果三个,茴香根五钱,香附米三个。
-
香樟根
《*辞典》:香樟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XiānɡZhānɡGēn别名:香通(《四川中药志》),走马胎(《贵州民间方药集》),樟脑树根、土沉香、山沉香(《四川中药志》)。②治风湿,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香樟根五钱,铁筷子五钱,白龙须五钱,岩川芎五钱(生者各一两)。③治风湿疼痛:香樟根煎水外冼。
-
木通根
《*辞典》:木通根:出处:《药性论》拼音名:M TōnɡGēn别名:八月瓜根(《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及白木通的根。治风湿关节痛,小便不利,胃肠气胀,疝气,经闭,跌打损伤。搜山虎,八爪龙、白龙须、见血飞、大小血藤、内红消、海金沙各五钱至一两,地胡椒减半,泡酒服。
-
紫茉莉根
《*辞典》:紫茉莉根: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ZǐM L Gēn别名:入地老鼠、花粉头(《岭南采药录》),水粉头(《修订增补天宝本草》),粉子头、胭脂花头(《四川中药志》)。治淋浊,带下,肺劳吐血,痈疽发背,急性关节炎。(《贵阳民间药草》)③治红崩:红胭脂花根二两,红鸡冠花根一两,头晕药一两,兔耳风五钱。
-
睡菜根
《*辞典》:睡菜根:出处:《吉林中草药》拼音名:Shu C iGēn别名:过江龙(《贵阳民间药草》)。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睡菜的根茎。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睡菜条。性味:《贵阳民间药草》:甘微苦,平,无毒。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消肿,降血压。(《贵阳民间药草》)②消湿肿,治风湿痛:过江龙、通花根各五钱(干的)。
-
野席草根
治尿路感染,小便不利,心烦失眠,鼻衄,目赤,齿痛,妇女血崩。①《百草镜》:利湿热,治癃淋,精浊,崩中,湿痹,鼻衄,痄腮,疣痛,口咽诸毒火症,鹤膝风,明目。汤煎洗,出汗。或野席草根丛二两,马鞭草五钱,水煎服。水煎冲白糖服。(《医方一盘珠》)⑥治齿牙疼痛,动摇欲落者:野席草根,煎汤代茶服。
-
黄藤
《*辞典》:黄藤: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uánɡTénɡ别名:土黄连(《南宁市药物志》),藤黄连(《广西中药志》),黄连藤(《中国药植图鉴》),伸筋蘑、山大王(《广西药植名录》),大黄藤(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外表土灰色,节微隆起,具多数细纵沟和横裂。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
骨节草
来源:为木贼科植物犬问荆的全草。夏季采收。还含乌头酸与山柰酚-8-鼠李糖葡萄糖-7-葡萄糖甙、甲砜、胸腺嘧啶等。功能主治:疏风,明目,活血,舒筋。治迎风流泪,翳膜遮睛,跌打损伤,肠风,血痔。治目疾,迎风流泪,翳点遮睛,肠风痔漏,血痢,崩中。附方:①治目疔目翳:鲜骨节草一两,冰糖五钱,猪赤肉二两。
-
独脚柑
《*辞典》:独脚柑: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D JiǎoGān别名:干草(《广州植物志》),细独脚马骝(《南宁市药物志》),马佬含菊(《广西中药志》),金锁匙(《闽南民间草药》),地莲芝(《贵州植药调查》),鹿草(《广东中药》Ⅱ),黄花甘(《广东中药》)。苞片通常长于萼;治小儿伤食,疳积,黄肿,夜盲。
-
白芥丸
别名:白芥丸、消积丸。摘录:方出《普济方》卷一六七,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六《医学入门》卷七方之白芥丸:别名:消枳丸、连罗丸组成:白芥子1两半,萝卜子1两半,山栀1两,川芎1两,三棱1两,莪术1两,桃仁1两,香附1两,山楂1两,神曲1两,青皮5钱,黄连1两半(一半用吴萸水炒,一半用益智仁水炒)。
-
饭团根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F nTu nGēn别名:入地麝香、过山香(《广西药植名录》),透地连珠、钻地风、三百两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本方也可用治痛经。(江西《草药手册》)临床应用:用于止痛:取黑老虎根、救必应(冬青科,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黑老虎根3.5克,救必应氯仿抽出物(干品)5毫克。
-
爬山豆根
《*辞典》:爬山豆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P ShānD u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三棱枝杭子梢的根。叶柄有翅,小叶柄密被白毛;苞片宿存,线状披针形;生境分布:生山坡林下或草丛中。治高热,赤痢,肠风下血,吹乳,跌打损伤,月家病。捣绒,炒热外敷乳上。⑥治赤痢,肠炎,肾炎: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
-
臭茉莉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茉莉:拼音名:Ch uM L 别名:臭屎茉莉、山茉莉、大髻婆、过墙风、臭朱桐、臭牡丹[广西]来源: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臭茉莉ClerodendronfragransVent.,以根、叶入药。(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⑤治风湿骨痛,脚气水肿,白带,高血压,支气管炎:臭茉莉根、叶五钱至一两。煎汤炖瘦肉服,每日一剂。
-
白花藤
《*辞典》:白花藤: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B iHuāT nɡ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白花藤的根。花期秋季。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地溪边等处。附方:治蝮蛇咬伤:白花藤鲜根五钱,水煎服;②本药有毒,剂量不能超过八钱,服药后有眼花反应,一般不需处理,一、二小时后消失,若有头昏,呕吐反应,可服米泔水解之。
-
老蜗生
《*辞典》·老蜗生: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LǎoWōShēnɡ别名:天蓝(《江苏州府志》),黑荚苜蓿、杂花苜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清酒缸、野花生、地梭罗(《贵州草药》),丫雀扭、三三光(江西《草药手册》),接筋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黄疸型肝炎,坐骨神经痛,风湿筋骨疼痛,喘咳,痔血。
-
瓶尔小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瓶尔小草:拼音名:P nɡěrXiǎoCǎo别名:一支箭、一支枪、独叶一支箭、单枪一支箭、一矛一盾、矛盾草、蛇须草来源:瓶尔小草科植物瓶尔小草OphioglossumvulgatumL.或有梗瓶尔小草O.pedunculosumDesv.,以全草入药。煎水兑酒服。2.《贵州民间方药集》:外敷治蛇咬伤,消痈肿疮毒,并治脱肛;
-
叶上珠根
《中医大辞典》·叶上珠根:叶上珠根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主治风湿痹痛,慢性咳喘,劳伤疼痛,跌打损伤,子宫脱垂。④治劳伤疼痛:叶上果根、果上叶、大血藤、小血藤、柳叶过山龙各五钱,泡酒,早晚各服一次。(①方以下出《贵州草药》)⑤治跌打损伤,骨折,月经不调,疟疾:叶上花根二至五钱,水煎服。
-
福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福参:拼音名:F Shēn别名:建参、福建参来源:伞形科当归属植物福参AngelicamoriiHayata,以根入药。亦清补,患风火牙痛,煎汤漱口立愈,则性又带寒散,或言其性热者,犹未确也。果实长卵形。虚寒咳嗽;附方:①治脾胃虚寒泄泻:一、福参三至五钱,金樱子干根五钱,淮山药三钱,苡米三钱。
-
楤木根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ǒnɡM Gēn别名:楤根(《本草拾遗》),刺老包根(《草木便方》),山通花根(《四川中药志》),箭当树根(《江西草药》)。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肝炎,胃痛,淋浊,血崩,跌打损伤,瘰疬,痈肿。附方:①治关节风气痛:楤木根白皮五钱。
-
楤木花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拼音名:SǒnɡMùHuā英文名:RootofChineseAralia,ChineseAraliaBarkandRoot-bark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花。托叶与叶柄基部合生;花瓣5,三角状卵形;附方:①治关节风气痛:楤木根白皮五钱。酌加水煎服。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肝炎,跌打损伤,骨折,虚肿,无名肿毒。
-
小金钱草
别名:荷包草、黄疸草、肉馄饨草、小金钱草、螺丕草来源及产地:旋花科植物马蹄金DichondrarepensForst.的全草。1.治黄疸型肝炎,胆囊炎,痢疾,胆结石,泌尿系结石,肾炎水肿,淋浊,尿血,扁桃体炎,风火眼痛。(《百草镜》)④治全身水肿(肾炎):鲜马蹄金捣敷脐上,每日一次,七日为一疗程,或五钱至一两煎服。
-
鹅掌金星草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金鸡脚的全草或带根全草。治伤寒热病,烦渴,惊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血淋,便血,痈肿疔疮。①《纲目拾遗》:治伤寒疟痢,风气肿毒,时气恶气,散邪风,乳痈,热疮,小儿痘眼疳;(江西《草药手册》)⑤治慢性肝炎:鹅掌金星一两,金荞麦一两,阴行草一两,车前草五钱(均鲜品)。
-
猕猴梨
9厘米,先端突尖或短尾尖。①《河南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尿,止血。附方:①治食道癌:猕猴梨根配水杨梅根二两,野葡萄根一两,半枝莲五钱,半边莲五钱,凤尾草五钱,白茅根五钱。(江西《中草药学》)④治风湿关节痛:猕猴梨根五钱,木防己五钱,荭草三钱,虎杖三钱。对胃窦部及胃小弯癌疗效较好。
-
蘡薁根
《*辞典》:蘡薁根:出处:《纲目》拼音名:YīnɡY Gēn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根,全年可采。治黄疸,湿痹,热淋,痢疾,肿毒,瘰疬,跌打损伤。①《纲目》:治下焦热痛淋闷,消肿毒。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疗痔疮,通经利尿。附方:①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蘡薁干根五钱,白英干全草五钱,茵陈五钱。
-
腐婢
《*辞典》:腐婢: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FǔB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茎、叶。原形态:豆腐木,又名:满山香、小退赤、知时木、早禾柴、黑毛列、臭常山、铁箍散、臭联胆、狐臭树、追风散、凉粉叶、早禾树子、六月冻、豆腐柴、观音柴、糊拌子、臭茶、虱麻柴、土常山、小青树。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
-
水灸
水灸为推拿方法名。《理瀹骈文》:“痨瘵,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理瀹骈文》:“水灸法:用白鸽粪、净灵脂、白芥末各五钱,生甘草二钱末,加大蒜五钱同捣,入醋,化麝一分,摊脊上,皮纸盖一炷香。七日一灸。或只用大蒜擦脊梁,治疗虚劳病。”尾闾起,擦上至大椎,又从大椎起擦下至尾沟,如此数十遍。”
-
白鹤藤
1.治风湿痹痛,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肺热咳嗽痰喘,吐血,崩漏,带下,跌打损伤。《*辞典》·白鹤藤: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BáiHèTénɡ别名:白面水鸡(《陆川本草》),白背丝绸(《生草药手册》),白底丝绸(《岭南草药志》),绸缎藤、银背藤(《广西药植名录》),一匹绸(《广西中草药》)。花期秋季。
-
东风橘根
《中医大辞典》·东风橘根:东风橘根为中药名,出自《岭南采药录》。来源及产地:芸香科植物酒饼筋Atalantiabuxifolia(Poir.)Oliv.的根。功能主治:祛风解表,顺气化痰,去瘀止痛。叶互生,革质,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长1.5~花期夏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胃痛,腰腿痛:东风橘干根五钱至一两。
-
菅茅根
原形态:菅(《诗经》),又名:白华、野菅(《尔雅》),苓草(《植物名实图考》),蚂蚱草、接骨草、大响铃草。下方2对总苞状雄性小穗长10~9毫米,无芒或有长达6毫米之直芒,基盘具棕色柔毛;治淋,通经。附方:①治风寒感冒:蚂蚱草根一两,铁筷子五钱。②治风湿麻木:蚂蚱草根一两,石南藤五钱,白龙根三钱,泡酒服;
-
龙船乌泡
《*辞典》:龙船乌泡: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L nɡChu nWūP o别名:乌泡天、八月泡、狗屎泡、羊鸟树、过江龙、乌泡、乌莓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炮烙莓的全株。夏初,叶腋单生1花或簇生数花,白色,大形,直径约3厘米,花下苞片广卵形,两面有细毛,花柄短;③治淋病:炮烙莓五钱,海金砂一两,过山龙、杉树脂各五钱。
-
木姜子
叶片长圆形椭圆形,长4-12cm,宽2-4.8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仅中脉疏被柔毛,下面绿白色,密被白色柔毛。药理作用:1.平喘作用离体气管平滑肌试验表明,山苍子油(毛叶木姜子果实提取的挥发油)10μl/ml能松驰豚鼠正常气管平滑肌及乙酰胆碱或组胺致痉的气管平滑肌。初步认为抑菌有效成分为柠檬醛等。
-
爬树龙
《*辞典》:爬树龙: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P Sh L nɡ别名:过山龙、过江龙、青竹标、金草箍、麒麟叶(《云南中草药选》)。性味:苦,寒。(《云南中草药选》)②治蛇咬伤,痈疮疖肿:鲜爬树龙,捣敷。(《云南思茅中草药选》)③治感冒,四肢酸痛,流行性乙型脑炎,风湿性腰腿痛:过山龙五钱至一两,煎服。
-
丝瓜花
化学成分:本品含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门冬素、精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辞典》·丝瓜花: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SīGuāHu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花蕾,夏季开花时采取。治肺热咳嗽,咽痛,鼻窦炎,疔疮,痔疮。(《滇南本草》)②治红肿热毒疮,痔疮:丝瓜花五钱,铧头草五钱。
-
野洋参
《*辞典》:野洋参: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YěY nɡShēn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滇北球花报春的根。原形态:滇北球花报春,又名:米伞花。花冠漏斗形,紫色,先端5裂,裂片复2裂。蒴果球形。生境分布:生于草坡。功能主治:治虚痨。(性味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②治乳汁不下:野洋参五钱,通草根三钱。炖猪蹄吃。
-
青酒缸根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附方:①治风湿腰痛:小槐花根五钱,六月雪根、野荞麦根各一两。③治黄疸型肝炎:小槐花根、虎刺根、三叶木通根各二两,淡竹叶一两,猪蹄一只。(《贵州草药》)⑦治蕲蛇、蝮蛇咬伤:小槐花鲜根、山白菊(三脉叶马兰)鲜根各一两。⑨治深部脓肿:小槐花鲜根皮捣烂,加黄酒炒热,外敷患处。
-
芦荟叶
《*辞典》:芦荟叶: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L Hu Y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或库拉索芦荟的叶。蒴果三角形,长约8毫米。治白浊,尿血,妇女经闭、带下,小儿惊痫、疳积,烫伤,痔疮,疥疮,痈肿。④《植物名实图考》:治汤火灼伤。⑦《四川中药志》:治湿热白浊,白带。
-
马尾伸筋
《*辞典》:马尾伸筋:出处:《江西中药》拼音名:MǎWěiShēnJīn别名:牛尾菜(《救荒本草,),大顺筋藤(《植物名实图考》),大伸筋(《中药志》),百部伸筋、水摇竹、伸筋草、龙须草、牛尾伸筋、牛尾节、牛尾卷、水球花、大叶伸筋、牛尾蕨(《湖南药物志》)。卵形、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性味:苦,平。
-
绿豆皮
概述:绿豆皮为中药名,又称绿豆壳(《本经逢原》),绿豆衣(《山西中药志》)。性味:①《开宝本草》:寒。功能主治:①《本草纲目》:解热毒,退目翳。绿豆皮为眼科常用退翳障药,具有清热解毒,退翳明目的功效。常与谷精草、石决明等配伍,如清解散。(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出处:《*辞典》
-
牛耳枫根
《*辞典》:牛耳枫根: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Ni ěrFēnɡGēn来源:交让木科植物牛耳枫的根,随时可采,晒干,切片。功能主治:《南宁市药物志》:治痨咳及热泻。外洗风湿骨痛,跌打后遗筋缩。注意:《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附方: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脾脏肿大:牛耳枫鲜根五钱至一两,或干根三至五钱。
-
芍药补气汤
概述:芍药补气汤为方剂名,出自《东垣试效方》卷九引张元素方。处方:白芍药一两五钱,黄芪、橘皮、炙甘草各一两,泽泻五钱。功能主治:主治肺气不行,皮肤间麻木。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煎,去滓温服。附注:补气汤(《兰室秘藏》卷下)。